蔑怎么读(蔑怎么读 拼音)这都可以?
“蔑”不仅可以表示“蔑视”和“轻蔑”,还可以表示“赞美”和“夸耀”
文/爱人者【内容提要】蔑,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细碎、末端,并常用来表达蔑视、轻蔑,不过这个字在早期存在两种含义蔑字现在通行的字体形状是“苜+戍”,但在甲骨、金文中普遍写成“眉+伐”的形状,可以整体看作一个会意字,代表“砍”、“杀”,进而引申为末落、细小、没有,或是眼神无精打采的含义。
也可以视为一个形声字,读为“伐”,代表“美”,夸赞、褒奖的意思金文中常见的“蔑历”一词中的“蔑”也是这个意思,表示对功绩的表彰《逸周书·祭公解》上有“兹申予小子追学于文武之蔑”,此句中的“蔑”也应该作如是读,意为“美德”、“美政”。
在上古时期,“蔑”字表示细末、没有的意思和表示赞美、夸耀的含义是并行的,从这个角度上看,“蔑”也是一个反训字《逸周书·祭公解》上有一句:“我亦维有若文祖周公暨列祖召公,兹申予小子追学于文武之蔑”这个蔑,按照晋博士孔晁的注,意为“微德”:“。
言己追学文武之微德,此由周召分治之化也”卢文弨注:“微德释蔑字义”这一解释在很长时间内大体为学者们所接受但以文王、武王的地位,仅称“微德”无疑于理不安对此,于鬯则以为“蔑”字为“茂”字之误,意为文、武之大业。
尽管句意可通,但毕竟属于推测而没有实据而在金文中常见“蔑历”一词,意思是对功绩的颂扬、表彰唐兰《“蔑历”新诂》一文在考释金文“蔑历”的时候,提出了“蔑”应该读为“伐”,表示赞美、表彰,并提到了“追学于文武之蔑
”中的“蔑”也应该如此读,意思是“美”的看法,但回应者似乎并不多直到20世纪90年代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和张闻玉《逸周书全译》,都采用孔晁的解释,把这句话译为“我小子追学文王武王的微德”不过,新出的清华简有《祭公之顾命》一篇,与《逸周书·祭公解》内容基本相同,当是《祭公解》的又一传本。
清华简《祭公之顾命》这一句写作“兹迪袭学于文武之曼德”,也即传世本的“蔑”与简本对应的是“曼德”,这给我们探讨《祭公解》中的“蔑”字的含义,乃至于探究金文“蔑历”以及“蔑”字的古义一个新的机会在字形上,蔑=苜+戍。
许慎《说文》:“蔑,劳目无精也从苜从戍,人劳则蔑然也”不过从甲骨、金文上看,“蔑”字早期的字形相当于“眉+伐”,也就是下面的“戍”字写作“伐”戍、伐二字在字形上是有相通之处的,两个字的组成都是“人+戈”。
所不同的是“戍”字人在下,是人执戈的造型而“伐”字人和戈是平行的,特别是在甲骨、金文中,都是戈整体穿过人的身体,表达“杀”的本义
从商周一直到春秋,“蔑”字下半部分都写作“伐”,直到战国晚期才开始出现写成“戍”的字形,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也还是写作“伐”“蔑”字下面普遍使用“戍”字还要到汉代之后,而且即使在隶书和楷书中,“蔑”下部写成“伐”的字形也都是存在的,比如。
、薎等因此,“蔑”字在造字之初就具备两种含义,一种是把“蔑”整体看作一个会意字,按照《说文》解释的“劳目无精”,或者从甲骨、金文的字形上推导出来的“杀”、“灭”的意思,引申为细小、末端、没有的含义,一种是把“蔑”看作一个形声字,取“蔑”字下方的“伐”字为声,将这个字读为“伐”。
如果把“蔑”读为伐,那么这个字就会衍生出另一个含义因为“伐”除了“杀伐”的意义外,还有“美”的意思《尚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这是舜告诫禹的话,意思是你不必显摆自己的长处,天下没有人的能力与你相比。
你也不要自我夸耀,天下没有人的功绩比得上你其中矜、伐都是自满、炫耀的意思我们现在依然有“矜伐”、“自矜功伐”这样的词语,意思是炫耀自己的长处“伐”字作为“美”的这个义项同样有两面,用于贬义就是炫耀、显摆,用于褒义就是赞美、褒奖。
在金文中,还有一个常见的词语叫“蔑历”,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一直延用到春秋时期,其中以昭王、穆王以后的西周中期和晚期最为常见从使用的场合来看,“蔑历”大都用在周天子对诸侯贵族及大臣进行赏赐、策命的时候,比如。
保卣:“乙卯,王令保及殷东国五侯,
兄六品,蔑历于保。易(赐)宝,用乍(作)文父癸宗宝尊彝。”彔
卣:“白(伯)雍父蔑彔历,易(赐)贝十朋”敔簋:“王才(在)周,各(格)于大室王蔑敔历,易(赐)玄衣、赤衮”等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蔑历”的大概表示一种嘉奖、赞美的意义其中的“历”可以理解为“经历”或者说功绩,那么作为表示动作的“蔑”字必然是称赞、表彰、颂扬一类的意思。
