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所爱歌词(一生所爱歌词解析)
没有摘要
为什么会写这个东西?因为我昨天心血来潮,想看一下《凤凰于飞》的歌词,于是找了《甄嬛传》片尾曲来看,看完之后觉得剪辑得不好,于是在B站搜索合我心意的二创,就这样把这首歌听了十几遍听下来之后,剪辑最好的是用《凤凰于飞》配《如懿传》的版本,配乐演奏里面我最喜欢的是笛子和民乐合奏版本,翻唱没有特别好的(林俊杰尤其不好),刘欢的原唱还是。
YYDS,难以超越以下进入正题《凤凰于飞》写得好吗?写得好,但是硬伤也不少但是这是一首“聪明”的曲子,很巧妙地“遮”一了些词作上的“病”,让它词句上的问题,没有《大宋提刑官》片尾的那首《满江红》那么明显、那么硬生生扔在你面前。
先说结论:《凤凰于飞》的词作者应该是爱诗词的,但是“爱”十分,“读”可能只有八分,“写”大概是不怎么写的,顶多三分,就是热爱多、读得在同行中算是多,但是动笔写诗词应该比较少所以,用心有了,境界上也很努力了,但是笔力有限。
(这个不是贬低作词者,因为作词者是刘欢,写作、尤其是古风歌词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写作,确实不是他本行,术业有专攻)《凤凰于飞》整首词最大的硬伤就是:结构含混或者说,写作者想好了开头(旧梦依稀往事迷离),想好了高潮(凤凰于飞翙翙其羽),可能也想好了收尾(随飞摇记忆),但是中间怎么起承转合、怎么“填充”全篇呢?脚踩西瓜皮、写到哪算哪,不行干脆“水词”,反正结构搭好了,听众听个大的“感觉”就可以拍手鼓掌,也不会去思考哪几句是“废话文学”——对,我说的就是中段四句。
“虽两情相惜两心相仪得来复失去”“望长相思望长相守却空留琴与笛”“愿勿相忘愿勿相负又奈何恨与欺”这三句词如果从原词中挖掉,做选择填空题,可能很多人会没办法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它们互相调换位置,问题不大;
“有诗待和有歌待应有心待相系”“以情相悦以心相许以身相偎依”这两句词,同理所以我说《凤凰于飞》的词作问题在于“含混”,这种含混是大量的“同义重复”造成的而它的曲调也非常的重复和规整,就导致乍一听很美,但单独摘出来某一句,你不知道它应该属于哪个段落,因为“段落”和“段落”之间,没有明晰的“功能诉求”,就是在反复地、用单一方式来感叹“爱而不得造化弄人”。
甚至激进一点可以说,从“有歌待和”到“又奈何恨与欺”,整段跳掉,对这首歌影响不大“影响不大”的意思不是没有影响,而是比如这个部分占整首歌的百分之三十,但是拿掉了只影响百分之十,就是如果有人要在年会上翻唱这首歌,但是表演时间有限,他大概率就会跳掉这四句。
那么,为什么创作者不干脆在一开始就把这四句词拿掉呢?三个猜测:1.创作的时候作曲在先,作词在后,曲的长度和格式已经确定了,必须要“照谱填词”2.作为电视剧片尾曲,有时长要求,删掉一段可能会导致片尾字幕滚不完
3.创作者自己的文学理解有限,让他无法认知到中段歌词存在的问题,甚至可能还当成一种“特色”或者“艺术手法”来保留为什么我会有第三个猜测?这就要讲道这首词的另一个问题了:韵字大量重复整首歌词十五个韵字,“里”占了两个,“去”占了四个。
我们看第一段:“旧梦依稀往事迷离春花秋月里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漂来又浮去君来有声君去无语翻云覆雨里虽两情相惜两心相仪得来复失去”这一段的“里”和“去”的韵字交替出现,让我怀疑作者可能不认为这是一种“病”,而是把它当成一种“艺术手段”在用。
当然,也有可能是真的笔力有限,所以借由“艺术手段”的摆盘方式,把“韵脚重复”的菜端上来——读书更少的观众,可能还要想想“这是不是大师的别有用心、追求格式整饬”但很抱歉,不是的,古风爱好者所心弛神往、极力模仿的真正古代诗人,通常都会极力避免“使用重复韵脚”,更不会把它当作一种“艺术手段”。
哪怕是诗经(凤凰于飞就出自于诗经),它的“重复”它的“一唱三叠”也不是韵字重复我虽不是古人,但我以古诗词爱好者的角度来勉强解释一下这件事——就是“押韵”是古诗的灵魂,用什么字眼、怎样不重复地安排这些字眼来“押韵”,是对文人笔力的基础考核,过不了这一关的人,别说作诗了,可能连编顺口溜都要被街头小儿嘲笑。
