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简介)
它屹立在空中,俯视着澳门的土地。
它屹立在空中,俯视着澳门的土地这是一座教堂的前壁,青苍斑驳,巍峨壮观它,就是大三巴牌坊这是当地华人的习惯叫法由于这座教堂遗址的前壁形似中国的牌坊,而教堂尽管不复存在,人们仍依其葡文名称―圣保禄的谐音“三巴”,称该教堂前壁为大三巴牌坊。
耶稣会建起圣保禄教堂走到牌坊跟前,你伸手去触摸它的肌肤,端详它的容颜,在侧门上方会发现I. H. S.三个外文字母,这正是耶稣会以拉丁文缩写的徽号1540年,一个以耶稣为名的宗教团体,在教皇保禄三世批准下成立。
耶稣会士要向远东,向一切非天主教控制的地区,传播福音和信仰1553年,葡萄牙人踏上了澳门的土地耶稣会士抓住这个天赐良机,乘着葡萄牙人的大十字帆商船,相继来到了这里耶稣会士选择了澳门半岛北部的一块俯瞰全城的高地,在这里建起了简陋的教堂和修院。
然而由于条件简陋,所建的教堂多次遭火焚毁最终,从1602年至1603年,用了两年的时间,由澳门的葡萄牙商人筹集了七千两白银,在前来澳门避难的日本教徒和中国工匠参与下,耶稣会建起了这座供奉圣母的宏伟圣保禄教堂。
中西文化在这里融汇1571年,耶稣会在这里成立了圣保禄公学,1594年升格为圣保禄学院为了培养合格的神职人员,学院设置各种科目 1582年,一个开启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进程的先驱人物―利玛窦神父,来到了澳门。
他不仅负责教导圣保禄学校中那些将派往中国的神学生,同样为学习中国文化习俗和中文付出了努力为了消除中国人的误解,使他们更顺利地接纳天主教,利玛窦取汉名,习汉语,着儒服,行儒礼,与文人大夫广交朋友,直至1601年抵达北京,辗转奔波,近二十载。
玲珑精致的自鸣钟,妙韵叮咚的西洋琴,色彩万变的三棱镜,利玛窦向中国皇帝献上前所未见的奇珍异品,引起满朝惊叹他还将一个全新的世界概貌―“坤舆万国全图”展示在国人面前不仅如此,利玛窦还把汉字拉丁化,又把“四书”等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介绍给西方,兴起中学西渐的浪潮。
他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独一无二的奇观大三巴牌坊由意大利的热那亚人卡尔洛·斯皮诺拉神父担任主要设计神父在罗马修过数学,1600年到达澳门,1602年设计了教堂及其正面前壁教堂主体建筑落成之后,即开始着手兴建它的正面前壁从1603年起,用了30多年时间,至1637年,一个传世不朽的杰作―教堂正面前壁,即大三巴牌坊,宣告完成。
大三巴牌坊高25.5米,宽23米,由坚硬的花岗石筑成再加上不同款式的石柱,齐头并肩,垒叠层列,牢固地支撑着这座千百吨重的建筑牌坊分为上下四层第一层是教堂的入口,这是走向上帝的开始;第二层同样是十根圆柱,仿佛为第一层石柱的延伸,是哥林斯式。
这层雕塑和装饰的主题是圣徒;第三层的圆柱减为六根,款式属混合型,主题是圣母;第四层只有四根圆柱,主题是耶稣牌坊四层之上的三角楣顶竖有大十字架三角楣正中一只腾空欲飞的鸽子,是圣灵的化身,太阳、月亮和星星四边围绕,那是天主创造的宇宙。
奇伟,华美,富丽,堂皇,你可以用上许多形容词来描述和想像,这间澳门至今没有任何一间可与之相媲美的教堂。
1762年,葡萄牙王室取缔了耶稣会禁令传到澳门,圣保禄教堂和学院被关闭1835年,用作临时兵营的圣保禄教堂被烈火彻底烧毁,只余下一座类似牌坊的前壁,在那里巍然屹立这,就是大三巴牌坊(来源: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澳门基金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