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水北为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地理解释)
老平陽地名来历考及含义--山南水北谓之阳文:光明人家 一、前 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端最久
平陽地名来历及含义略考--《说文解字》山南水北谓之阳文:光明人家 一、前 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端最久远、运用最频繁的当是地名(亦即地名文化)这是传统文化最古老的触角,是传统文化中最恒久、璀璨的亮点。
地名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意义和概括功能地名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印证着民族的兴衰,诠释着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浸霪着民族精神的魂魄地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文明。
地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体现着政治性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部族的兴衰,国家的分合,每每都要改变地名的思想内容和标帜法国学者绍克吕说:“地理是横的历史,历史是纵的地理”地名便是这“纵横”网络线脉上繁星一般的自然实体和物体的标记。
地名的演变是地方行政区划变迁的见证,反映地域特色,体现地方的人文底蕴及历史文脉地名是民族文化的胎记,是地方人民归属感的凝聚,是一部生动的地方人文教科书
地名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什么是地名?作为泛称,地名就是地方的名称,就具体地名来说,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中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
地名和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民族学、风俗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起源与演变也是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与变迁
在浙江省温州鳌江流域,千年历史古县平阳与浙江省最年轻的人口大县苍南,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文积淀深厚,苍南的县名来历比较简单好理解,就是以在玉苍山与鳌江之南命名但老平阳的地名由来有些历史渊源,下面且听细细道来。
二、平阳地名历史来历 平阳建县始于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四年(公元283年),距今已经1700多年,据《宋书·州郡志》载:“横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屿船屯为始阳,仍复更名”北宋、欧阳忞撰《舆地广记》、民国《平阳县志》亦作太康四年。
但唐、李吉甫撰的地理总志书《元和郡县志》、明、弘治《温州府志》、隆庆《平阳县志》、清、康熙《平阳县志》、乾隆《平阳县志》等均作太康元年而现在的一致观点就是以民国《平阳县志》为准
千年古县平阳县的县名,曾有始阳、横阳之旧称,若从今名平阳的(公元914年)开始,到今天也有上千年历史了据《浙江通志》载,旧名横阳,横阳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又据《今县释名》:“有横阳山、横阳江,晋因置横阳县,钱氏改今名,以在平水之阳为名,干水入横阳江。
”《太平寰宇记》:“以邑有平阳岭,故名”公元283年(晋武帝太康四年),析安固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这是平阳单独建县的开始后也称罗阳县不久,“取横屿及横江之义”,改名横阳,五代十国时,吴越王统辖全浙,横阳既平,改名平阳,一直沿袭至今。
1981年析鳌江以南7区1镇另置苍南县
温州文史学者南航先生对此有深入考据,平阳其辖区最著名的文化标志——南雁荡山的会文书院,也将近有千年历史说到平阳这个名字,也有其尴尬的一面,就是很容易使人想到“虎落平阳被犬欺”一词,其实后者的平阳原意是指地势平坦明亮之地,跟现在平阳县毫不相关,用地理来对照,平阳一地多山地丘陵,主要占全境面积的65%,平原部分占35%,也不能算是地势平坦,但有趣的是,该俗语的另一句。
“龙游浅滩遭虾戏”,其中“龙游”居然也是一县名、浙江衢州市龙游县(南航:温州市县区地名来历考)。
实际上,“平阳”一词最早的含义是传说中的帝尧之都(今山西临汾市),因地处平水之阳而名温州平阳当然并非遗传自此作为县名,后者最早称始阳,来自其境内有始阳江,即今鳌江;次曰横阳,来自境内有横屿与横阳江。
(始阳江的后名);末谓平阳,来自五代十国时,即后梁末帝朱瑱乾化四年(914),吴越国王钱镠因横阳之乱被平定,取“平定横阳”之义,改横阳为平阳(南航:温州市县区地名来历考)。