即使我们勉强认为首段的“循环韵脚”是一种“艺术手段”,那后头又出现的“终于随落红飞花去”和“催梅折枝去”是怎么回事呢?还不就是因为“去”字做韵脚太好用!这也就是我上面说的,不使用重复韵字,本质上是对笔力的考验——哪怕一个韵字再好用,也不能薅着它用到死,也要用用“不太好用”的那些字,这才能获得技术上的长进和遣词用字“可能性”的延伸。
当然,这个只能约束古人,今人能以古风文字作词已经可以被视为“大神”,他就算多用几个重韵,你还能咋滴?所以呀,格律说到底,是一种自律另外,我也怀疑,中段那一大堆可以玩“消消乐”的句式和语义的重复,是不是也被作者当成了一种一唱三叠的“艺术手段”——毕竟是“诗经体”嘛,笑。
但是不好意思,那不叫诗经,叫合掌当然可能你要说,古风歌词么,又是电视剧主题曲,意境到了就可以了,韵脚连连看,语义复读机,都不是大事,不影响观众“听个爽”没毛病,它是不影响听,但是影响唱啊!《凤凰于飞》的认知度很高,但是传唱度不高,除了本身曲调难唱之外,我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词难记”。
翻了一下B站的翻唱版本,专业歌手林俊杰,据评论说全程看提词器另一位明星秦海璐翻车比较严重,把“有心待相系”唱成了“有心长相系”,下一句“望长相思望长相守”唱成了“望长相厮守长相守”——其实你别说,这么改可能还比原句好些。
素人翻唱也有两位唱一半停顿忘词其中素人“水天菱”卡在了“空留琴与笛”后面——可能是在这里给屏幕里的歌词翻页,但是这也表明了她没办法记住歌词;另一位素人“一颗苹果”在楼道里翻唱的时候忘了一整句“愿勿相忘愿勿相负。
又奈何恨与欺”,只能以哼唱带过(两位素人唱得都很好,可以去B站搜来听听)有没有发现?忘词错词的都是“中段四句”古人为什么忌讳“合掌”?我想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大同小异的意思,翻来覆去地说,不只是重复啰嗦,而且也影响作品的传播度——太容易记岔了!。
当然你可以说,为了情绪的渲染,或者说某种(创作者自认为的)“艺术性”,可以不用在乎“传唱度”,而保留中段的“重复”——而且这段确实很适合放在电视剧片尾配剧情画面啊但是,它的本体毕竟是一首歌,歌是用来唱的。
“不合逻辑”的词句安排,无意义的冗余信息,最终会被演唱者的大脑“筛选”出来,被忽略、被遗忘,或者被颠三倒四地乱塞一通——因为它们本就是被“乱塞”进来的逻辑、结构、述事目的,它们隐而不见,却是写作的根基创作者下笔时候的“没想清楚”,最终都会变成受众脑子的“不太清楚”,你笔下稀里糊涂地塞,他的脑子里就大浪淘沙地去,以其昏昏无法使人昭昭——写这几句话,不是为了批评“非专业”的刘欢,而是为了警醒我自己。
其实,除了“中段四句”,全篇基本都是在“双句小循环”里重复一件事,就是“满心欢喜、甜蜜开局,但愿望落空、命运暴击”,一直延续到“期盼明月期盼朝阳期盼春风浴可逆风不解挟雨伴雪催梅折枝去”和“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远去无痕迹听梧桐细雨瑟瑟其叶随风摇记忆”这最后两小节,也都是同样的“高高捧起-摔下”的节奏,创作手法比较单一但是为什么只有中段让我觉得重复啰嗦呢?因为“造境”的有无和高低有旧梦有往事,有看花之雾和观月之水,有春风浴和折枝雪,最后有梧桐细雨,这是古诗词的写法;没有这些,只凭空念叨“勿相忘啊勿相负,长相思啊长相守,情相惜呀心相仪”,那只是文艺男写情书,还是凑字数那种。
所以,看的是今人写的流行电视剧的歌词,理解的都是古人的“创作基本法”,韵脚怎么用,为什么要避免合掌,为什么要造境,包括景语情语怎么安排,分析完这首歌词,就都明白了大毛病讲完了,说小问题写作技术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太喜欢用成语、熟语,喜欢“捡现成”。
我之前说创作者“聪明”也就聪明在这里:根基不牢的非专业作者,可以用此法遮丑,但是聪明太过会变圆滑,熟语用多也会觉得“滑不溜手”,乍一看漂漂亮亮,再一看“找不到作者本人”所以,成语熟语用得多的部分,虽然容易顺畅“滑过”,但是真正看出作者用字笔力的,反而是“又奈何恨与欺”“期盼春风浴”“挟雨伴雪”这些小地方,因为其他很多部分都被“套路”或说“惯常的造句方式”给轻飘带过了。
