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不为少年留(韶华不为少年留什么意思)越早知道越好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2-20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迷恋到)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

韶华不为少年留(韶华不为少年留什么意思)越早知道越好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迷恋到)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音乐竟能达到如此(尽善尽美的)地步。”

【解读】《韶》——相传是舜时的乐曲名不图——不意,想不到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三十六岁的孔子去了齐国,居齐期间,与齐国的乐官长探讨音乐,第一次听到了《韶》《史记》对这段记载是:“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相对于本章记载,《史记》多了“学之”二字,这应该更可信,面对如此美好的音乐,秉承“礼乐治国”思想的音乐高手,孔子显然不可能只停留于欣赏层面韶,相传是虞舜时的乐曲,孔子对它的评价是尽善尽美(《八佾篇》3.25),可惜早已失传,只留下了“韶”作为美好的引申义。

宋代秦观《江城子》说“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韶华就是美好的青春年华呀中国文化中还有多少好东西没有传下来,想想都是一个让人感慨的话题《礼记.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孔子的心思都放到了《韶》乐上,对于吃饭来说就是典型的“心不在焉”,三个月没吃出肉的滋味恐怕也不尽是夸张。

古时三、九放在时间前,多是虚指,言其时间长。如果孔子是学习《韶》乐,三个月的时间总是要的,这里的“三月”倒极可能是写实。成语“三月不和肉味”出自本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