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毅(蒙毅将军简介)
陈馀:“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一、蒙恬简介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齐国蒙山(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联城乡边家城子村)人秦朝时期名将,上卿蒙骜之孙,内史蒙武之子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率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
宠信秦统一六国后,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曾经改良毛笔,被誉为“笔祖”。秦始皇去世后,中车令赵高、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导致蒙恬吞药自杀。
人物生平将门之后蒙恬祖籍齐国蒙山,故里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联城乡边家城子村据考证,“蒙”以蒙山为氏先世为齐国人,战国时,祖父蒙骜于齐投靠秦昭王,领军攻打韩、赵,累官至“上卿”父亲蒙武
也为秦将,曾任秦内史,与秦将王翦联手灭掉楚国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为秦国名将,事秦昭王,官至上卿蒙恬成长于武将之家,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立志冲锋陷阵,报效国家他天资聪颖,熟读兵书,逐渐培养了较高的军事素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打齐国,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 (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抵御匈奴秦国兼并天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
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蒙恬主持修筑了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藉着天险,设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
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驻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秦始皇非常尊宠蒙恬,信任、夸奖他的才干,并且亲近蒙恬的弟弟。
蒙毅,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则陪秦始皇同乘一辆车子,居内则侍从在秦始皇的跟前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因此,其他的诸将相,都不敢和他们争宠蒙毅法治严明,从不偏护权贵,满朝文武,无人敢与之争锋某日,内侍。
赵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罪,除去他的宦职,但却被秦始皇给赦免了从此时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赵高的心病惨遭冤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冬,秦始皇嬴政游会稽途中患病,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
沙丘病死,死讯被封锁,赵高担心扶苏继位,蒙恬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就扣住遗诏不发,与胡亥密谋篡夺帝位他又威逼利诱,迫使李斯和他们合谋,假造遗诏“遗诏”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派李斯等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执意要消灭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囚禁并杀死了蒙毅。
秦二世又派人前往阳周去杀蒙恬使者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连坐于你”蒙恬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陛下”蒙恬长叹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沉默良久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于是吞药自杀。
轶事典故造笔传说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始皇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
但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据说,蒙恬是在出产最好兔毫的赵国中山地区,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制笔的湖北云梦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杆毛笔,用竹制笔管,在笔管前端凿孔,将笔头插在孔中,另做一支与笔管等长的竹管做笔套,将毛笔置于笔套之中,再用胶粘牢。
为取笔方便,笔套中间镂有8.5厘米长的长方孔槽,竹筒涂以黑漆,并绘有红色线条可见,这支秦笔的制作已采用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而且与现代的笔及其制法颇为相似,较之战国时期的楚国笔已大有进步相传蒙恬曾在善琏
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为了纪念他们,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绕村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
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的笔祖因此,蒙恬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专利权,但他制的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历史上对于蒙恬造笔的说法有一些记载。
《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但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意谓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
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除此之外,毛笔的别名还有“毛锥子”、“中书君
”、“龙须友”、“尖头奴”等造筝传说汉代应劭著《风俗通》记载:“仅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后人根据这段文字,又有如下说法:“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
”西晋傅玄驳斥这种说法,见《筝赋》序:“筝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圆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似十二设之则四象存,之则五音发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斯乃仁智之器也,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运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