因此,唐兰先生提出“蔑”应读为“伐”,是“美”也就是赞美的意思,而“蔑历”就是嘉奖、赞美功绩,这一观点是很有真知灼见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逸周书·祭公解》“追学于文武之蔑”中的“蔑”就不应该是继续理解为“微”、“末”,而应该是读为“伐”,理解为“美”,意思是“美德”、“美政”。
而近年新出的清华简则在另一个角度上肯定了这一看法清华简《祭公之顾命》与传世本《逸周书·祭公解》的内容大体相似,当是《祭公解》的另一传本,此句写作:“我亦维有若祖周公暨祖召公,兹迪袭学于文武之曼德,克夹召成康,用毕成大商。
”也即传世本的“蔑”简本对应的是“曼德”二字据清华简整理者注释,“曼”古音在明母元部,而“蔑”在明母月部,二者可以通假实际上,“蔑”和“曼”的对应并不止于读音的相似,从意义上“曼”字本来就有美的含义屈原《招魂》:“。
蛾眉曼睩,目腾光些”又:“长发曼鬋,艳陆离些”《大招》:“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又:“曼泽怡面,血气盛只”这几处的“曼”字显然都是当“美”来讲如果从字形上看,曼=冃(mào帽)+目+又,“蔑”和“曼”中间横着的“目”是共同的,“蔑”字下面的“伐”换成了“又”,“又”。
相当于“手”,与“伐”字的作用相似而“蔑”字上方代表眉毛形象的“艹”换成了“冃”,“冃”是帽子的象形,代表头部、帽子的意思在“冃”下加“目”形成象形兼会意的“冒”字,再后来又加上表示衣物的“巾”创造了形声的“帽”字,“冒”则转而用作动词,表示覆盖、顶着,或是干犯、假充的含义,而“冃”字就不再单独使用了。
因此“蔑”和“曼”实际上是在音、形、义上都相通的两个字,《逸周书·祭公解》中的“蔑”字和“曼”一样,就是“美”的意思。
《逸周书·祭公解》全句为:“我亦维有若文祖周公暨列祖召公,兹申予小子追学于文武之蔑,用克龛绍成康之业,以将天命,用夷居之大商之众”暨,意为“和”申,当是“迪”字之残,意为“导”学,读为“敩”,训为“效”,意思是“效法”、“仿效”。
龛,读为“堪”,能够将,意为“持”全句意思是我们有像那有文德的先祖周公和有功业的先祖召公,在这里教导我作为年轻的一辈追随、仿效文王、武王的美德,因而能够继承成王、康王的业绩,以执行天命,使大商的民众得以安居。
清华简《祭公之顾命》对应的全句为:“我亦维有若祖周公暨祖召公,兹由(迪)袭学于文武之曼德,克夹召成康,用毕成大商”两相比照,可知传世本在流传中出现了少许讹误,在简本中得到订正传世本的“申”应按简本作“由
”,读为“迪”,训为“导”而简本相对于传世本也有一些明显的删节和改写,比如“文祖周公”、“列祖召公”,简本省去了文、列二字,径作“祖周公”、“祖召公”简本把“追”改为“袭”,把“蔑”通作“曼德”,把“以将天命,用夷居之大商之众
”缩为“用毕成大商”特别是简本把传世本中的“予小子”三字删去,把“龛”改作“夹”,去掉“用”和“之业”,一下把这句话的主体改变了夹,是辅佐的意思,“夹召”是金文常用语《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逨盘:“不显朕皇高祖单公,桓桓克明慎厥德,夹召文王武王达(挞)殷,膺受天鲁命,匍(敷)有四方”按照传世本,是说周公、召公引导周王追随、效法文王、武王的美德,继承天命,安置殷商的遗民而简本稍作改动,意思就变成了周公、召公继承效法文、武的美德,辅佐成王、康王,彻底击败了殷商。
二者相对比,可以看出《祭公解》的篇章在流传过程中文本的变异在金文中,“蔑”在很多情况下都和“历”搭配成词,不过“蔑”和其他字搭配或单独使用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比如近出的伯硕父鼎:“伯硕父、申姜其受万福无疆,蔑天子光,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这里“蔑”和“光”搭配,指赞美天子的光烈。长甶盉:“穆穆王蔑长甶,以逨即井白(伯),井白(伯)氏(祗)寅不奸。长甶蔑历,敢对扬天子不
休,用肇乍(作)尊彝”前一处“蔑”字单用,表示穆王赞许长甶对井伯的辅助的意思,而后一处则是完整的“蔑历”不过,在上古时期“蔑”字也并非仅有“美”的意义,表示“没有”或“小”的意思也是通行的《尚书·君奭》:“。