第二个问题其实是上述的“大硬伤”所带来的,就是意象重复得特别多,短短十几句歌词里写了三次“花”,三次“月”,三次“风”,三次“雨”,三次“心”,两次“情”和之前所说的韵脚问题一样,这也是作者“笔力不足”的表现——词库、意象库就只有这么大了,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去“拓展可能性”,所以无法规避这些,或者压根意识不到需要规避。
再看一些非常局部的、纯粹“用字”上的问题——估且称为“微问题”吧第一处:“虽两情相惜两心相仪得来复失去”“两心相仪”是一个很奇怪的表达,我怀疑作者这么写是因为有“心仪”这个词,但其实并没有“心相仪”这种表达,“相仪”是“司仪”或者“容貌仪态”的意思。
这种造词法带有一种“想当然”的成分我觉得微调成“虽两情相惜两心相印得来复失去”会较好一点,如果一定要这个“yi”的音(虽然这里不用押韵),那么“两心相怡”也好过“两心相仪”第二处:“真情诺诺终于随乱红飞花去”。
这里用“诺诺”我觉得是全篇最雷的一个地方“诺诺”的意思是“连声应诺,表示顺从,不加违逆”,通常大家会联想到“唯唯诺诺”——这和“真情”有什么关系?是想说皇帝宠着妃子的时候就对她们百依百顺?还是说妃子对皇帝唯命是从?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出于“真情”吧。
我宁可改成“真情真意终于随乱红飞花去”(俗就俗咯反正全篇都在用熟词)本句另一个小问题在于,乱红就是飞花,飞花就是乱红知道是想用“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意境,但是原句里面是“乱红飞过秋千”不是“乱红飞花过秋千”,一字之差也可以反映作者“有没有想清楚”的问题。
这句其实也好改,随便改“落絮飞花”“流水飞花”都可以第三处:“可逆风不解挟雨伴雪催梅折枝去”历史上的唐代诗人崔道融从没写过“逆风如解意”,人家写的是“朔风如解意”,很简单,梅花没有“顺风”“逆风”,因为梅花不会移动。
《甄嬛传》里的台词“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是原著作者流潋紫在抄袭网文作家匪我思存的小说时,将匪我思存的笔误照搬过来,才有了这莫名其妙的“逆风如解意”那么作为歌词作者,在歌词里面“三度加工”,把“逆风如解意”变成“逆风不解”,就更让人不解了——都逆风了还解什么解?要能解应该吹顺风呀?。
OK,我估且当他是“保留甄嬛传基因”(而不是没读过崔的原诗),逆风虽“令人不解”,但是大约观众能理解这句话是“朔风不解意”的意思,勉强算“过”吧但是下一句“催梅折枝去”就错得太明显了——“朔风如解意”下一句就是“容易莫摧残”,是“摧梅折枝”不是“催梅折枝”啊!对着答案都会抄错吗!。
原作者抄错上一句,词作者抄错下一句,真有你们的(当然有一个很小的可能是片尾字幕打错了,后来所有版本都以字幕为准,不过甄嬛传出过原声大碟,应该不至于字幕上的错别字一直不改,更可能是创作者自己不觉得有错)除了“逆风”和“催梅”这两处,我觉得“挟雨伴雪”也可以稍微斟酌一下。
梅花开的天气一般都是“下雪”,有雪就很少有雨,因为“雨”下下来已经变成“雪”了,所以历来写梅花的诗,一般写冰、写霜、写雪,但是较少写雨,也比较不将雨视为“摧折”梅花的“凶手”,雨一般都“摧折”残春之花当然一定要说的话,如果梅花开的气温是零度上下,有时有雨,有时变雪,有时雨夹雪也不是没可能——但那可是紫禁城的梅花呀。
反正如果是我的话,为了避免听众七想八想,我会干脆写“挟霜伴雪”按照我的设想修改一版:旧梦依稀往事迷离春花秋月夕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醒来无凭据君来有声君去无语翻云覆雨里虽两心相印两情相惜得来复失去有诗待和有歌待应
有心待相系望长相知望长相守却空留琴与笛一身是非一声叹息一生如梦呓一霎温柔一霎欢喜又奈何恨与欺得非所愿愿非所得看命运嘲弄造化游戏真情痴意终于随落花与飞絮期盼明月期盼朝阳期盼春风浴可逆风不解挟霜伴雪摧梅折枝蒂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远去无痕迹听梧桐细雨瑟瑟其叶随风摇记忆梧桐细雨瑟瑟其叶随风摇记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