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象和意境)
意境一、理论知识意境指的是作品中心灵化了的特定“生活”场景,是由意象与意象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意境具有具体可感性(不“隔”)、空间性(“场”或“境”)、余味无穷等几个
意境一、理论知识意境指的是作品中心灵化了的特定“生活”场景,是由意象与意象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意境具有具体可感性(不“隔”)、空间性(“场”或“境”)、余味无穷等几个显着特点(一)意境与意象的联系意境与意象一样,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审美范畴,也是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因而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
其一,它们都是主客观的统一: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即主导方面是主观,是主体的心灵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但这些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为它们本身留影造像,而是在为“情思”寻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
透过载体,所抒发的是情感,是心灵——作品发言人(如游子、思妇等)的心灵以及作家的心灵其二,意象与意境的另一个共同点是,都具有生动具体的可感性、可内视性,即都可以“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叶燮语)王国维称这一特点为“不隔”。
他举例说,“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两句,妙处唯在“不隔”;而“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池塘生春草”是着名诗人谢灵运的名句,“谢家池上”指的就是谢氏这一名句那么为什么前者“不隔”而后者“隔”呢?因为前者写景如在目前,形象清新,生动可感,而后者无形象可“视”,不能“呈于象,感于目”,所以为“隔”。
“江淹浦畔”亦如此意境,首先是一“境”,是“境”就应该具象而不抽象,就应该具体可感,可以“内视”,丧失了这一特点,“境”不存在了,意境也就没有了(二)意境与意象的区别意境与意象有联系更有区别区别在于,意象(狭义)具有单个性、独立性,表现在作品中是一个个词语,代表单个的景、物或事实,是作品艺术构成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由许多个意象的有机组合构成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统一性。
意境的“境”不同于“景”、“物”,而相当于整体性的“生活”情景,相当于一个“场”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意象,相关意象的有机组合构成“意境”(三)意境的特征意境有以下几个特征1.空间性、场景性、和谐性意境是一个完美和谐的艺术空间,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场景。
意境的空间性、场景性特征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如《江雪》、《秋思》那样笼罩整首诗的空间或场景也就是说,一篇作品呈现为一个整一完备的空间或场景,这是一种典型的“空间”形态但更多的是非整一完备的空间形态,即一篇作品中某几句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和谐的空间或场景,这也是一种意境。
如唐代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全诗如下: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出一幅场景远景:静夜里孤零零的荒村,陋室内潦倒落魄的寒士,已然传出凄凉困窘的意味。
近景:“雨”、“黄叶树”、“灯”、“白头人”,四个意象叠加,一幅立体的生活画面像电影一样呈现在读者眼前,无限辛酸,无限悲凉,无限的人生感慨,溢于言表这四句所描绘出来的已经构成一个“空间”,一个“场”,这已经可以视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意境。
即使没有后四句,也不失为一首好诗2.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对于这一特点,古人早有认识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义生文外”、“余味曲包”(刘勰);“文已尽而意无穷”(钟嵘);“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皎然);“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姜夔);“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妙在笔画之外”(苏轼)等。
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古人对于意境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特点的透彻领悟由于意境具有余味无穷的性质,所以有意境的作品能够诱导欣赏者超越具体有形的“象”(“景”、“物”、“境”)而想得更深更远,乃至于无限(四)并不是所有作品都有意境。
根据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诗词作品都有意境——例如那些以学问入诗(大量用典、雕章琢句等)、以议论入诗,不假形象直接抒怀咏志等类作品一般就没有意境对于有意境的作品来说,也并不都是从开头到结尾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意境,而更多的是其中某几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和谐的意境。
(五)意境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中以上我们着重谈了诗词作品中的意境,其原因是意境在诗词中表现比较普遍比较集中,同时也因为诗词作品篇幅短小,便于举例分析不过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散文、小说、剧本等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中不存在意境。
事实上,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意境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只不过其表现形态与诗词作品中的意境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特征仍是一脉贯通的(六)有意境者固然高,无意境者未必低从欣赏角度出发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有无意境不应该成为衡量作品艺术上成败优劣的唯一尺度。
正确而通达的观念应该是:“有意境者固然高,无意境者未必低”(袁行霈,1985)47二、欣赏示例(一)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里的“千山”(物象)、“鸟飞绝”(事象)等都是意象,诸多意象构成了一个可“见”的“生活场景”,一个空灵的艺术空间:在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严寒之中,一个老渔翁正驾一叶扁舟悠然垂钓于寒江之上。
——这里已经不是单独存在的意象,而是意象的综合综合之后形成了一个“场”,一个具有空间性、立体性、流动性的可供读者体验的“生活场”《江雪》直接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生活场”,但这个“生活场”是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而是由作者的心灵幻化出来的,因而具有象征意义。
它象征了柳宗元政治上失意之后的抑郁苦闷以及不屈服的心灵,渔翁清高孤傲,完全蔑视周围环境的冷酷渔翁的形象实际上就是柳宗元的心灵形象体会不出这些篇外之“余意”,仅仅看到了一个虚幻的“生活场”就不能说理解了这首诗。
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这首诗不仅是柳宗元的心灵象征,而且也可以是一切清高孤傲不与世间污浊相妥协的心灵的象征它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想人格,一种具有典型性的精神品格一切有此类心灵品质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精神寄托、精神参照和精神慰藉。
对于《江雪》这首诗,我们还可以从超越历史、超越社会、超越现实的角度来观照它,以既从文本出发又超越文本的眼光来领悟它在这种眼光里,诗的头两句描绘出的是一个空无虚静、万籁俱寂的恒寂世界渔翁在这寥廓的宇宙空间中悠然自得地垂钓,其意义已远不在垂钓本身,而是象征了渔翁超世脱俗、游心太玄、独与天地相往来的精神境界。
对于渔翁来说,身外世界已不成为束缚限制其行为的客观羁绊,他已获得了自由——心灵的自由和行动的自由从这一意义来说,渔翁其实是庄子所说的“真人”、“至人”(二)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十个字描绘出一幅富有生气的优美境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雪白的水鸟翱翔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之上白与绿相互映衬,白者愈白,绿者愈绿;火红的鲜花盛开在蜿蜒起伏的青山之上,青草衬红花,青者愈青,红者愈红。
两句十个字写出了江、山、花、鸟四景,白、绿、青、红四色,写出了鸟在天上飞,水在河里流,花在山上开天上地下,有动有静,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都显出勃勃生机,显出大自然无限美好,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两句写出了一个阔大壮丽的“空间”,自成一意境。
在这里透出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欣悦和热爱之情然而,虽然眼前美景无限好,毕竟不是我家乡美景反而勾起作者深沉的乡思,这才引出后两句“抒情”:“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由此看,一篇作品中某几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和谐的空间或场景,也是一种意境。
(三)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 20 个字,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是空虚冷落的古行宫里一幕生活小景但这里蕴涵了多少意味啊!这里有对宫女凄凉身世的深切同情,有红颜易老、青春易逝的人生感慨,有时移世迁、盛衰递变的感喟叹息……总之,小诗意境深邃、诗味隽永,诱发读者浮想联翩。
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称赞它“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现代美学理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形式与关系可以生成一种新质两个(乃至于更多)意象的组合可以生出象外之意(1+1>2)意境余味无穷的奥秘即在这里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发布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图片、文字及音视频内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邮箱: jnwytg@163.com 责任编辑:笑对人生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长按识别关注我们。点亮在看,与朋友共分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