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七擒孟获的意思)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6-26

泸水分兵后,丞相率大军向西南方进发。这一带山川阻隔,与成都平原的来往主要依赖于一条叫旄牛道的古道,这条道十分

七擒孟获(七擒孟获的意思)

 

泸水分兵后,丞相率大军向西南方进发这一带山川阻隔,与成都平原的来往主要依赖于一条叫旄牛道的古道,这条道十分难走,但即使这样,高定在占据越巂郡以后仍旧把旄牛道毁坏,丞相只能另辟他途丞相计划先由僰道沿泸水南下,过安上,在卑水集结休整。

高定听说丞相亲自前来,十分紧张,他没想到的是才经历两场大败的蜀汉居然那么快就完成动员来收拾他高定最明智的做法是什么呢?放弃占领的各处要地,把军队打散,潜入到大山之中蜀汉军队可以短期收复郡县,但是其主力一定不会在此停留太久,等汉军主力一撤,再出来作战。

(敌退我进、你进我退,匈奴利用的是沙漠、大草原的地形优势,你放着大山那么好的条件不用?)但是蛮夷毕竟仗打得少,又贪图财货,高定好不容易打下越巂郡,哪里舍得轻易吐出去于是分兵把守在旄牛、定筰、卑水等几处要地,修建了许多防御营垒。

丞相最担心的就是蛮夷们散入大山之中,等拿到敌兵的部署后,丞相大喜,但是仍然在卑水按兵不动,他还在等一个消息丞相在和高定对峙时仍在不断的策反雍闿(李严前后给雍闿写了六封信,晓之以利害,雍闿无动于衷),但这次蜀汉大军压境,雍闿有了反悔之心,与高定之间也逐渐生隙,面对高定的多次求援,始终按兵不动。

丞相得知这一情况后,就派出益州郡太守王士前去策反雍闿,他现在就在等王士的消息可惜,高定察觉了雍闿将要生变,于是派部曲袭杀雍闿,同时遇害的还有王士但是雍闿一死,高定也失去了一个有力的外援,丞相决定发起总攻!。

由卑水进兵,直取高定的老巢邛都。

丞相一手训练出来的蜀军战力强悍,大败高定,占领了邛都(失其窟穴),高定的妻子儿女全被俘获,高定本人仅以身免丞相开始打算以此迫使其投降(归首以取其生),但高定仍然纠集了残部二千余人,准备死战到底丞相很快击溃了这股残军,高定被斩,至此西路军圆满完成了任务,收复了越巂郡。

再说东边,马忠率军进攻牂牁郡也挺顺利,很快击杀了朱褒,收复了牂牁郡丞相于是让马忠在牂牁郡当太守,招纳叛降,抚恤民众,恢复那里的秩序(叛乱之后,忠抚育恤理,甚有威惠)马忠为人宽济有度量,忠实的执行丞相的攻心为上之计,恩威并立,牂牁郡一带的少数部族既害怕他又尊重他。

马忠担任牂牁郡太守五年后才调离,死后南中少数部族首领还自行前去吊丧,流涕尽哀,并给他在南中地区立庙西边和东边进展都很顺利,只有中路遇到了一些麻烦雍闿被杀,当地另一个汉人豪族孟获成为叛军的首领(孟获由于三国演义的关系,现在的名气很大,但在当时正史记载也很少,《三国志》就从来没提过他,只有其他一些史书稍稍提到过,说他在南中很有威望,夷人汉人对他都很敬重,应该出自益州郡的大姓)。

在东汉羌乱的三部曲我们讨论过当地豪族在羌乱中的影响和作用。东汉羌乱上部:为什么羌人一直要和朝廷对着干?东汉羌乱中部:凉州三明东汉羌乱下部:董卓的崛起之路如果不想看长文的话,直接看下面三个截图

蜀汉治南中和东汉治理凉州有许多相似之处1、郡守多由中央派遣,但是具体事务都是仰仗本地汉族豪族2、当朝廷强势时,对地方掌控力量就强,豪族们也都比较顺从,一旦朝廷力量衰弱,豪族就会趁机而起,假借异族之手,谋取自己的利益。

看看南中这次叛乱,三个叛乱分子,两个都是汉人豪族就很能说明问题!雍闿、孟获、朱褒其实都是这样的豪族。孟获接管叛军后,叛军的势力不降反升,李恢的兵力有限,一度被孟获的叛军包围。

此时叛军数倍于李恢,为了打破困局,李恢使出诈降计,他骗叛军说:官军粮尽,欲规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等同计谋,故以诚相告这段话点出了李恢的身份:他也是益州当地人李恢,字德昂,益州郡人。

李恢初出仕益州郡督邮,因为姑父爨习违反法令,李恢也受牵连而被免官当时的益州郡太守董和考虑到爨习是当地的豪强大姓,于是没有答应免去李恢的官职(注意,李恢也是当地的豪族)213年,董和推荐李恢到州府任职,李恢在路上的时候听闻到刘备从葭萌南向进攻刘璋的消息。

李恢认为刘璋必定失败,于是假称自己是益州郡的使者,北上去拜见刘备(李恢作为当地豪族,虽然地处偏远地区,但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十分精准)刘备非常赞赏李恢,后来派遣李恢前去汉中连结马超,马超被李恢说服在归顺刘备,率兵南下进攻成都,城中震怖,不久后刘璋出降。

