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主题曲(封神榜主题曲一朵莲花)
官莲乡,原名莲花。
01
官莲乡,原名莲花我一直以为那里种过许多莲花,或者有美一人,其名为莲以花来为一个地方命名,总应该有一个芬芳的典故可是没有或者有,也远在人们记忆之外那一天在能看见官莲乡集镇的路口,我看了又看,两三条交错街道集聚着人烟,数座不高不矮的山丘环形堆聚着青峰,估摸着就信口开河,推断莲花的名字与地形相关。
接近真相。县志记载,乡政府所在地升坪村,四面环山,形似莲瓣,正中小丘俨若莲心,因而得名。元代初即有“莲花菡”之地名。
02
我是冲着紫鹿岭青牛洞去的从翻阅县志那时候起,这两个名字就一直勾着我老子骑青牛出函关的背影,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不羁,背尘而往,天地之外,不发一言的洞然和长啸归去的潇洒,具象为两个动物身上的毛色也仍然令人神往。
它们蜷缩在书页里,手指触动,就翩然跃起,蹄角翻飞,跑入云气缥缈的青山里去了。翻阅多了,又变了模样,它们的主人以沛然气势充斥书本,衣袂飘飘,拂过大半个武宁。而它们则悠然嬉戏,忠诚而温驯,伏地成峰。
紫鹿和青牛据说是丁令威和王乔(又作王子乔)的坐骑,丁令威于辽东山修仙,骑青牛,王乔是德安人,骑紫鹿两人羽化后,紫鹿青牛化为山峰也许是冥冥中的安排,紫鹿岭、青牛洞都位于官莲乡,都在那一朵莲花间在《武宁县志》里,紫鹿岭、青牛洞是最具仙气的两座山。
既是丁令威羽化登仙之处,又是与仙友王乔来往之所,更是唐朝文人张宁读书隐居之地我一直想去往这个地方成行之后,我只想用最简便的文字记述行程因为我若说吸了仙气,不但你们掩不住噗嗤,我自己也难免咕咚一声,怪难为情。
我把灵魂切割成万分之一大小,埋了两缕入山入水
03
西湾村,这个村落大有来头它是紫鹿岭青牛洞所在地,张宁公隐居读书入土之所,官莲乡、宋溪镇、巾口乡三地交界处也许是为了应景,这里有一个小地名叫三溪口,就在紫鹿岭下有诗为证:“秀水源分脉派三,三溪昼夜注东南”“影倒群峰摇潋滟,声喧乱石激潺湲”《三溪汇水诗句选》。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去往西湾村紫鹿岭有三条路最远的一条是按部就班从官莲乡集镇走乡村公路去往水边水陆兼行的路是从宋溪镇至巾口乡公路,中途翻苦槠山(实为辽东山),经宁公读书台,到达水边的宁公墓,与紫鹿岭隔水相望。
最近的路是水路,从红崖潭附近坐船进入西湾村第一次去往西湾村是下午,乡村公路去往水边的紫鹿岭紫鹿岭离村部有十里路,其中一段是非常颠簸的石子路道路行至一半,道路右侧出现了大片的水面车子一直行驶到水边,芦苇荡前青草绵延,水鸟翻飞,水面上群山起伏,半披斜阳半照影。
1970年修建柘林水库,水位升高近二十米,紫鹿岭下的村庄都迁移出来,山川也换了形貌
紫鹿岭,在一些古籍中又名紫鹿岗,在紫鹿张氏宗谱中,紫鹿高岗为当地一景清代贡生张翼南在《登紫鹿崖绝顶》一诗中写道“远水一湾回地轴,奇峰四面插天阶”,可见古代紫鹿岭有垂崖峭峰,形容险峻现在庐山西海的水位比之前抬升了近二十米,在山腰处看山峰,和诗歌中的记述大相径庭。