另外平阳古代也别称为“昆阳”,“昆阳”本为平阳县的别名,后被借用为县城名字,有南宋嘉佑年间平阳县令陈荣《南屏山》诗句“我来宰昆阳”,清乾隆年间县令徐恕的《重建昆阳行署记》可以作证清诗人张元启之《揭蓉林何公祠》诗:。
“十载昆阳惠政多,渠成郑白起讴歌”亦可作为注脚。
平定横阳说只是平阳的命名的第一说,在《平阳县志》与《浙江省平阳县地名志》里均只列此说另据今人考据,平阳命名与山名有关,在北宋太宗赵光义(在位976年-997年)时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平阳县条目也提到。
“邑有平阳岭”,潜台词也以山岭而得名而《辞海》亦从该说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元丰九域志》载:平阳,州西南一百五里.......有横阳山、平阳江另、民国《平阳县志》称县城“九凰山东南麓有道通岭门,曰铁岭,一名平阳岭”,。
则平阳岭在九凰山与岭门山之间。另据《今县释名》中平阳县条目称“有横阳山、横阳江,晋因设横阳县,钱氏改今名,以在平水之阳为名,平水入横阳江”,则因水得名(南航:温州市县区地名来历考)。
据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 :横阳江上流有四港,其一为顺溪,其一为梅溪、其一为平水,合涧谷诸水,经县西南八十里松山下,接泰顺县界,合于前仓江其一为燥溪平水为横阳江上游支流之一而《清史稿》志中四十、地理十二,浙江省温州府平阳县中载:。
“鳌江,古曰始阳江。南港二源,一平水,一燥溪,歧为东西溪。”
三、平阳地名“阳”的含义 平阳县的县名,曾有始阳、(罗阳)横阳、昆阳之旧称,但总带有一个“阳”字,“阳”在地名中,古汉语通常指南方如《史记•周本纪》:“纵马于华山之阳”,又《文选•何晏》:。
“南距阳榮,北极幽崖”,李善注:“郭璞《上林》曰:‘榮、屋南檐也,在南为阳’”故“阳”有,山的南面、屋的南方、物体朝南之喻但是,平阳县旧县治,居东海之西,南雁荡山之北,横阳江(鳌江)之北,无南可说,而“阳”又因何所指?。
何谓“阳”?“阳”字在《说文解字》里的释义是:“山之南,水之北”,“阴”字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山之北,水之南”,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水之南是阴,之北是阳这个问题和中国阴阳学说有关。
“阴”“阳”概念相对复杂,如:“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乾”为阳,“坤”为阴;“天”为阳,“地”为阴;“乾(干)”为阳,“湿”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山”为阳,“水”为阴等
。
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中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逞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毂梁传·僖公廿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唐、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进一步指出:。
“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带有"阴"或"阳"的地名,正是体现其地理方位,如:"华阴"在华山之北,"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淮阴"在淮水之南,"汉阳"在汉水之北"洛阳"在洛水之北……。
用在地理上,有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岸为阳,南岸为阴的认识这又与中国在北半球而太阳始终在南面有直接联系,如在南半球则会呈相反之势中国山水一般逞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会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所以山南谓阳、山北谓阴
由于阴阳有这一层地理含义,所以古代许多临近山水的地名常用“阴阳“二字南宋学者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六有《郡县用阴阳字》一篇,开头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之语也,若山北水南则为阴,故郡县及地名多用之,今略叙于此。
”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另外主要和中原地区地理及太阳照射有关概念形成时的古时中原地区,指的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终年不会有太阳直射,阳光会从南面照射,山的南面可以被太阳照射到而北面则受不到阳光照射,所以山南为阳,俗称“阳坡”;山北为阴,俗称“阴坡”。
