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听后感?法制教育听后感500字?
弹指关注 悦读更多精彩
作家编者书简甘景山我所交往的作家和艺术家不多,其中多是报纸杂志或出版社的编辑已经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给我的部分信函一直跟随我辗转如今
弹指关注 悦读更多精彩
作家编者书简甘景山我所交往的作家和艺术家不多,其中多是报纸杂志或出版社的编辑已经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给我的部分信函一直跟随我辗转如今翻阅这些旧信札,仍然使我心潮澎湃从字里行间,可见他们作为编者对作者的真诚关爱,可见他们那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无私奉献精神。
我在写作方面的一些进步,离不开他们的帮助和鼓励我觉得,信件里的金玉良言,应当留下,对我来说是一种财富、纪念与感恩,对他人来说是一种传扬与倡导于是,我大致按时间顺序,摘抄一些信中的“博雅”,以为大家“共观”。
《热风》杂志编辑黄灯辉(1964年8月20日):“下乡回来后,忙着编稿,忙着双月刊改月刊,您的作品拖到今天才读完,实在对不起您注意于表现新人新事,这是一大进步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在于通过正面英雄人物形象来表现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前进。
希望我们都能朝这方面不断努力《月夜》的主题思想是积极的,有教育意义,可是还嫌较一般化知识青年要把上山下乡和工农群众结合,要过劳动关,要经得起生活的艰苦等等,固然还要大力宣传,但这是总的方面每篇文艺作品,在宣传这些问题时,都还需要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更深一步的思想来,不断加以丰富,使这总的命运不断得到深化,才有独创性。
这篇作品在主题思想上的缺点,就在于没有作者比较深刻的感受,没有独到的见解,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显得比较肤浅一些,比较抽象一些所谓‘抽象’,我的意思是指,只是讲了一些人人皆知的大道理当然,大道理要讲,但要讲得深刻一些,不要停留在概念上面。
“就题材来说,也较一般不外是说郭冰下乡之后,开始如何不习惯,而后在群众、队长的帮助下和劳动中变了过来,如此而已虽然你穿插了一段恋爱故事,企图通过双方在爱情上的纠葛,来刻画郭冰思想感情的变化,但从形象本身表现出来的这些变化,都较一般,给读者启发的东西太少了。
“在情节结构上,缺乏大起大落,没有什么波澜开头写妇女谈心,从恋爱故事谈起,然后引出郭冰中间一大段,都纠缠在儿女情感上真正写到郭冰的思想成长过程,已是郭冰送月香回村路上那一番自我介绍这番自我介绍,纯粹是抽象的叙述,平淡无味,而后以竞赛、婚礼作结束。
这样写法,没有真正把人物放到斗争中去刻画,因而看不出郭冰形象的发展,也看不出月香思想面貌这种写法,也引起一个恶果:一泻千里、不可收拾,长达一万九千字如果这样写下去,我看再铺开一些,再写二、三万字都没有困难。
可是写得再多,对主题、人物有什么好处呢?我很怀疑“情节的提炼和主题的提炼是密切相关的我觉得在写什么之前,您还没有提炼出一个什么比较深刻的主题思想,在您脑海中,人物形象也没有形成,甚至连轮廓都不太清楚这时,您却急于动笔了,于是只好想如何编故事(说得更不客气些,您的故事也还没有编好,并不能引人入胜)。
有了个故事梗概,也没有考虑如何剪裁,就信笔写下去了因此尽管写了很多、很长,可是和主题关系不大,对人物的刻画没有太多帮助,生活琐事多,真正的性格冲突很少,思想显得更模糊了是不是这样?我是乱猜的“还有一点不能不说的,在您的作品里,充满了这样的句子:‘那一条越过田野的小河,像是仙女舞落的飘柔的细带’‘妙男妙女的合唱’‘大概是月亮特别明,嫦娥邀请她们来参加舞会吧’,如此等等。
我不明白,您的作品是写给谁看的?给那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中学生(大学生就未必了)看看还可以,工农兵读者大概是不会欢迎的从作家的语言来看他的深入生活与否、思想感情的改造如何,我看多少可以看出一些,这样说会不会太过分、太过火呢!。
“作为一个刊物的编辑,我应该多鼓励您才对,多鼓励您写作但是,作为一个朋友,尽管是尚未见面的朋友,我又不能不再次向您泼冷水我觉得虽然有机会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间也不短,但能否真正有收获,将取决于您是否全心全意地参加到这一革命斗争中去。
