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康定情歌(新康定情歌简谱教唱视频)
我的图文
听音寻路探源《康定情歌》的前世今生文/赵乐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一曲优美的《康定情歌》家喻户晓,醉了你、醉了我、醉了他……醉了世界,醉倒了天下人而我并不熟悉情歌的故乡——甘孜康定,在我心中,其景致也应该像《康定情歌》的旋律一样,豪放,纯净,唯美吧。
金秋时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聚焦魅力甘孜,聆听康定民歌”采访报道组一行三人踏上前往康定的旅程出了成都,大巴车一路西行,经成雅高速抵达雨城雅安,穿过“高呀么高万丈”的二郎山隧道,越过大渡河,在体验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颠簸和堵车后,傍晚时分,情歌托起的小城在折多河水“哗哗”的旋律中,“欢迎您到魅力康定来”,发掘这块神奇土地所积淀的深厚的藏族民歌文化底蕴,探寻横断山民族走廊留给人们的人文意境,感悟康巴文化带给世界的斑斓色彩,聆听风靡全球的康定情歌传奇故事。
……
01一万元悬赏寻找《康定情歌》的作者 “世界音乐史上的难解之谜 ——谁是康定情歌的词曲作者?” 1996年4月30日,《甘孜报》曾刊登文章,悬赏一万元寻找《康定情歌》的作者此文发表后,洛阳纸贵,为揭秘《康定情歌》,成都、北京、广州等地读者纷纷前来投书解谜。
“这首经典之作,是谁创作的呢?他是汉族歌曲还是藏族歌曲?”到康定的当天晚上,我就向甘孜州宣传部宋兴富副部长提出了想弄明白的话题 “在泸定县城边为纪念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修建的纪念公园内,有一“四歌亭”。
碑的三面各刻有一首歌,连词带谱第一首是《歌唱二郎山》,第二首是《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第三首是《康定情歌》前两首词曲作者都明明白白刻在碑上,唯《康定情歌》没有作者”宋兴富部长没有直接答复我 “作者找到了吗?”我问道。
宋部长说:“《康定情歌》的发现、采撷和加工者是吴文季先生40年代,当时就读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的福建学生吴文季在四川收集到了此歌,然后将此歌转交给他的声乐老师武正谦武正谦听后非常喜爱,就请作曲系的江定仙教师帮助配乐以便演唱。
”
“它没有特定的作者,是流传于康定本地的一首溜溜调,而溜溜调又是从内地传进来的这个溜溜调只是曲,就是一段音乐,比较固定的一段音乐,然后老百姓即兴填词,就是见山唱山,见水唱水如果说我要跟你开玩笑,我可以即兴编词就用这个曲调。
”甘孜州政协副主席郭昌平在接受《广播歌选》记者专访时,肯定了《康定情歌》根植于康定这块土地,是由群众自发编唱起来的,它就是一首民歌 那么《跑马溜溜的山上》又是创作于何时的呢?现在说法不一,有说100多年前的,有说200多年前的。
其实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看一下歌词就明白了歌曲一开始即唱道:“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显然此歌创于有了“跑马山”的山名,有了“康定县”的县名之后那么,跑马山的山名起于何时?康定县的县名起于何时呢?据康定回族老作家张央老师撰写的《康定跑马山》一文所记:跑马山,藏名“拉姆则”,意为仙女山。
站在城内观山,山似无脊,谐称南无脊山这山顶有高山湖泊五色海,所以又名叫五色海子山跑马山腰台地,藏名“登托”,意为垫子北宋时在这山腰台地修建了拉姆则(仙女寺),香火兴旺,盛时有喇嘛700余人,后焚于战火清代,明正土司每年于农历五月十三日在“登托”山坪祭祀山神,并举行赛马会……从清代至民国赛马会年年在“登托”山坪举行,久之,康定人就叫这地方为“跑马山”了。
《康定情歌》应该说历史不是很长的,因为真正称打箭炉为康定县是1912年的事“从目前的考证来看,康定情歌真正产生的年代,应该在上世纪的30年代末期或者40年代初期,因为时间不是很准确,现在要考证它到底创作于哪一年,没法考证,因为它是一首民歌。
”经笔者查询资料和向有关专家学者求证得知,《康定情歌》虽然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奇,众人寻他千百度,究竟谁是作者?最终仍是一个谜 《康定情歌》的基本音乐语汇是民歌小调溜溜调,最早产生于康定雅拉乡三道桥喇嘛嘴这个地方,它后来与汉族带来的民歌相融合,在康巴地区流行开来。
