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杜甫的一生)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6-26

他从盛唐的尾巴走来,带着不可言表的使命。

杜甫(杜甫的一生)

 

杜甫(712年—770年)人的经历决定人的品格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杜甫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大唐,那不是王维、李白、孟浩然所经历的盛世,而是一个从太平盛世转变为硝烟四起、战祸不断的乱世不经意间,他看到太多的生离死别,看到累累白骨。

这些让他不忍直视,他不明白,曾经盛世的大唐,为什么会在一瞬之间倾塌?曾经歌舞升平的美好生活,为什么会突然之间随处可见“冻死骨”的悲凉凄惨?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也是一个生存艰难、不断折磨人心的时代,唯有坚定的意志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或许一切早已注定,当历史的车轮走到转折点上,任谁也无法改变,但同时也造就了伟大的人物!他从盛唐的尾巴走来,带着不可言表的使命尽管,他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那个平定战乱的人但是,他却为那个不忍直视的乱世增添了无上的光彩。

一睿宗先天元年(712年),河南巩县城东二里瑶湾村的杜家诞生了一名男婴,杜闲为他取名杜甫,字子美这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宦世家,上可追溯到晋代镇南大将军杜预,下可追溯到中宗神龙间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所以杜甫从小便过着富足的生活。

这一年,睿宗李旦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将帝位禅让给太子李隆基玄宗登上帝位,凭着他的远见抱负励精图治,使唐王朝蒸蒸日上杜甫随着唐王朝一同成长,他聪明好学,在祖父杜审言的影响下,七岁就能作诗,九岁就会写字。

他曾这样写道:《壮游》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七岁的杜甫就拥有了豪壮情思,歌颂地位高贵和品德高尚的人自古以来都用“凤凰”来形容这类人,杜甫也不例外,他同样向往这类人。

所以在他心中有“仕”的梦想,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进入朝堂,实现自己的抱负《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许这就是他的政治抱负,为实现理想的社会而奋斗但是要想实现这个理想仅靠才思远远不够,杜甫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选择用刻苦和努力继续书写自己的人生。

这个时候的他,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不能有所懈怠多年以后,杜甫回忆年少时光时曾这样写道:《百忧集行》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用“健如黄犊”来形容少年人健康的体格,他们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仿佛从不觉得累他回想起小时候爬树摘梨枣的情景那个时候,一天能上树上千回而现在,一转眼就五十了,只能“坐卧”,很少直立而行,“四壁空”的生活让他无比忧愁。

这正是杜甫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晚年贫困潦倒,唯有早年父母在世时享受过美好的青春时光,等他渐入中年,生活的窘迫日日夜夜折磨着他,让他不堪重负二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来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心怀壮志的杜甫以为会一举高中,哪知他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

严酷的科举考试给他当头一棒,仕途并不是想进就能进,它不仅需要天分,还需要运气这次科考让杜甫明白,那个朝堂终究离自己遥远杜甫一改以往乖乖公子的形象,将圣贤书抛诸脑后自此以后,杜甫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四处漫游,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整日游山玩水,正是因为如此,有人说他是纨绔子弟,那些富人所拥有的习气都能在杜甫身上看到。

可是,又有谁明白他心中的苦楚?又有谁能够知晓他心中的鸿鹄之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漫游来到了泰山,这时的他已经从科举失败的沮丧中走出来,一见到泰山,便被那巍峨的气势所吸引,兴奋的他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种仰慕之情。

天宝三年,杜甫迎来了人生的转折在洛阳,与李白的相遇让杜甫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他们结伴共同游历齐鲁等地,一起谈诗、谈理想、谈抱负,时而争论、时而大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年,他们一起骑马去鲁城拜访一位叫范十的隐士。

他们一路高谈阔论,醉夜共眠,携手同行李白饮酒吟诗,透露着得意和自嘲,让杜甫记忆深刻:《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在回忆李白时,杜甫对李白的诗作表现出极高的钦佩,认为没有人比得上他:《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杜甫对李白是崇拜的,将李白的诗赞扬到非常高的位置,那个位置无人可及,他认为李白的诗作能惊动上天入地的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节选)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和李白一样,杜甫对酒的喜爱也到了痴的程度,他每每回忆起与李白饮酒吟诗的情景时,不禁感到李白就是那天上的仙人,因此他曾这样写道:

《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然而,与李白的相遇是短暂的天宝四年(745年)秋,李白打算重游江东,但是杜甫决定去长安,于是他们便在充州分道扬镳,却没想到这一分别就是永远。

从那以后,他们便再也没有会面这段时光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甚至超过了时间三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二十九岁此时的他正醉心于山水之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就是在这个时候,杜甫遇到了他一生的伴侣。