在这革命斗争中锻炼改造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大大提高一步,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成为贫下中农的知心朋友如果没有努力于提高思想水平,努力于参加实际斗争,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番变化,很多好东西是常常会视而不见的,更不必说通过作品深刻地反映出来。
对您在下面的工作情况,我丝毫不了解,也毫无批评的意思,这点请不要误会我所泼的冷水,是希望您不要急于写作,急于写很长的文章多深入斗争,多看看,多想想,不要看到一点就写,不要把只能作速写的材料硬铺成小说,特别是长达一万多字的小说。
我完全理解,不用说写小说,光抄这一万九千字,得开多少夜车、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从创作的毅力这点来说,是值得学习的,但不值得提倡因为从您几篇作品,我发现你对生活、对斗争,还是很不熟悉,还是理解很不深刻的这方面准备还不足,急于写,是很难写出成功的作品来的。
“想讲的话,都讲了,不怕你见怪也许您会发火,或者很难过,伤了您的自尊心,这得请您原谅我实在很忙,没时间仔细推敲措辞、语气、方式方法等,只凭一些感想,也是一泻千里,说个痛快这其中,不对的、过火的、误解的东西难免不少,希望您领会我的心情,也希望您来信坦率指正。
握手”当年我看完信,觉得黄编辑实在负责任,看那么长的垃圾“小说”,还写这么长的回信,要花多少时间与精力!我当时就在信后写下了“真诚之言,帮助太大了!完全说的对!”的感言《厦门文艺》编辑后楼(1982年9月8日):。
“为你的话剧上演祝贺目下能演上七八场,就是很显著的成绩了创作上多几副笔墨好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评论,你都很有基础的什么题材适合写什么,就写什么,写出来就是成绩,发表与否倒不必过多考虑坚持下去,必有收获的。
这有如金字塔,基础越宽广深厚,塔尖越高耸入云待那东风劲吹,你必鹏程万里的……近两个月来,我和嘉婉在《儿童文学》(有十余个)等刊物上发表译作、小文,都不像样,只是并未偷懒,这点倒可聊以自慰”拉萨文化馆刘甦主编(1968年4月24日):
“回忆客秋在‘风声鹤唳频传警,关塞萧条行路难’之青藏道中,我们邂逅相逢,一见如故互倾积愫,结成旅途良伴,共返秦关足下不但青年英俊,意气风发,而且文学造诣相当丰富聆听生平抱负和诵读诗歌作品,迟暮之年一旦得此畏友,真令我无限兴奋和欣慰。
我提前返藏,守候在柳园返藏人员有300多人,我只好找青海运输站开往格尔木的货车到格后两派对峙情绪相当紧张,不得不通过关系和兵站接洽有军车开往拉萨,沿途在兵站吃住,经历7天,结束7千公里旅途,真是‘难于上青天’啊!拉萨两派对峙相当紧张……物资供应紧张,百货商店货架上空空如也。
”那时,全国物资供应都很困难,但比西藏好些,凭票基本上能买到老刘告诉我,他连洗脸的毛巾都买不到,我通过“走后门”,在村供销社买了两条,返藏时带给他,他十分高兴“各单位瘫痪状态较我们去年离开时还厉害……您再几个月返藏也好,但要有证明迟回的原因,否则超假期间工资一律不发。
”在旅途中我和刘老互相赋诗,他精通古诗古文,为我指点、修改1967年10月,我们乘货车从拉萨出发,八天后在青海新城格尔木西藏招待所住下在格尔木几天里,等车去柳园,闲得无聊,我在28日便写了几首诗向他请教。
他看了很惊讶,说:“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懂得写古诗”他认为《格尔木》和《别边塞》两首最好——格尔木漠漠黄沙几度秋,新城绿树掩层楼缅怀创建功非易,寄语行人莫漫游别边塞天涯海角又经年,革命红旗正飞翻风血漫漫千里路,。
高原郁郁万重天沙场铁甲空存土,瀚海新城壮眼帘先辈红心照玉宇,青年奋勉快加鞭1967.10.28.于格尔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再复:景山兄:您好!敬悉来函,十分高兴厦门惜别后,转眼过去了十六年了毕业后您怀着对饱含受苦难的西藏人民的热爱,不远千里,到异常艰苦的大高原上工作。
您这种精神,一直使我深为感动,我常常怀着钦佩之情和衷心的敬意缅怀着您,和其他同学谈论着您每每想起您,把自己宝贵的青春献给极其崇高的岗位时,我心里是不平静的,觉得应该用这种精神来净化自己的灵魂毕业后我多数时间是在文化革命的混乱岁月中度过,虽然也挤时间不断地读些书,但在十几年中基本是在迷惘的云雾中徘徊,不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较为清醒地开始走路,还是这一两年我的研究工作也可以说是这两年才刚刚开始我愿意像您年青时候那样充满锐气,敢到使人们生畏的地域去做生命力的大试验,尽力为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您所收集的西藏民歌,我拜读了一遍,觉得很有意思,并推荐给《民间文学》。