而且,从不同人口中唱出的溜溜调,又各有不同,随意性较强至今,那儿的人,还常常唱起未经整理过的原味溜溜调呢“《康定情歌》是汉族歌曲,还是藏族歌曲?应当说,他是甘孜地区藏族文化、汉族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甘孜州著名音乐家泽多老师告诉我们说。
02吴文季与《跑马溜溜的山上》的缘由 据泉州市地方志编委会提供的记载:吴文季,1918年3月31日出生于惠安洛阳镇 吴文季的侄儿吴翀浒告诉记者,吴家现在仍珍藏着吴文季的履历,根据这些资料推断,吴文季可能是在1946年七八月间在四川泸县国民党青年军203师夏令营任临时教官时从青年军学生中采集到《跑马溜溜的山上》的。
“1945年8月,音乐院从重庆迁往南京,没有路费的吴文季不得已在重庆逗留了一年第二年7月,叔父和同学一起到泸县国民党青年军203师夏令营任临时教官”吴翀浒接着说,叔父曾经讲过,青年军学生中有不少人来自康藏地区,喜爱民歌的他便选取一些康藏民歌作为教材,他也从学生中记录了不少他们家乡的民歌。
吴翀浒认为,叔父当时一无时间、二无盘缠,不可能去康定采风,最大的可能就是叔父是从青年军学生中采集到《跑马溜溜的山上》
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多年的郭昌平老师对《康定情歌》考证如下:《康定情歌》最早传唱于康巴地区的汉族人当中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事情上世纪40年代,当时就读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央音乐学院前身)的吴文季在甘孜国民党一支准备出征缅甸的部队当音乐教官,教大家唱歌的同时,他也在搜集民歌。
期间,部队中有几个来自康巴地区的军人给他唱了一首家乡的民歌,当时叫《跑马溜溜的山上》,他一听很美,就赶紧把这个谱记录下来,是个简谱 “吴文季回校后,将收集到的这首民歌交给他的声乐老师武正谦,他看到后很喜欢这首歌,但当时只有一个简谱,武正谦又交给同事———江定仙老师编配伴奏,江定仙为这首歌编配伴奏后,武正谦只唱了一次,因为他发现这首歌并不适合自己唱。
”与郭昌平老师聊起《康定情歌》作者的话题,他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 至此,笔者似乎可以确定吴文季先生至少是《康定情歌》的采集者然而,吴文季的人生并没有因这首歌而辉煌,他的面前是一条充满不幸与坎坷的道路。
虽然他采集了《康定情歌》,但是他后来却过得十分艰难,一生没有结婚据吴文季生前好友泉州师范学院教授张玉春披露,1949年5月,吴文季在南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担任第二野战军战斗文工团、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和总政文工团的歌唱演员,曾领唱过《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
但是好景不长,吴文季因为在国民党部队的那一段历史问题被取消了领唱资格1953年底被错误地定为有“历史问题”,从部队复员回到福建省惠安县家乡 据吴文季的同事张玉春介绍,在吴文季生命的最后七年中,他为乡镇、县、地和省的文艺团体配曲编舞有《阿兰》《丰收之夜》《鱼蚌嬉舞》《戏曲春秋》和《崇武民兵》等,其中有多部作品赴京、赴华东演出,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1966年5月,吴文季背着历史问题,一直是孤身一人, 贫病交迫,最后病死在惠安的一个破庙里,终年48岁一个由时代、民众培养出来,完全可以期待其做出巨大贡献的德艺双馨的音乐家,就这样英年早逝 直到1986年,吴文季冤屈才平反昭雪。
此时,洛阳江畔的凤窝山上那座孤零零的土坟已经被人们冷落了20年后来, 泉州市为他重新修墓立碑,碑上刻着这样的字:“他一生坎坷,却终生为自由而唱”
郭昌平曾采访过喻宜萱和江定仙,喻宜萱、江定仙也证明此曲为吴文季采写江定仙教授生前曾指出,康定“溜溜调”的原曲调略为简单,而《跑马溜溜的山上》却具有很好的和声和旋律,这就是采写改编的结果正因为经过吴文季改编,再创作,才使《跑马溜溜的山上》从康定“溜溜调”原型脱颖而出,成为脍炙人口的美妙乐曲。