时任司农少卿的杨怡将千金嫁给了杜甫在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这桩婚事似乎是一种逆袭,大有跃入龙门的感觉杨小姐是大家闺秀,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与杜甫虽然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在婚嫁前没有经历过相处,但是婚后他们的感情非常好。

妻子的包容与理解是杜甫生命中最大的财富如此,杜甫有了一个家,有了一个可以思念的人和一个可以思念的地方《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只好从奉先逃到潼关以北的白水县。

然而,不久长安就被攻破了,杜甫只好逃往鄜州羌村随即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只身从鄜州前往灵武,在途中被叛乱的军队捉住,押回了长安被囚禁在长安的杜甫想起了远方的妻子,他望着月亮,愁思难耐,离别和战乱让他忧心忡忡,他不知未来会怎么样,只是想念远方的妻子,将所有的思念都寄托给了月亮。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与妻子一直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然而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无法磨灭他那颗诗意的心他们一同观赏长安的月亮,感受着朗月的美丽只是美丽的月光已不再为人留下月亮虽美,却无故生出了一份惆怅,他看得越久,思念就越深:远方的她此时睡了没有?是不是和自己一样在赏月。

不知不觉间“双照泪痕干”真希望这种痛苦早日结束,美好的团圆早日到来杜甫的深情在他的诗句中透露无疑,他渴望与妻子相守,然而在他四十岁之后却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当他心疼妻子在饥寒交迫中抚育儿女时,他写道:。

《遣兴》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当他想起自己漂泊在外,妻子不仅没有埋怨自己,还理解他的行为时,他这样写道:。

《客夜》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正是因为无尽的思念,使杜甫明白谁才是一生的挚爱他生在乱世,将一颗心放在遥远的他乡,他在哪里,哪里就有思念四

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拜访了居住在乡下的少年挚友卫八处士但这次会面并没有改变两人的生活轨迹,一夕之后,他们便匆匆告别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虽然他们长别二十年,但是经历过沧桑巨变的他们能够短暂的相聚,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于是,这次会面成了杜甫生命中的一段美好时光当往事涌上心头,记忆的阀门便一下子被拧开人生究竟能有多少次相聚?每一次见面都来之不易然而友情的温度还未升起,便又到了离别的时刻世事的沧桑让杜甫感受到无限悲凉,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样的别离,杜甫在晚年还经历过一次代宗大历五年(766年),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与同样流离失所的老友李龟年重逢,李龟年是玄宗时期的宫廷歌唱家,他们曾频频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相见,于是杜甫怀着无比的感伤写下:。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再美的梦也改变不了现实,眼前所见的种种让他的内心无比悲凉曾经美丽的风光点缀着两个憔悴的老人,他们都经历过盛世,如今却让人唏嘘不已。

这样的重逢,杜甫不愿再多说什么,或许他累了,只留下无限的遐思五随着安禄山起兵,唐王朝四分五裂,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次叛乱中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家庭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叛军一路攻进长安,原本繁华不可一世的长安城在顷刻间变得萧条零落。

辉煌不再,任凭雨打风吹去而经历过盛世的杜甫,看到这样的景象,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不愿看到国家四分五裂,他渴望和平,因此他写下千古佳唱:《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忧国忧民,心怀苍生在战乱中,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每到一处,他所见到的都是战争过后的荒凉为此他忧心忡忡,渴望有一天能报效国家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来到了成都,他在诸葛武侯祠感受到诸葛武侯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伟大功绩,不禁肃然起敬,挥笔写下:。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蜀中,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他居住在乡下的草堂里,结束了流离失所的日子,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对春雨产生了别样的感情。

当他在春天听到雨声时,内心就升起无限喜悦这种喜悦是战乱时期难得的情感,于是他写道:《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尽管蜀中的生活令杜甫感到了久违的温暖,但是这里并不是他的家,他日夜思念着家乡。

当他得知河南河北的叛军被打败时,内心就像插上了翅膀,渴望立即飞回和平安定的家乡他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春天已经来了,正是“还乡”的好时节,杜甫要“纵酒”还乡了,与妻儿们相伴他虽身在梓州,但是心早就回到了故乡尾联的“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四个地名既是自对偶,又是前后对偶,通过“即从”和“便下”将它们巧妙的串联起来,一“穿”一“向”,将他心中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条归家的船带着他四处辗转,他无时不渴望着回到家乡,尽管饥饿在湿冷的夜里袭来,但他一想到此时的自己正在回乡的路上,便再也不觉得生活艰难可现实总是残酷的,再坚强的意志也抵不过连日的饥饿与寒冷一个雨夜,他躺在船舱里,双眸看向外面连绵不断的雨,千山万水渐渐变得模糊,他知道或许他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了。

带着遗憾,他那最后一缕呼吸在摇晃的小船上消失了。END责编:酱铺少女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文学 | 趣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