我可能是想象力过剩,在水边看着身后的紫鹿岭,我分明看见一只悠闲蜷卧的鹿,暮色渐凝成紫,背脊脖颈起伏,头靠在前脚,宛转温顺。白鹭飞过水面,双翅舒展,老牛在微风里默立,眼眸安详。
根据资料记载,青牛洞就在紫鹿岭不远处,以前隔河相望,现在探访青牛洞则需乘船前往天色已晚,我们和西湾村黎村长约好第二天的小渔船,次日清晨在宁公后裔张家人的陪伴下,走宋溪王埠翻苦槠山(辽东山)前往西湾04
这座山一点不出奇,时人早已不知它是丁令威羽化的辽东山张家人筹资修建的宁公路还没有完工,山路自然是崎岖的,植被无甚出彩,名为苦槠山,山中多苦槠树临近山顶,视野绝佳,庐山西海与碧波城市崭然在目,心胸一快到了山顶,有开垦后又废弃的荒地,面积不小。
翻到另一面山,就是官莲乡地界,这边不叫苦槠山,因山南属宋溪,山北归官莲,叫南北山,又叫界山都是胡乱叫的,今人谁还追思辽东山之名?一叹山顶不远处,有张宁筑台读书处,唤作书台洞一个森然石洞,洞口前有大石头彷如天生就的石桌石椅,旁边有古藤依仗,洞前遍生兰草,清幽不可名状。
唐代贞元六年武宁人赵榆芳曾写《书台洞记》,吟咏张宁于此读书教课游玩之事“纵横书构而比面曲栏,周环旁石如座,可人登眺右竖映月池,取涧流相递,禽鱼往来自若,其性险翳下交庭阶碧绿,山矗草木奇花,天然佳致,香风扑面,郁情顿舒,习游缱绻而不忍息……”读来心思如飞,不胜向往。
洞前的石头上有马蹄印,逼真,遍生青苔据说是张宁骑马上山,悠然忘归,马徘徊不走留下的从书台洞下山,驱车十分钟左右就到了水边的宁公墓前张宁,中唐时期副宰相,曾任国子监祭酒,小时候“读书过目成诵,工诗赋”公元751年即天宝十年, 20岁的张宁先其父亲高中了进士,随即“授相王府司马(军职),除御史大夫(副宰)”,据载他与当朝宰相卢杞不和,于公元782年辞官隐居。
他带着家眷渡黄河,出长江,沿鄱阳湖,过南昌县,想起同朝名相柳浑曾在武宁隐居读书,便慕名到武宁游访他在京城时,出行前曾卜一卦,卦象说“见鹿则止”,当时他不知其意,在离柳浑隐居的石渡乡柳山还有一天行程时,于官莲乡境内,见紫鹿岗、青牛洞,慨然止步。
家谱中载,张宁大赞“非方外人不可狎”说这两个地方,不是神仙般的人物都不敢亲近,便自号“青牛涧主”,在此居住,繁衍子孙,教课子弟,成一时佳话,后来人们把这座山称为“书堂山”05
有一桩趣闻,当地人本不欲外人知因同行搭档的摄影师卢先生老家为西湾村,到本乡拍摄按理应表现活跃,谁知却有不好意思之态大觉不解,询问下得知他卢家人与张家人有些尴尬据说张宁因看不惯宰相卢杞而离京出走,来到武宁隐居,曾作诗“卢杞之奸我未见”,可见和唐朝这位有名的蓝面奸臣已经是势不两立了。
无巧不成书,卢杞后来被贬,他的后人竟然也到武宁隐居,还就在宁公所在的官莲乡西湾村武宁乃一奇地,接纳包容所有投奔之人,不比大洋彼岸手执火炬的女神气量小两家人虽为世仇,却能安居一地,只是互不往来,世不通婚,也是一桩奇闻。
想起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封神榜》主题曲: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到了莲花乡,何止功名利禄,连恩怨情仇也泯于江湖宁公死后,葬于紫鹿岭与青牛洞之间的琵琶峰家谱上载,这是他“卜葬”选定的地方当年占卜而来,果当占卜而归,宁公妙人也。
