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朝丁宝桢简介)
今天的贵阳雪涯路,早已不见丁公祠哪怕片瓦留存,一旁的南明河依旧静静流淌……
回望贵阳丁公祠张春来 在日新月异的贵州省城贵阳,越过车水马龙的瑞金南路,省实验中学对面,沿着美丽的南明河畔,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与恢弘大气的筑城广场隔河相望,人们谓之雪涯路如果你能在这条现今交杂着高楼大厦与住宅小区的小路寻得一间家常菜馆,并如万千贵阳市民一样点上一道叫做“宫保鸡丁”的菜肴的话,也许你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条路、这道菜会与一处湮没在历史中的建筑以及它的主人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瓜葛。
丁公画像一 这处如今踪迹不再、鲜为人知,只是存在于少数学者与本土历史爱好者笔触下的历史建筑叫做丁公祠,曾经雄踞于晚清贵阳知名景点雪涯洞(位于今雪涯路,已不复存在)附近丁公祠因一个曾经名震晚清朝野的贵州历史人物而得名,旨在纪念与歌颂他的丰功伟绩。
祠堂主人公名曰丁宝桢,乃晚清名臣,曾被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激赞“真乃豪杰士也!”丁宝桢最广为人知的两大“伟绩”,一是亲自制造了震惊朝廷内外的“智斩安得海”事件,二就是以其荣誉官衔命名的织金传统名菜,如今家喻户晓、老少皆爱的世界名菜“宫保鸡丁”,而“宫保鸡丁”又是从“宫保鸡”衍生而来。
令人颇感遗憾的是,今天全国各地甚至连贵阳的餐馆菜单也堂而皇之地写成“宫爆鸡丁”,令蕴含于“宫保鸡丁”一名的文化、历史与故事荡然无存二 话说回来,丁公祠的诞生有着一段让人唏嘘的历史大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因操劳过度,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终年66岁。
由于俸禄被多数用于救济百姓与资助家乡公益,这位封疆大吏病危时竟然债台高筑,最后竟要身边随从凑钱帮助办理丧事,方能扶柩回乡丁宝桢死后,山东父老联名具奏朝廷,请求将这位广受爱戴的前任巡抚灵柩运回山东安葬彼时朝廷下旨:“准葬山东,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
”并追授其太子太保,谥号文诚难以想象,在号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大清朝,贵为一省总督的丁宝桢临终时竟然拿不出足够的银两安排自己的后事,其一生清廉、刚正无私由此可见,也令人感叹! 当然,史书和学界普遍忽视了丁宝桢经济拮据的一个重要原因,乃自其于咸丰年间因贵州所谓苗民起义而毅然“毁家御贼”之后,其在家乡贵州织金(旧称平远州)牛场已无老家可言,丁宝桢被迫举家并携兄长家眷及幼弟一众家属,一大家子奔波任职,并最终定居山东济南。
家庭负担本就沉重,加之丁宝桢生性豪爽慷慨,动辄捐输济困,锄扶亲友,不屑敛财,从而导致高官之家,过上了靠“典当”应付的窘迫日子据丁宝桢直系五世孙、现居济南的丁(垂)健先生所编《丁文诚公家信》载,其临终时家中仅余银四百两,于是债台高筑就不难理解了。
提到丁宝桢不遗余力资助亲友,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贵州籍著名地质学家、蜚声中外的白云鄂博大铁矿的发现者——丁道衡博士鲜为人知的是,丁道衡与丁宝桢关系非同一般,其父丁体文乃丁宝桢幼弟丁魁选(常用名丁梅村,曾任湖北黄州知府)幼子,也即亲侄子,故丁道衡乃丁宝桢的亲侄孙,同样据《丁文诚公家信》载,丁宝桢曾资助丁道衡父亲丁体文在贵阳购得民宅一所、田产四处作为侄子一家返回贵阳的安身之计,时价值银四千一百两。
对于时常入不敷出的丁宝桢而言,这可是一笔“巨”款,可见其对待亲友家人之慷慨丁体文一支安居贵阳后,自此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丁宝桢功不可没! 丁宝桢的清白廉洁着实让朝廷感动不已,加上其政绩斐然,刚正不阿,特下旨加以厚待,准建专祠。
朝廷准建专祠,还需有人张罗据贵州知名文史学家黄万机先生所著《黎庶昌评传》一书记载,因对丁宝桢的品德与才识十分景仰,晚清贵州籍著名外交家、驻日公使黎庶昌积极倡议于省城贵阳修建丁宝桢专祠在其周旋下,历时两年,丁公祠在当时的贵阳八景之一的雪涯洞旁边顺利建成,黎庶昌欣然为之撰写了碑文。
据相关记载,丁公祠“前临南明河,庭院两进,建筑宏伟,老树蔽天”《贵州名胜考略》云:“有丁文诚公专祠,以祀丁宝桢,光绪十四年建”丁宝桢侄女婿,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贵阳人陈夔龙曾为丁公祠题联:“南来拜祠堂,是蜀相一流,如瞻北斗;东去忽挝鞭,别谢公廿载,怕过四川。
” 联中不难感知到陈对丁宝桢的高山仰止与不竭思念从此,风云际会中,隆重建成后的丁公祠开始与贵阳历史息息相关
晚清贵阳南明河畔丁公祠外景
晚清贵阳南明河畔丁公祠内殿三 历史的车轮来到公元1898年,距丁宝桢辞世已十二年有余,曾国藩、左宗棠、丁宝桢等贤能大臣曾经殊死护卫的大清朝已是风雨飘摇,内忧外困,梁启超等人主导的戊戌变法应运而生那场以情怀与激情开端,以血雨和腥风结束的百日维新,悲剧性不必多言,但其播下的革新种子也从此生根发芽。