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又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这一句出现了“蔑德”,如果把“蔑”字理解成“美”,文王的美德播降于国人,似乎很通顺。
但是如果联系上下文,前面列举了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等人,因此这句话“蔑”应该还是“没有”的意思为妥,意思是如果没有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这么一些贤臣去推行教化,那么文王的德行也不能降下给国人。
《诗经·大雅·板》:“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这里的“蔑”也是“无”的意思,表示否定的含义《周易·剥》:“剥床以足,蔑,贞凶”又:“剥床以辨,蔑,贞凶”这里的“蔑”是损坏的意思,也是一个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
也就是说“蔑”字从一开始就具有表示肯定的褒扬、赞美和表示否定的细末、消灭两种截然相反的含义像“蔑”字这样一个字同时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义的情况在汉语中并不止这一例,这种现象还有一个专门的词语叫“反训”除了“蔑”字之外,我们不妨再举几例:比如“不”字,我们一般都用于表示否定,比如“不同”、“不是”等等。
“不”也可以作为一个音节助词,比如明明很痛快,却说“好不快活”,其中的“不”就是一个无意义的音节助词除此之外,“不”还可以通作“丕”,是“大”的意思比如金文中常见的“不显”,实际上应读为“丕显”,就是“大显”。
《诗经·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实际是丕显丕承,也就是大显大承的意思也就是说,“不”既可以表示否定的“不”,同时也可以表示非常肯定的“大”再比如“乱”字,一般用作混乱、捣乱,但这个字也可以当“治理”来说,比如《尚书·盘庚下》:“。
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周官》:“敬尔有官,乱尔有政,以佑乃辟”这几处“乱”都是“治”的意思也就是说“乱”既可以指杂乱、紊乱,同时也可以表示治理、整齐的意思。
又比如“终”字,一般用作结束、终结,但也具有持续的含义比如《尚书·太甲上》:“王徂桐宫居忧,克终允德”《太甲中》:“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
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这三处“终”的含义都是保持、持续也就是说“终”既可以表示一件事或一个过程结束,同时也可以指一个状态还在进行中又比如“受”字,一般指承受、接受,但也可以指给与、传授。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两处“受”分别是授予、传授的意思,表示一个主动的动作也即“受”既可以表示接收一方的接受,同时也可以表示施与一方的给与。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蔑”和不、乱、终、受等字一样,也是一个反训字这种“反训”的情况看似容易引发歧义,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去仔细地分析这些字的构型和含义,就会发现这些字能够同时具备正、反二义都是有原因的,并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乱”字正体作“亂”,通过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可以很容易联想到相似的“辭”字和“
”字,而这两个字都具有“治”的意思。如果进一步分析字形,就会发现这几个字都源于本字“
”,金文作“
”。从字形上看,
=
+
=爪+幺+冂+又。爪和又都相当于手,而“
”则相当于“幺”在“冂”中,是绳子捆着一团乱丝的造型,整个字就是两只手整理一团乱麻的形状。因此,这个字一开始就具有“治”的含义。“
”加上代表刑罚的“辛”写作“辭”(辞),或者与表示管理的“司”组成“
”字,这两个字都具有“管理”的意思。后来在“
”的基础上加“乙”为“亂”,仍读“
”声,因此“亂”(乱)也是“治”的意思。
终是形声兼会意字,甲骨、金文写作“
”或“