2008年3月29日,吴文季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在他的家乡泉州隆重举行,福建省泉州华光摄影艺术学院吴文季音乐厅落成及吴文季塑像揭彩典礼仪式同时举行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两级宣传部发去贺电称:甘孜州各族人民不会忘记他!。
今天,当您途经泉州市洛阳镇,会发现一块明显的路牌,上面写着“世界十大民歌作者吴文季故居”字样,这首世界十大民歌,指的就是《康定情歌》。
03《跑马溜溜的山上》与《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歌名是怎样来的?” 《康定情歌》以前叫什么名字?就叫《跑马溜溜的山上》郭昌平老师说:“江定仙最大的成绩,就是把曲子规范了,编成了钢琴伴奏五线谱。
他说这是一首情歌,名字叫《跑马溜溜的山上》,就是唱的康定,就把它改成《康定情歌》《康定情歌》由此得来,由此流传下来” 点击网络百度搜索晓得:江定仙是一位深有造诣的作曲家,1961年到1984年,被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他编配出版了钢琴伴奏的《民歌九首》,创作了《十送红军》钢琴变奏曲、交响诗《烟波江上》,精心为影片《早春二月》创作音乐,晚年还创作了题名为《沧桑》的三乐章交响曲 江定仙2000年1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原载于1994年出版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二册中的《悠悠往事堪自慰——江定仙自传》一文,详细披露了江定仙的生活历程和改编《康定情歌》的时间“1912年11月10日,我出生于湖北省汉口市郊区口江家墩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28年我到上海正式学习音乐先在上海艺大音乐系,半年后转入上海美专音乐系抗战胜利后,国立音乐院在近大半年内几度迁移,青木关——重庆——常州,直到南京古林寺新校舍建成才开学上课这期间伍正廉开独唱音乐会,邀我弹伴奏。
会上唱了我改编的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的《音乐欣赏手册》介绍,目前发现最早的《康定情歌》曲谱,是1946年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山歌社”的油印本,明确署着“江定仙编配” 另外,江定仙为“山歌社”出版《中国民歌》第一集作序时写道:“编者要我为各曲校定,同时要我将我最近编的一首《康定情歌》也加入凑热闹。
”江定仙的撰文日期是1947年7月25日于南京古林寺国立音乐学院 笔者发现不少正式出版的歌曲集里,只把《康定情歌》标为“四川民歌”,严谨的编者在“四川民歌”之外加标“江定仙编曲”的字样综合以上资料,可以确定江定仙就是《康定情歌》最早的编曲者。
《康定情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典民歌,江定仙这位中国音乐界老前辈的重大贡献功不可没,其名也会永载音乐史册
04喻宜萱拨开《康定情歌》的迷雾 《康定情歌》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唱响这首歌的我国音乐界的老前辈喻宜萱,从1947年第一次演唱《康定情歌》开始,她就和这首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喻宜萱, 1909年出生于萍乡县清溪乡一个书香之家,1933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的中国歌坛,她与周小燕、郎毓秀等并称为女高音“四大名旦” 追忆喻宜萱与《康定情歌》的情缘,还得从抗日战争胜利后谈起喻宜萱从美留学归来后要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江定仙向同学喻宜萱推荐了《康定情歌》。
喻宜萱看后爱不释手,马上背歌词,并请江定仙伴奏1947年下半年喻宜萱在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正式演唱《康定情歌》引起轰动从此《康定情歌》成了喻宜萱的保留曲目
2004年,95岁的喻宜萱激动地回忆起她第一次演唱《康定情歌》情形:那是1947年,在南京国际俱乐部,她正在台上演唱,突然,停电了,“工作人员点了很多蜡烛,他们在舞台的四周高高地举着蜡烛,我就在烛光下唱完了这首歌,担任伴奏的就是江定仙。