06
我们在摇橹声中,泛舟水上。
“古洞幽深别一天,桃花开落几千年青牛号从东晋启,有人曾骑破岚烟”紫鹿青牛之间的山峦植被非常茂盛,空气清新、水清如天,每年清明前后有桃花水母出没在船上看琵琶峰,山峰犹如半个横放的琵琶,曲颈、梨形的音箱,线条圆润,风平浪静时,水下倒影就凑成了整个琵琶。
这只是我由眼前物景引发的想象,也许与事实想去甚远琵琶峰又名“枇杷峰”,宋代才子尹恕有诗曰“上有枇杷垂清荫,竞说其下有牛眠山川不老仙何在?天地无穷想入非”不知这个“枇杷”有没有出处,时代久远,难以考究从宁公墓所在的琵琶峰向前转个弯,能看到青牛洞,当地人呼为“青牛饮水”。
村民说形状像一头大青牛低头饮水,山上多青黑色石头,植被异常丰盛,有鸟能鸣,猎户根据鸟鸣判断天晴下雨水位升高后,看不到牛头,牛头埋于水中,只能看见弯下头去的牛背脊,骨节明显八十年代大洪水,当地人曾看见一头大青牛在水中戏水,两个犄角有两米宽,背脊宽大,在洪水里沉浮。
说的人五十来岁,唾沫有声,我信其为真青牛洞半腰出本有石洞,据说还有丁令威牵牛的挂绳处,现在都埋在水里我明知已无痕迹,仍固执要撑船靠山边,以手触摸山水交横处的石壁青黑色的石壁,不知几万万年,不知沧海桑田几度变换,不知那人可曾扪手相扣,手印与我重叠。
也许沉入水中,反而是原貌在青牛洞旁,听见其下水声吞吐若果有洞,洞不小青牛洞往前,可以看见庐山西海旅游高速公路凌水架空,红岩潭大桥如同长龙卧波,这里离巾口高速路口只有一里来路,水边不远处是宋溪的观光公路,如果在桥下修建一个码头,进入就非常方便了。
07
我们弃船坐车,前往宋溪王埠,沿水寻找丁仙观的遗迹丁仙观一般是指杨洲乡丁仙崖上的丁令威修炼丹药处,辽东山附近的丁仙观,本名应为精灵观,前身是丁令威的故居县志载:令威故宅在县东三十里《舆地纪胜》又载:精灵观,即令威故居,在武宁县东辽山之东。
根据张宁公后裔家谱的记载,唐代张宁公曾经拜访精灵观也就是丁令威故居,见到东汉时丁令威笔迹,不可辨认张宁公为表敬意,手植柏树两棵这两棵柏树时见于历代诗文,清朝人写的《重修古丁仙观记》里头就提到“至今观前有古柏二株,大可数抱,相传为十六朝物。
”我们沿着水边走,询问附近的老人,有人果真记得丁仙观,也记得老柏树然而山川景异,丁仙观已沉水下,两棵柏树解放时都还在,后来被榨了柏油了我们来到水边,在巾口古渡的遗址旁,眺望丁仙观沉水处,老人指给我们看,在螺丝山河鲤鱼山之间。
08
当此时,夕阳西下,照见水边粉红色的岩石,浪去浪来,殷红一片回望辽东山,遥想紫鹿青牛,昔人陈迹丁仙羽化,宁公长眠,数峰浮黛,千山隐翠,好一朵西海碧莲,默然于山水中,不语又婷婷有一首诗是写得最为留恋和恰当的,正当此情此景。
古柏仙居绝世尘,当年跨鹤话元真雨昏紫鹿岭头客,云暗青牛洞口人——《访丁令威故居》余玑【后记:当年三访紫鹿青牛,所有视频资料遗失,网上视频也失效,惟有曾刻录碟片给宁公后人,如有人知,请联系我复刻保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