”,是一根绳子在两端打结的象形,也是“冬”的本字后来加上表示丝绳的“糸”(丝)字偏旁,而“冬”字用来表示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终”本身是终止、终点的意思,但是前往终点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持续,因此“终”也就自然带有了持续的意思。
比如《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很多人都能够开始,但是只有少数人能够坚持到最后“终”如果理解为终点,可以代表一个结果,如果理解为持续,可以代表一个过程在这句诗中两种解释都不妨碍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不,《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但是从甲骨、金文来看,“不”字古文作“
”,还有一种古老的字形作“
”,上面的一横代表地面,而下方是植物的胚胎正抽芽的象形如果从芽还没有成长的角度来看,“不”表示对现状的否定但是从将来胚芽生长之后的结果看,它是一种向着生长的方向发展的因此“不”字在构型上就兼具表示“否定”和表示“大”两种含义。
后来“不”加一横作“丕”,或作“㔻”,表示“大”的意思,加上口作“否”,表示否定的意思“不”的造字本义代表草木的萌发,后来加上表示植物的“艹”变成“芣”,表示植物茂盛,加上表示身躯的“肉”(月)变为“胚”,表示胚芽、胚胎。
而“不”字本身则一般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表示否认或反问的意思
受,是一个象形兼会意字。《说文》:“受,相付也。从
,舟省声。”受字形上相当于“爪+冂+又”,甲骨、金文作“
”或“
”,其中“爪”和“又”都是“手”,而“冂”是“舟”字的省写,“舟”是一个盘子的象形因此“受”字表示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用手把一个盘子交到另一个人的手中,就是“给与”的意思有给与就有接受,因此“受”也就有了给与和接受两种意思。
后来把再在“受”字的形体上再加一只手,造出了“授”字,从此“授”就用作给与,而“受”字则专指接受了不过从韩愈《师说》仍用“受”来表示“授”来看,“受”在中古时期仍然保留了“授”的意思因此,这些兼具正反二义的反训字。
的意义并不是随意赋予的,它们能够同时表达两种意思往往都有它们在读音和构型上的依据直到现代汉语中,这种兼具正反二义的反训字依然是存在的比如说去,既可以表示离开,又可以表示前往比如说纳,既可以表示收纳、接纳,又可以表示交纳。
又比如说息,既可以表示停止(生生不息),又可以表示繁衍(休养生息)如果回到“蔑”本身,“蔑”字的字义实际上就来源于“眉+伐”的构型就“伐”字而言,本意是砍、杀,古时战争击杀敌人是一种功绩,因此“伐”本身也代表功业的意思,进而引申为赞美、夸耀。
而“蔑”字实际上相当于在“伐”的上部加上了一个“眉”字,可以把这个字整体视为一个形声兼会意字,“眉”看作声符,“伐”看作义符,这样理解“蔑”就是砍杀、削弱的意思,引申为细小、末端也可以把这个字看作一个就“伐”而得声的形声字,取“伐”字“美”的含义,表示赞美、表彰。
这也是“蔑”字在上古时代具有正反二义的原因所在而到了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和词义的演替,“蔑”字“美”的意项渐渐不再使用了从金文来看,“蔑历”在春秋时期还有使用,但已经不常见到了战国时期,清华简《祭公之顾命》已经使用了同样表达“美”的含义的“曼”来取代了“蔑”字。
问题:虽然“蔑”字表示“美”的含义在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了,但反训作为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汉语中都广泛存在着在文章的最后,小编举出了去、纳、息这三个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使用的反训字但限于篇幅,小编就没有逐字展开分析了。
你能说出这三个字兼具正反两种含义的道理吗?你还能够举出哪些古代或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反训字呢?欢迎交流讨论~长按二维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