之后又毛遂自荐出任庲降都督,授予节符,领交州刺史,驻牂牁郡平夷县,出镇南中李恢代表了当地豪族的另一个态度,和蜀汉合作,争取更大的利益因为他的家族在建宁郡当地有一定影响,所以叛军相信了他诈降,放松了包围圈,李恢趁势出击,打破叛军,。

最终和丞相声势相连(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於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高定,雍闿,朱褒南中叛乱的几个重要首领都死了,只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南中大部都已平定宜将剩勇追穷寇,丞相由邛都等地出发,越过人烟稀少的山区,渡过泸水,经过青岭,进入益州郡,与中路军李恢部会合,对孟获展开围歼。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1、一来泸水两岸山势陡峭,崎岖难行,蜀军经过处多是无人区;2、二来当时已经进入夏季,在亚热带丛林里行军,士兵体力消耗极大3、更为可怕的是泸水一带还多瘴气,汉军的非战斗减员比例较大。

丞相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指挥各路大军将孟获所部围困于南盘江上游一带,将孟获擒获(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之后三国演义生动形象的展示了诸葛亮是如何七擒七纵孟获的丞相: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

孟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丞相大笑,后来把孟获逮了七次(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孟获终于不好意思了,明公有天威,南人不再反叛了(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孟获这个人在历史上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后面有史料进行佐证,但丞相是否七擒七纵就值得商榷1、时间说不通丞相夏天出发,秋天就班师回京,相当于两三个月就把孟获逮了七次,平均十天就得逮一回但是从真实战斗来说,孟获被释放到重新。

纠合人马,再发起进攻,这中间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不可能你刚放出去,外面就有一支军队在等着你2、合理性一支军队要保证战斗力,保持高昂的士气十分重要,你一个败将,屡战屡败,手底下的军队会有士气嘛?再说,输几次后,还有几个人会跟着你这个常败将军呢?。

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的作者还有马谡其实都想表达一个意思:丞相是通过征服了孟获的心,从而完成了对南中少数民族的摆平,对异族要攻心为上!但是在七擒孟获中部:马谡攻心为上的计策真的有用嘛?(中原政权融合边疆民族的密码)

已经讲过,攻心为上的前提是汉族建立了对少数民族的绝对优势,否则叛军刚造反的时候,你让当地官员去和他们谈谈心?所以说很多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一个计策的使用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你罔顾这些,生搬硬套,就不科学(管理学里有一门课,叫案例教学,就是讲解一些知名公司的管理方法,很多人不理解这些公司背后的文化、企业发展的经历、创始人的能力,直接拿来就用,结果反而把公司治理的一塌糊涂,就是这个道理哈)

平定南中后,丞相为了防止南中再次发生大规模叛乱,影响北伐大计,做了诸多安排1、重新调整了南中的行政区划南中地区之前主要由四个郡构成,即益州郡、越巂郡、牂牁郡和永昌郡,这几个郡地盘都很大,一个郡相当于内地数郡,不便于管理,也容易造成郡太守权力过大。

除了永昌郡外,丞相将叛乱的三个郡分别一拆为二益州郡分为建宁郡、朱提郡越巂郡拆为云南郡、越巂郡牂柯郡拆为牂柯郡、兴古郡南中原先的四个大郡就变成了七个小郡南中七郡仍由庲降都督进行管理,原庲降都督李恢在此次平叛中表现出色,加上他又是南中本地人,更容易为南中夷汉两族所接受,所以由他继续担任庲降都督一职(南中豪族李恢一跃成为蜀汉南部第一人,对局势的判断力不得不令人佩服)。

都督治所移至建宁郡味县(即今云南省曲靖),其正好处在南中七郡的中央,便于同各郡联络。

2、拉拢当地豪族丞相对于南中豪族这次给了极大的让步,首先中央里面给了不少位置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孟获为建宁大姓 , 平南后官至御史中丞这里再次提到孟获,也指出来他的背景,是南中的汉族大姓。

南中有焦、雍、娄、爨、孟、量、毛、李等八个大姓,丞相在平定南中后对征服的少数民族将其中顽固抵抗的的少数民族分别配给了当地的汉人豪强为部曲(分其赢弱,配大姓焦、雍、娄、舞、孟、量、毛、李为部曲)对南中汉族大姓采取分红与合作,顶级大族去中央上班。

东汉名士虞诩也提出类似建议,将凉州的豪族提拔一些代表进中央(东汉朝廷大部分顶级高官都是来自关东地区,凉了凉州豪族的心,整个关西推荐上来的茂才和孝廉不仅没机会去中央高升,而且基本上都没有回到本土任职,反而大量的被调到了东北去做边官抵御鲜卑)

3、收编精锐对于有些少数战斗力强悍的民族(比如青羌部落),丞相担心当地汉人大族吸纳不了(夷多则狠,不宾大姓富豪),丞相也参考了曹操的做法,使出了铁腕政策,将青羌万余家移民到了蜀郡,并从中抽取了五部精壮,组成了一直部队,叫做“无当飞军”

(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通过种种措施,丞相将南中釜底抽薪,从兵源和资源上彻底削弱叛乱的能量汉族豪族因为利益得到了保证,不仅有实际的人口补贴,还有中央的高位诱惑,后面的反叛就再没看到汉族大姓的身影。

零星的叛乱都被南中的政府军轻易镇压,之前曾被叛军围困的李恢一个人就能摆平,不再劳动丞相费神!(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丞相终于可以放手北伐了!

227年,丞相北驻汉中,临行前,留下千古名篇《出师表》。大家还记得这篇千古名篇嘛,读书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感受,现在读来却常令人沧然泪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