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拼音)墙裂推荐
「述而篇第七」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我并非是生而知之者,只是个崇好古之大道并勤勉地探索学习的人而已”。
「述而篇第七」20【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孔子说:“我并非是生而知之者,只是个崇好古之大道并勤勉地探索学习的人而已”【注释】“古”,指古之大道,亦即仁道“敏”,勤勉如《论语·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中庸》中的“人道敏政”。
“求”,索也,觅也故译作探索、学习【评析】孔子在世时,其学问已达极高的境界在学习条件极度艰苦、学习资源极为匮乏的古代,要达到孔子的学问境界,于常人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世人多以为孔子是生而知之者,而孔子则对此予以了坚决的否认。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了解孔子经历的人,就知道孔子这样说真的并非只是自谦孔子自十五岁开始“志于学”后,便始终不断地求索学习,终生不辍其晚年读易,甚至于韦编三绝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孔子“敏而好学”,抓紧一切机会向他人学习。
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即便是“其贤不及孔子”者,孔子也“不耻下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不仅学习今人之善,也学习古人之道。
故孔子之“好古”,实乃“师道也”,因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见,孔子之所以“圣益圣”,皆因乐道好学;凡夫之所以“愚益愚”,只因耻学于师。故圣愚不在于是否“生而知之”,而在于是否“好古敏以求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