”蒙恬为秦国大将,傅玄用“亡国之臣无法创造乐器”的阴阳五行论调,似嫌勉强《旧唐书·音乐志》也称筝非蒙恬所造:“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制与同而弦少”在中国的第一部纪传通史的《史记·蒙恬列传》中并没有蒙恬造筝的记载。
而《风俗通》的说法也仅用疑问的口吻说蒙恬造筝,一件乐器若出现在史籍上,其必已经流传一时间了,很可能记史者将此乐器的创造记为当时某领导者之功,或者蒙恬为了适应自己的戎马生活,将筝改制为瑟精修秦道在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他带兵继续坚守边陲。
蒙恬又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万里长城,用来保卫北方农业区域,免遭游牧匈奴骑兵的侵袭。
蒙恬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壮举中,起了主要的作用,这延绵万余里的长城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宝其实,司马迁《史记》中蒙恬修筑长城的评价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修长城对人民的劳役,却没有看到修长城对中原地区的长久安定的重要意义。
其次,蒙恬只是连接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工程量远没有司马迁所想的那么大最后就是蒙恬和公子扶苏曾经多次上书秦始皇请求减免徭役,同时,和扶苏商议如何合理安排人力,来减轻徭役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
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后备力量这些措施对于边防的加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
这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对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蒙恬将军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
二、蒙毅简介蒙毅(?―公元前210年),秦朝(秦国)名将蒙骜之孙,蒙武之子,蒙恬之弟,秦朝大臣蒙氏家族三代仕秦,攻城略地,出生入死,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蒙毅、蒙恬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蒙恬管军事在外统兵,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
秦始皇,官拜上卿。蒙毅深受秦始皇的亲近,外出陪秦始皇同乘一车,居内则侍从秦始皇左右。秦二世继位后,蒙毅因遭中车府令赵高的谗言陷害,被秦二世囚禁杀害。
人物生平家世背景蒙毅的祖先是齐国人,他的祖父蒙骜,从齐国西入秦国侍奉秦昭襄王,官至上卿蒙毅的父亲蒙武,在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担任秦国的副将,与王翦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始皇宠信秦始皇
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向北驱逐匈奴,收取黄河以南的土地,构筑长城,利用地形,设置要塞,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一万余里蒙恬有十余年,驻守在上郡,威震匈奴,秦始皇非常尊宠蒙氏,信任夸奖蒙恬的才干,并且亲近蒙毅,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则陪秦始皇同乘一辆车子,居内则侍从在秦始皇的跟前。
赵高怨恨曾经有一次,中车府令赵高犯了大罪,秦始皇让蒙毅依法惩治他蒙毅不敢枉屈法律,判定赵高死罪,剥夺他的官职秦始皇顾念赵高平时做事很认真,就赦免并恢复他的官职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天,秦始皇巡游。
会稽,取道海上,北走琅琊途中突然患病,便派遣蒙毅折回会稽祷告山川蒙毅还未返回,秦始皇行至沙丘便已病死秦始皇病死的消息被封锁,文武百官都不知道当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赵高,经常陪侍在秦始皇左右赵高很得胡亥的宠幸,想要立胡亥来继承帝位,又怨恨蒙毅前次依法惩治他而不帮助他,因而存有残害蒙毅之心,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地谋划,立胡亥为太子。
太子既已立毕,便派使者,捏造罪名,赐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扶苏自杀身亡,蒙恬内心存疑,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官吏,另外派人来接替他的职位,胡亥任用李斯的舍人担任护军,代替蒙恬掌兵等到使者回来呈报,胡亥听说扶苏已死,便想要释放蒙恬,但赵高惟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仍旧怨恨未消。
囚禁被杀蒙毅祷告山川回来后,赵高就趁此机会,为了向胡亥表示尽忠,便要消灭蒙氏,就对胡亥说:“我听说先帝要举用贤能,册立你为太子已经很久,蒙毅却进谏说不可如果他知道你贤能而逾久不立,那是对你不忠而且迷惑先帝!依我愚昧的看法,不如把他杀了。
”胡亥听从赵高的话,就在代郡囚禁蒙毅而在此之前,已先在阳周囚禁蒙恬等到车驾回到咸阳,发丧安葬秦始皇,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赵高最受秦二世宠信,日夜诽谤蒙氏,寻找罪名加以弹劾子婴向秦二世进谏说:“我听说以前。
赵王迁杀良臣李牧,而改用颜聚;燕王喜暗用荆轲的计策,而违背秦国的条约;齐王建杀他的先世忠臣,而用后胜的谋议这三位君王,都各自因为改变旧规而丧失国家,殃祸降到自身现在蒙氏一族,都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君主却要在一时之内舍弃他们,除掉他们,我私下认为这不可以。
我听说轻于思虑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不能广纳众智的人不可以保全君王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这是对内让群臣不能相互信任,对外让战士的斗志分离!我私下认为不可以这样”胡亥没有采纳子婴的建议,却派遣御史曲宫乘坐驿车前往
代郡,命令蒙毅说:“先王要立太子,而你却加以阻拦现在丞相认为你不忠,判决你灭族之罪我不忍心这样,只赐你一死,也算是很庆幸了希望你自己打算一下”蒙毅回答说:“假如以我不能博得先主的欢心,那么我从年轻开始做官,顺意蒙幸,直到先主去世,可算是了解先主的心意。
假如以我不知道太子的才干,那么太子能独守宠幸,陪侍先主,周游天下,比起其他诸公子来,相差绝远,我还有什么可疑的先主要举用太子,已经有好几年的积心了,我还敢进谏什么谗言,还敢出些什么计策呢!我不敢找借口来求全苟活,只是为了怕羞累先主的声名,所以希望你替我费点儿心思,让我能够为实情而死。
何况古有明训:顺意成全,是正道所尊贵的;严刑杀戮,是正道所鄙贱的从前秦穆公用子车氏三位良臣殉葬处罚百里奚不当其罪,因此立号为‘缪’秦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位君王,都犯了大过失,使得天下人批评他们的不是,说他们的君王不够贤明,因而这四位君王的恶声,都被记载于诸侯的史籍上。
所以说用正道治国的人,不杀害无罪者,刑罚也不加到无辜者的身上希望你细心地想一想!”使者知道胡亥的心意,没有听蒙毅的话,于是将他杀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