水(河流)的方面,由于地形是西北高向东南渐低,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东流的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于往东南方向流动,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下淘,南岸相对高差大,是地形凹下的地方,水的南面岸下阳光反而照射不到,地势低湿,谓之阴;北岸则反之。
水的部分由於中国地形是西北高然后向东南渐低,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於往东南方向流动,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形成南湿北乾的情形,故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与山水称阳相关的地名居多,洪迈举例。
“百有五六十”,其中“山之南者”而使用至今的地名如嵩阳、衡阳、岳阳、咸阳、揭阳、弋阳……其中“咸阳”最为有名,《三秦记》解释其命名说:“地在九嵕(zǒng)之南,渭水之北,山水皆阳,故曰咸阳”“咸”为副词,“全”之义。
居水北而以“阳”命名者最多,如沈阳、河阳、洛阳、辽阳、泗阳、沭阳、丹阳、洵阳(即今旬阳)、安阳、汉阳等古今沿用,其中“洛阳”为六大古都之一,其地势与咸阳类似,背山面水,其北负邙山,南归洛水,山水皆阳,故取水北之义名“洛阳”。
在传统堪舆术中,背山面水被认为是风水绝佳处,称为“金星登殿”,描写山水的术语是:前有御池,后有高山今武汉三镇的“汉阳”,依常理应在汉水北面,但现在汉水南面,据学者考证那是汉水后来改道的结果因此,地名还与河的历史变迁相关联。
杜甫《石壕吏》诗有“急应河阳役”诗句,“河阳“应在黄河之北。
以“阴”命名的甚少,洪迈认为“盖面势在背,自难立国邑耳”但“山之北者”华阴、山阴最为有名,华阴在西岳华山之北,因西岳登山之路在北,故华阴得以立邑山阴即浙江绍兴,因在会稽山之北而得名,是古越国都城以“水南为阴”
命名者,以江苏的江阴、淮阴最为有名,江阴是江苏名市,淮阴则是周恩来的故乡。
人们延用这一说法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但有时阴阳命名之外,还配以南、北,如江苏有淮阴,历史上还有淮阳但今安徽有淮南、淮北两大工业城市,皆以与淮河的地理位置关系而得名从地理上看,“阴”、“南”。
命名者皆在“水之南”,以“阳”、“北”命名者皆在“水之北”,与以山命名者“阳”与“南”同一位置,“阴”与“北”同一位置相反,这又与山水的凸凹形状相关 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这一说法后来推广到整个中国。
虽然古代中国的地名命名的原则是多种多样的,一旦命名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更改,所以从古代到现代说起某个地方都能直接对上地方
四、总 结 古人喜欢向阳而居,向阳之处正是“山南水北”,于是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人居山南”正是阳面,那么山的北面就是阴面,不适合居住这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平阳之地,避风、向阳、近水、背山面水,山南水北的阴阳概念,承接山水地脉以养人的观念十分显著。
这些说明,平阳的先民已经认识到天地的阴阳太极观念的特征,阴阳和谐、平衡、对称,就有生命与活力,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由此观之,平阳县县名中的“阳”字,有水北之义古代山西的平阳(临汾)命名也是这个道理另外古时平阳县的主要河流鳌江又名“始阳江”,亦名“横阳江”,而县治(县城)置于江的北面,故此在“始阳县”“横阳县”“平阳县”中的“阳”字,应有县治位于始阳江或横阳江北面之义。
后世学者皆注释为“始阳江”江名之“阳”,而忽略了“水北”之“阳”,但是这样讲还是不全面的。
古平阳的又一别称“昆阳”,是以昆山(今九皇山)为依据,横跨山的南北两部,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但准确的讲应该是指今天的坡南部分“昆阳”清末县城曾经分坡南和横阳两镇因为坡南地理位置处于位于山南水北,而今天的昆阳主要部分位于山北水北了,这里面主要指的是县治(县城)大体的地理位置。
地名是语言词汇,在特定书面场合下,凡语言中的词都具有音、形、义三项内容,地名的命名与与某些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有着极大的关联,它能反映出区域的地理特征与词语的分布特征地名既有变化的一面,又有着稳定的一面。
地名也是历史的见证,许多反映客观事物的早已消失,而地名依旧,这时,我们便可以从地名的探知与考据中去了解古代地方的自然地理状况和社会的本来面貌与特征
----------------------------------------------------------------参考书目:1、中华文史论丛2、南航《温州市县区地名来历考》3、浙江省地名网
4、浙江省地理简志5、《地名学综论》6、《地名学文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