这种浪漫的气氛和着这首浪漫的歌,给我留下永生难忘的记忆” 《长江日报》老报人、作家曾立慧女士向记者披露:“1939年,抗战烽火连天,喻宜萱夫妇俩辗转回国遗传学家管泽良任湖北农学院院长,喻宜萱则在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任教授。
我们两家得很近我和他们的长子管维拉同龄,后来还成为中学同学虽然那时才七八岁,但我们这些小孩子很喜欢听她唱歌,亲切叫她管伯妈”
喻宜萱一生绝大部分时间从事音乐教育1939年秋,结束了美国4年学习之后,喻宜萱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她第一站就是到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任教1948年秋,她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赴欧洲考察音乐教育一年。
1949年10月,喻宜萱克服重重困难,毫不犹豫地回到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出任刚成立不久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兼声乐系主任,1961年,由周恩来亲笔签发的任命书,委任喻宜萱为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几十年的时间里,她孜孜不倦地在这块中国音乐的厚土上辛勤耕耘,直至1989年以80岁高龄退休。
真正将这首歌唱响的是喻宜萱,由于其丈夫姓管,外界普遍喜欢称其为管夫人管夫人在南京独唱音乐会上首次公开演唱《康定情歌》,此后,《康定情歌》成为她的终身保留曲目在后来的西北巡回演唱会中,管夫人在兰州举办演唱会,当时包括管夫人的好朋友张治中等很多国民党西北官员都在兰州首次听到《康定情歌》,随即,这首情歌在西北传唱开来。
2002年4月19日,是喻宜萱在南京中央大学首唱《康定情歌》55周年的纪念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向她颁发首唱《康定情歌》的荣誉证书,甘孜州副州长陈加林和康定县委书记杨书萍等登门拜访了白发苍苍的喻宜萱,授予喻宜萱“康定荣誉市民”称号。
喻宜萱激动地说:“我唱了半辈子《康定情歌》,终于和康定人民取得了联系”她为甘孜人民写下这样的话:“我喜爱《康定情歌》,我向往康定跑马山,我热爱康定的人民” 2008年1月8日,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以99岁高龄辞别人世。
05《康定情歌》是王洛宾改编作品? 众所周知,尽管已经传唱了数十年,其优美动听的曲调早就脍炙人口,但民歌《康定情歌》的词曲作者究竟是谁,却依然没有定论包括王洛宾儿子王海成在内的部分专家认为,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应该是西部歌王王洛宾,但四川康定当地的研究者却不以为然。
随着同名电影在全国的上映,这个话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话还得从一则“寻人启事”说起1996年春,备受关注的《甘孜报》在全国范围内重金悬赏寻找原作者的消息发出后,引起了许多读者关注霎那间,云雾萦绕,国内陆续冒出戴爱莲、王洛宾、吴文季、李依若、本土产生说等众多观点和说法。
时下,《广播歌选》的记者通过对《康定情歌》的产生地、溜溜曲调以及有关人员的采访与考证,对15年来众多争论进行梳理解读
2004年11月,30集电视剧《康定情歌》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段热播期间,王洛宾之子王海成提出,《康定情歌》是由其父王洛宾改编的,该电视剧有侵权之嫌对此讨要说法,作为音乐背景贯穿全剧的歌曲《康定情歌》的著作权引起争议。
王海成(王洛宾之子):“我在《我的父亲王洛宾》一书中说到过,当年父亲到甘南藏区即现在的九寨沟一带去巡回演出,听到一个马帮在唱这首歌,便觉得这首歌很美,就记录下来,并问这首歌来自什么地方,马帮告诉他,是康定传出的,当时王洛宾也不知康定在什么地方,于是改编成曲后就定名为《康定情歌》”。
