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翻译)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6-25

【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拼音】:rén wéi dāo zǔ wǒ wéi yú ròu【解释】:刀俎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翻译)

 

【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拼音】:rén wéi dāo zǔ  wǒ wéi yú ròu【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翻译:大丈夫做事应当着眼于大处,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是刀案,我们是鱼肉,还告什么辞【近义词】:任人宰割 受制于人 随人宰割【反义词】:落井下石 先声夺人 自强不息 揭竿而起 奋起反抗。

【例句】: 小强心里对于自己现在的境地非常明了,基本上就是到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步,只能忍气吞声,任人宰割了【成语故事】:    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的初期,项羽势力强大,刘邦相对弱小项羽见刘邦先攻进关中,进了秦国的都城咸阳,很不满意,带领众路诸侯进兵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准备攻打刘邦。

    那时候,项羽有兵马四十万,刘邦有兵马十万,一个驻在鸿门,一个扎在霸上,相距只有四十里这一下可把刘邦吓坏了,他便带着谋臣张良,武将樊哙(音kuài 快)到鸿门去向项羽请罪项羽留刘邦饮酒项羽、项伯(项羽的叔父,与张良要好,并与刘邦约为儿女亲家)向东而坐,范增向南坐;刘邦向北坐,张良向西陪坐。

    席间,范增数次给项羽使眼色,并再三举起自己佩带的玉块,示意项羽动手杀掉刘邦,而项羽却默然不应于是,范增起身出去找项羽的堂弟项庄,来席间舞剑,让其趁机击杀刘邦       这时,张良连忙来到军门找着樊哙,樊哙忙问:“现在情况怎么样?”张良说:“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思是说:危急得很此刻项庄正在舞剑,用意是要刺杀沛公樊哙立即带剑持盾闯了进去,向西而立,怒目看着项王    项羽按剑起身,问:“这位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羽称他是壮士,赐他酒肉,并坐在刘邦旁边樊哙护卫着刘邦,项庄下不了手,也就只好作罢过了一会,沛公起身上厕所,招呼张良与樊哙一道出去    张良和樊哙都劝刘邦赶快逃走刘邦为难地说:“没有向项羽告辞,怎么好走呢?”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意思是说:大丈夫做事应当着眼于大处,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是刀案,我们是鱼肉,还告什么辞刘邦就带着樊哙悄悄地逃走了留下张良向项王辞谢,并要张良把一双白璧送给项羽,一双玉斗送给范增。

    张良回到席间,向项羽辞谢后,项羽拿着刘邦送的白璧,放在席上范增接过玉斗,却拔剑把它敲破了,气愤地说:“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必然是刘邦,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个成语,比喻人家是宰割者,自己任人宰割。

      这个故事同时又是“项庄舞剑”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来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