因这一个多月,我一直困在昆明湖畔,工作紧张,直到昨天才返回所里,因此还没有同他们商量,待有了结果,再奉告您到西藏,生活充实,如有反映那里人情习俗有特色的散文,也可寄来给我——天津要办一个《散文》刊物,请我推荐一点稿子。
我的爱人陈菲亚,您还记得吗?她记得您,向您问候她已于前年调任北京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当编辑我有两个女儿,大的11岁,刚刚考上北京重点中学,小的才两岁,我妈妈也在北京临风寄意,不尽所怀,即颂撰安友人再复于北京
1979年10月19日刘再复是我厦大的同班同学,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在校时,他任班上团支部书记,我任副书记,常一起商量些班上的事情和个人小事如他在南安老家就已经同陈菲亚确定了婚姻关系,但厦大有一个“婉”的安徽女孩爱上他,他们经常在课余密会。
他对我说,他被“婉”迷住了,经常中午不吃饭不休息,在教室里谈到上课,不知道怎么办我是个没有主意的人,只听他讲,不知说什么好1960年10月全班到厦门海沧县山仰村劳动,挑水浇菜、割稻挑谷,吃不饱用莲花白菜叶煮在稀饭里,但同学们劳动热情不减。
11月18日晚开“丰收比武大会”,第四队18人全体参加开会,刘再复第一个发言,他最后一句说:“请听我们的战斗曲吧!”于是,18个人齐唱《猛攻猛干战五秋》,颜剑飞老师指挥,大家齐唱:“猛攻猛干战五秋,思想劳动双丰收,不获那个全胜坚决不罢休,嘿,坚决不罢休!” 他才气十足,与颜老师合作,写厦门组歌,有一句还记得:“蔚蓝的天空是南岛风云的故乡”。
1978年2月,我去西藏工作13年后,回到福州,开始学写散文此时,他已经是专家、知名人士了,我冒昧写了一组《西藏情歌》《西行草》,请他指教记得在校时,他主编系刊《鼓浪》(刊名是鲁迅字体),曾发表过我的两则自由体诗《战士的脚印》《伐木者之歌》,那时我署名“初秋”。
如今,他是《文学评论》的主编,又是所长,发表巨著《性格组合论》、散文诗《深海的追寻》等,名驰文坛后来,他出国讲学去了我打电话到他在北京劲松片的住所,是他的女儿剑梅接的电话,她说他已到新加坡了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美国,在大学讲学。
十多年后他回厦大及老家南安走走,厦大和南安母校为他专设“图书室”有一天,我到福州鼓屏路“晓凤书店”买书,看到安徽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十余种图书,我花了400余元全套买下前几年,作家林登豪编了一本《福建百年散文诗选》,我和刘再复都在编选之列,如果他能看到此书,就会知道我的爱好了。
近日在整理旧资信时,发现还有一封他写给我的信,但找不到了,只记得有一句,他说:“儿女都长这么大了,可见自己已经老了”尚存的这封信,他的字很随意,很潇洒,如“景”字的横写得很长,“人”字的捺是撇的四倍,“十”字的竖是横的五倍,有点像宋书法大家黄庭坚的风格。
据林兴宅教授相告,如今他定居珠海,要坐轮椅,但愿他健健康康福建作协何飞(1981年5月30日):(关于如何写好小说)“写小说是要编故事的,生活记录是成不了艺术作品的,但要不露痕迹方为上乘作品愈真实、含蓄,愈令人信服与回味无穷……要塑造有血肉的人物形象,故事就是写得再简洁、生动、完整,也是很难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
”《长城文艺》编辑部谢江(1982年1月22日):“你的文章质朴无华、文笔精炼、主旨新颖,且能托物寄志,读后使人久久难忘,可谓文如其人……我在抗美援朝时曾任战地记者,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文革中受到四人帮残酷迫害,在放羊时写一首诗以抒愤恨之情:“牧羊归来乱石丛,洋河两岸晚风清。
形容枯槁骨鲠在,犹自白眼看鸡虫”结果遭到更严重的批斗”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徐延平(1989年2月28日):“你成立‘法制电视制作中心’,我这里有两个剧本,一是《山妖的女儿》,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文学》出版;另一本是《昨天的桂圆树》。
如开拍,可请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或《柳堡的故事》男主角当主演,他们都是我的朋友……并建议在北京、上海成立电视中心‘分站’”《中外散文诗鉴赏大观》编委会(1990年6月21日):甘景山同志:……漓江出版社拟组织出版百万字的《中外散文诗鉴赏大观》,并聘请散文诗前辈作家冰心、郭风、柯蓝为顾问。
整个编写工作拟于9月底完成,争取年内出版这是一件极有意义而又极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您是有成绩的散文诗作家,盼收到此函后,请立即写一份小传(200字以内)并自选佳作5至7章谢谢合作!等待您的作品!