歌手张惠妹2000年的新专辑《歌声妹影》中收录了《康定情歌》的词曲,并将《康定情歌》词曲作者署名为王洛宾 《华西都市报》2002年4月1日载文说,《康定情歌》系王洛宾改编 2002年3月30晚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音画时尚”栏目播映“王洛宾作品音乐会”,会上演唱了《康定情歌》,注明此歌是“王洛宾改编”。
这一栏目4月6日晚播映的“中国民歌演唱会”也演唱了此歌,注明“刘彤编曲”谁是《康定情歌》的真正作者,一时间众说纷纭
王海成在《我的父亲王洛宾》一书中所作王洛宾年表:1938一1939年:在甘南收集、整理改编了民歌《虹彩妹妹》《溜溜调》,后定名为《康定情歌》等另外,《华西都市报》载文说,四川成都市退休干部任辉春老人经过几年的调查发现,这首歌系西部歌王王洛宾改编的。
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任辉春向《华西都市报》出示了王洛宾当年改编《康》歌的手迹及他收藏的大量文图资料 “《康定情歌》真的是王洛宾先生改编的吗?”研究《康定情歌》多年的《甘孜日报》原总编辑郭昌平和《广播歌选》记者说起此事话锋一转,“王洛宾虽然是我们尊敬的西部歌王,但《康定情歌》不是王老先生改编的作品。
” 郭昌平是国内最早一批对该歌归属权提出疑问的人。广州一些音像出品公司将《康定情歌》的作者署名为王洛宾,但郭昌平经过20多年的研究后发现,《康定情歌》与西部歌王王洛宾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也有人对否认王洛宾观点和考证提出异议如《华西都市报》载文说,四川成都市退休干部任辉春老人经过几年的调查发现,这首歌系西部歌王王洛宾改编料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任辉春向《华西都市报》出示了王洛宾当年改编《康定情歌》的手迹及他收藏的大量文图资料。
王洛宾写成《达板城的姑娘》时也并未到过新疆《康定情歌》第四段歌词“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地爱哟,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哟”,从歌中唱“爱”这些字眼可以推断为王洛宾所写,解放前流传的《康定情歌》歌词只有前三段。
关于歌词“爱”,王海成说:“从一些历史研究员那里了解到,那时的雅拉乡受封建思想的束缚,青年男女婚嫁是父母媒妁包办的,没有恋爱自由,不允许青年男女任你爱来任你求当时康巴地区的藏民根本不可能在歌词中唱‘爱’这些字眼,这些歌词不是王洛宾写的又是谁写的?”。
对《康定情歌》深有研究的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冲龙介绍说,西部歌王王洛宾从未涉足过康定地区,自然与《康定情歌》毫无关系他通过向吴文季先生的同学、中国音协领导郭乃安及著名音乐家方炳云、许耿等人调查核实,确认《康定情歌》采集者为吴文季。
至于舞蹈家戴爱莲,只是到康巴地区采风收集到了这首歌,并在传播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不是歌曲原创者 “那么《康定情歌》的作者究竟是谁?”这一争议可能会持续很久,也许永远也找不到,但是,这一脍炙人口的民歌被群众喜爱、传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好的民歌是属于大众的,作者是谁并不重要《康定情歌》是康巴文化精华的浓缩,是中国情歌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珍贵遗产(选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2011年第1期赵乐撰稿)
06《康定情歌》歌词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月亮弯弯,看上溜溜的她哟一来溜溜的看上,人才溜溜的好哟,二来溜溜的看上,会当溜溜的家哟,月亮弯弯,会当溜溜的家哟。
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爱哟,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的求哟,月亮弯弯,任你溜溜的求哟,
好歌印记——留住声音的精彩,品味好歌婉转悠扬的音符,解读金曲背后最难忘的旋律。
news980好歌印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