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菊石兽进化图)
点击就看,“内卷”也能卷出精彩……
童年快乐源泉《精灵宝可梦》发生在神奇的架空世界里,却教会了我们何为友谊、冒险和成长小伙伴们(老家伙们)都知道,精灵宝可梦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被收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领养、谈判、战斗、交换、收养、软磨硬泡厚着脸皮和它真诚交友(如皮卡丘)。
贸然亲近皮卡丘会被电焦哦 | 《精灵宝可梦》截图但是也有一些“野生” 精灵宝可梦不论如何都无法被驯养,比如说歌令智昏的胖丁化石宝可梦——菊石兽在第45集,小智一行人掉到洞窟之中,被苏醒的菊石兽追赶,但是直到最后也没搞清楚它们的来历和习性。
电视动画《精灵宝可梦》中,主角们在大傻谷内发现的多刺菊石兽因为被吵醒顶着满眼红血丝发动攻击它们“被认为是几万年前绝种的神奇宝贝,其生态与习性一切都是谜” | 《精灵宝可梦》截图想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一只黄皮带电毛老鼠
皮卡丘绝对是痴心妄想,但是相比之下,梦想拥有一只菊石兽却显得挺靠谱——因为菊石动物在地球上是真实存在过的菊石,沉睡的神奇宝贝地球历史上,一共发生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最大的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
这次大灭绝事件导致超过80%的海洋物种从世界上彻底消失[1,2],而另一次发生在白垩纪的生物大灭绝则更加出名,自那以后小朋友们最喜爱的恐龙只能出现在绘本和博物馆里这两次大灭绝事件都影响到了另一种深受古生物和化石爱好者喜爱的海洋动物——
菊石(Ammonite),并分别导致其遭受沉重打击和最终灭绝菊石曾经是生活在海洋里的无脊椎动物,归属于软体动物门中的头足纲分类下的菊石亚纲(Ammonoidea),为肉食动物乌贼、章鱼、鹦鹉螺等都是它的现代近亲。
菊石动物在死亡后肉体腐败分解,外壳被埋藏石化,成为漂亮的化石。大部分菊石外壳呈旋卷形态,只有少数菊石外壳为直壳、螺旋或其他形态。
菊石形态形似一根棒棒糖 左图 | 参考文献[3]右图 | Wikimedia Commons, Scientificfuture /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菊石壳体核心处是胎壳,软体住在壳体最外间随着菊石成长发育,软体逐渐往外阶梯式推移,体型随之越卷越大,而不再居住的地方就变成了气室,使得一部分菊石能像潜水艇一样,在大海中浮沉游动而另一部分菊石则可以像各种螺一样,在海底营底栖爬行生活。
菊石已经灭绝了,这是它的现代近亲鹦鹉螺鹦鹉螺因为和菊石形态习性相似经常用来对比,但是二者属于不同的亚纲分类,不是一个物种 | Wikimedia Commons, Profberger / CC BY-SA 3.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卷出来的颜艺家菊石在古生物界占据重要的地位在灭绝之前,菊石在地球存在的时间超过三亿年,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生物之一菊石的外壳形态具有关键且丰富的科学意义,是重要的判别和分类标志,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对它们曾经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演化关系乃至灭绝原因进行判断。
例如肋部发育较好、壳饰丰富的菊石可能在浅海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壳体平滑的则可能更适应深水区域的游泳生活也因此科学家们能够通过菊石壳体的形态和习性反推地球上的环境历史和气候变迁[3]作为曾经的“地球一霸”,菊石是绝对的“卷学专家”。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菊石在演化过程中,曾经一度出现外壳“越来越复杂”的趋势体型可以从直径几厘米卷到几米大小卷的姿势也是千奇百怪,包括但不限于松卷、触卷、外卷、半外卷、半内卷、内卷……从直变弯,越卷越紧……。
菊石在演化过程中的外壳变化:从直变弯,越卷越紧 | 参考文献[3]除了搞大小、搞形态菊石的“卷”还表现在会搞花里胡哨的外部装修——菊石壳体表面装饰繁多,有各种形态的生长线纹配合横肋、瘤、刺、沟、脊等等,并且随着演化趋于“花样越来越多”。
所以说,动画片《精灵宝可梦》里菊石兽进化成多刺菊石兽时形态变复杂,真的有据可依
左右滑动:左:菊石形貌从简单变复杂中:宝可梦动画片里的菊石兽 | 《精灵宝可梦》截图右:菊石兽的进化形态多刺菊石兽 | 《精灵宝可梦》截图此外,菊石动物的演化速度很快,不同时代的菊石外壳形貌有着明显差别
这让他们能够在不到十万年的时间尺度内确立生物带或进行地层对比,相比于动辄百万年的地质单位,可算是十分精细再加上菊石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形态差异大,还能够为进化生物学提供重要参考著名古生物学家Seilacher有一句名言:“对于古生物学家而言,菊石就相当于是遗传学领域的果蝇。
”真是名不虚传但是菊石的内卷之路也不是一竿子到底的在“内卷”面前,菊石也毫不例外地在“躺”和“卷”之间长期反复横跳——其外壳也经历了“简单-复杂-简单-复杂-简单……”的曲折演化过程除此之外,极端的环境变化也会对菊石外壳产生筛选作用。
2021年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德国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Geology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发现:在大灭绝发生前,菊石外壳形态远比大灭绝发生后要复杂得多换句话说,生态灾难将好看的菊石“卷王”集体带走,留下朴实无华的一批开始新一轮的“内卷”[4]。
内卷颜艺比赛直到白垩纪末期才彻底完结,菊石从此开始沉睡于地下,自此退出了地球历史舞台。
菊石化石丨 Wikimedia Commons, Becks / CC BY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在探究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上,菊石作为重要的古生物代表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菊石在成为化石的过程中,内部会被不同种类的矿物充填,壳体本身也会发生矿化变得金光闪闪或五彩斑斓,真可谓“卷出了精彩、卷出了水平”,为此一直深受收藏家们的追捧小伙伴们有空不妨偶尔去各大地质博物馆参观,说不定可以遇见形态各异的菊石们。
不喜欢去博物馆的朋友们,不妨像我一样,读完这篇文章,就去打开视频网站,痛刷几集《精灵宝可梦》
图 | 《精灵宝可梦》截图菊石在生物大灭绝中永远失去了未来,但依然有不少物种在大灭绝中幸存下来例如假叩头虫,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近1.6亿年的时间,真“恐龙时代的幸存者”关注下方公众号,向“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回复【幸存】,读一读假叩头虫的“家史”参考文献[1]Stanley, S.M., 2016, Estimates of the magnitudes of major marine mass extinctions in Earth histor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 113, p. E6325–E6334,。
[2]Fan, J.-x., et al., 2020, A high-resolution summary of 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marine invertebrate biodiversity: Science, v. 367, p. 272–277, https:// doi.org/10.1126/science.aax4953.
[3]Klug, C., Korn, D., De Baets, K., Kruta, I., & Mapes, R. H. (Eds.). (2015). Ammonoid paleobiology: from macroevolution to paleogeography (Vol. 44). Springer. Page102
[4]Dai, X., Korn, D., & Song, H. (2021). Morphological selectivity of the Permian-Triassic ammonoid mass extinction. Geology.
作者:绿洲编辑:酥鱼排版:洗碗
本文版权属于“我是科学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iscientist@guokr.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