福建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理事郭风(1990年10月16日):“应贵州人民出版社之约,由我编选《中国百家散文诗选》……作者简介……请写100字以内的有关散文诗的个人见解”(对我的《散文诗我见》写道):“把美告诉读者;把对历史、世界、人生、自然的感受告诉读者;把闪念告诉读者;把童真告诉读者;把特有的幻想、奇思告诉读者。
无论是抒情的、叙事的、哲理的、含蓄的、明朗的、实的、虚的、画境的、意境的,都可写成散文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报告文学丛书《中国普法之歌》编委会李矗主编寄发的特约作者聘书(1991年4月20日):”为了配合“二五”普法教育,真实描绘我国全民普法教育的壮丽图景,纵情讴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光辉成就,我们拟编撰出版大型报告文学《中国普法之歌》系列丛书。
……久仰您在政法界、文艺界的学识和声望,我们特聘请您担任《中国普法之歌》丛书特约撰稿人,负责《中国普法之歌》丛书福建专号的采写工作请您在当地司法宣传部门的指导和协助下,深入采访,抓紧写作,争取于1991年11月前将书稿(12-15万字)撰写完成。
“编辑的工作很繁杂,不但要物色和组织作者,约谈稿件构思,编辑来稿,作品发表后还要给作者寄发样报样刊和稿费《法制日报》(周末版)李矗(1991年3月6日):“您的来搞《早婚歌》已发在今日本报第七版,现寄给您样报2份,稿酬随后由财务处统一寄发,请注意查收。
……”我拟3月下旬至4月上旬前去拜访老兄,并与兄商议合作大型报告文学丛书事宜未知兄得暇否?“《蓝盾》杂志宋安娜(1991年9月29日):“《海峡两岸联合律师事务所内幕》已获得天津市建党70周年佳作奖,现将证书及奖金500元寄去。
这篇文章影响极大,有读者打听想要办案这里的百花出版社有个刊物《东方企业家》,他们对企业间经济纠纷很感兴趣这方面稿子少,我想您能不能收集一下蔚理所经济案几个故事,给他们写一篇报告文学”《散文选刊》王剑冰(1991年10月23日):
“了解您的情况,可见您厉害,又是小说,又是散文……“特辑”尽量搞得好些,以在散文界产生影响”(1992年7月16日):“好!该发稿了,细编时发现评价最多的《洁白的世界》《原始森林》《小松鼠》《恋人日记》《爱的印记》《洁白的爱》没有稿子,请速复印来,以便12期发。
”《厦门文艺》傅子玖(1992年4月14日):“蒙赠大著《西行草》,甚感甚谢拜读华章,至篇末《散文诗漫步》,见引拙语尤深感荣幸几年间您勤奋耕耘,果硕累累,甚令叹佩印象中您涉笔颇广,有时在天津《蓝盾》读到大块头。
我自幼爱读福尔摩斯,故对侦破小说别怀兴致深情,今后如有此类新作,敢望多赐饱享,谢谢!诸事冗繁,余恕不赘专此祝贺新作问世,并颂俪安”中国散文诗学会田景丰(1992年6月27日):“为散文诗的发展尽力,这是很多朋友都在共同努力的。
今秋打算筹备一个全国性大型研讨会,但因《中国散文诗大系》和《南方散文诗》要编辑出版,精力不足,而且理论方面的准备也不充分如开,一定请您光临我们希望用这种大型研讨会的形式,来推动动一下散文诗的繁荣”四川陈季忠(1993年1月10日):
“你耕种的这块文学园地里,可谓是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西行草》与《爱的鲜花》读后使我感受很深那是真正的艺术,用真情的语言再现了自然之美,不管是南国或是西域都是如此的可爱现在我正在反复咏读思考之中,使之可能正确理解诗中的意境,再现线条与色彩,表现在宣纸上。
”陈是著名画家、书法家、高级工程师,曾与我同在西藏101工模具厂工作1978年我先调回内地,此后15年没有音信往来,更未见面后来我当了记者,联络旧人,他们极为高兴,互通信息他还送给我一张画,是在“101”时他经常画的雄鹰停在岩石上;一张印刷画页,有猫头鹰、山水、山居图、秋韵、寒香、紫藤、白梅等;一副对联:石壁枯藤通篆意,桐荫滴露聆秋声,笔画如刀切,隽永、有力且古拙。