这样的中国历史大事件,公允地说,绕不开一位日后彪炳贵州乃至中国史册,为自古偏居西南一隅、羸弱贫瘠的贵州挣足了脸面的贵阳人李端棻正是他在其主持的广东乡试中发掘了梁启超这位奇崛人才,并毅然将堂妹李蕙仙许配于之,之后更是向朝廷大力举荐梁启超等人,并坚定支持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后,李端棻被充军新疆,饱受磨难,其后返回故乡贵阳,余生投入到家乡的文教事业中 史料有载,李端棻为戊戌变法领袖人物、北京大学首倡者、贵阳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贵阳一中和贵阳市师范学校的创始人其人官居一品,不仅是光绪帝的重要助手,也是大力倡导全国广办学校、推广现代教育的先行者。
上述李端棻鼎力帮助家乡贵阳振兴文教的光辉事迹中,贵阳一中与贵阳市师范学校均与丁公祠密切相关历史时针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丁公祠逐渐由专门祭奠文诚公丁宝桢之地演变为公益办学之所 先说贵阳市师范学校,据校史介绍,其前身为教育家李端棻先生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更名为贵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改办为贵州两级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为贵州省立师范学校。
据相关记载,李端棻领衔创建的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校舍就是当时次南门南明河畔雪涯洞的丁公祠 不仅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利用丁公祠办学,贵州著名中学、贵阳一中前身,贵阳史上三大书院之一的正本书院也迁至丁公祠史料显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本书院改为贵阳府中学堂。
至1905年,当时在贵阳具有革新思想和教育情怀的一批名宦学者、有识之士,如李端棻、于德楷、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等,极力向当局呈请,将丁公祠、昭忠祠用来创办新式学堂后经贵州巡抚林绍年批准,贵阳府中学堂便迁至丁公祠,并改名“贵阳中学堂”。
几经演变、发展,最终成为当代贵州首屈一指、英才辈出的贵阳一中
晚清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员工合影(前排右一为贵阳历史名人李端棻)四 李端棻、华之鸿、唐尔镛、任可澄、乐嘉藻,这些贵阳教育史上鼎鼎有名的历史人物,因办学之事均与丁公祠联在了一起,丁公祠也因这些为贵阳近现代文教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贤达前辈们而被铭记,这一点恐怕是它的主人没有意料到的。
而相较于以上贤能,身为外乡人的丁宝桢与贵阳的交集不可谓多除了青壮年时期赶赴省城参加乡试的那些岁月,有生之年长期在省外主政一方的丁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好好审视与体验这个决定其命运的城市,以及这里的风花雪月、方土民俗等。
而是到了鞠躬尽瘁之后,他才以丁公祠的形式留在了贵阳,以另外一种方式为省城的文教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也默默地注视着这所“贵山之南”的金竹之城在历史的长卷中画出一片片云彩,直至渲染为今日的多彩贵州、爽爽贵阳。
如笔者所想,若丁公泉下有知,其定当欣慰不已 今天的贵阳雪涯路,早已不见丁公祠哪怕片瓦留存,一旁的南明河依旧静静流淌,仿佛历史的长河,在无声中送走悠悠时光,荡涤了所有的是非功过只有本地文史同好实地记述废弃于附近草丛中的石础,静静地躺在那里,留待世人回望与追思。
今贵阳南明河畔雪涯路丁公祠遗存石础后记:历史上的贵阳府丁公祠一去不返,令人唏嘘!而令人欣慰的是,在丁宝桢的家乡——贵州织金,平远古镇的建设者,不惜斥巨资在古镇中心,重建平远州丁公祠并为其塑像,祠内设置丁宝桢陈列馆,算是家乡人对这位 “洋务固疆,远绩随波出东海;政声不改,清光逐日耀西川”的晚清名臣的莫大告慰!
贵州织金平远古镇丁公祠
丁公祠前的丁公雕像
作者近照 张春来,男,贵州织金人,文史爱好者,贵州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清道光年间《平远州志》主要纂修者之一、道光乙未举人张钧五世孙教学之余钟情于撰写乡愁文章,致力于传播地方文史中学时代曾获毕节地区写作比赛二等奖,工作后陆续有文章收录于散文集《故乡的风》(詹贵祥主编/作家出版社),发表于《贵阳晚报》等媒体。
欢迎本土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投稿 《织金作家》微刊是织金县作家协会会员和非会员的织金优秀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发表平台,适时推出各类的文学作品,凡被微刊推出过一期作品的非会员即具备织金作协入会资格,欢迎关注并积极投稿。
一、投稿邮箱:3104604739@qq.com 二、自选佳作+作者近照(500K以上)+作者简介(300字以内),缺一不可 三、体裁:小说约10000字,越短越好;诗歌短诗10首以内,长诗不超过5首;古诗词10首以内;散文5000字以内。
四、本刊只在投稿中选发优秀作品,并非每投必发;不发稿费,但免费为你提供发表平台。 五、发表作品不讲人情,谢绝电话联系。 六、自愿投稿必须按要求执行,否则不予发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