他还为我治印两方,一方是我的名字,一方给我起了外号“阿甘”,刻得好)《厦门日报》廖桂金(1994年5月11日):“终于听从您的劝告,确定留在《厦门日报》……这两个多月的实习,我不仅多了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甘老师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写作能力、采访技巧、为人处事,都有一定进步,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此生再难碰上像甘老师般热情、博学、多才多艺的老师了,以后接受甘老师教诲的机会将大大减少,这真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台湾电影导演协会理事长李行、常务理事林青介寄邀请函:受文者:甘景山先生主旨:为加强海峡两岸影视艺术界联谊交流,本会竭诚邀请台端前来台湾参观访问。
说明:一、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本会邀请台端前来台湾参观访问;二、来台日期暂定为1995年9月1日起至9月30日止,为期30天(参加第32届电影‘金马奖’活动);三、台端在台期间之食、宿、交通费用,由本会负责接待;四、为便办理来台手续,请尽早赐复。
中华民国电影导演协会理事长李行、常务理事林青介1995年3月12日江苏胡廷林(2011年2月22日):“你为我精心书写的《陋室铭》《赤壁赋》两幅大作,拜读欣赏你的墨宝,让我陶醉在翰韵墨趣之中,顿觉耳目一新,精神一振,连叹:‘珍品,珍品!’在《书法导报》上拜读你的书法作品,熠熠生辉,勾人心魄,使我一见钟情,为之吸引而心花怒放。
你的书法诸体皆擅,无所不精……你援过藏,任高级记者,阅历广博,文化底蕴深厚,书艺精湛,著作颇丰,令人赞佩拜读你撰写的《追古‘三要’》,文笔流畅,书论精辟对书法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学习和借鉴……你说:‘每当我拿起那一管柔毫,一切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书法令我沉醉’……我崇拜你的精湛艺品,更敬重你淡漠名利……你是一位德艺双馨、堪称师表的书法大家。
”此外,还有福建作协杨鈞煒、《厦门日报》陈慧英、《海峡》杂志社主编陈金水、《公安月刊》(河南)编辑部、广西民族出版社田景丰、广西民族出版社编辑部、福建作协陈侣白、中国散文诗研究会鲁萍和于最,群众出版社李红珠和牡丹江、佟子珍、散文诗人林柏松(在珍宝岛对苏作战中立二等功)、《洞庭湖》文学杂志社杨凭墙、《福州晚报》、陈泳红、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联朱广世、福建省广播电视厅音像处、福建省电视艺术家协会、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朱广世、《海峡姐妹》陈祥发、《蓝盾》杂志宋曙光、《福建文学》陈钊淦等多个单位和编者来信来函,限于篇幅,恕不一一抄录。
在此,一并感谢各位作家艺术家编者的支持和鼓励。2024年3月24日于福州附录(部分编者书简手迹截图):
甘景山相关链接:167║诗林放鹿║甘景山:日出三观(散文诗三首)175║走马观花║甘景山:成吉思汗故乡行(外二题)182║行读天下║甘景山:运河的桨声210║行读天下║甘景山:故乡三篇258║行读天下║甘景山:闽海大潮滚滚来——回眸大型报告文学丛书《中国普法之歌》福建卷采写始末
271║行读天下║甘景山:西行草(四章)352║难忘岁月║甘景山:西藏昌都——澜沧江畔的岁月387║行读天下║甘景山:异域奇闻407║难忘岁月║甘景山:从“狗窝”到“死窝”449║难忘时光║甘景山:“半路出家”当记者
461║百家论坛║甘景山:学书杂记469║百家论坛║甘景山:散文诗漫步本期发稿编委:李簇本期编辑:任之投稿邮箱:bd1898bd@126.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