徳和德区别(道和德的区别)
道和德,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一起应用所谓的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有违背这种标准的,常被看作“不道德”那么,究竟何为道?何为德?何为道德
道和德,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一起应用所谓的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有违背这种标准的,常被看作“不道德”那么,究竟何为道?何为德?何为道德呢?要参透这一问题,不亚于来证明“1+1=2”的数学难题。
众所周知,古时候的字,都是单独来表意的所以古时候道和德也是分开对待的道,是中国最古老、最深邃的文化之一从伏羲演化八卦,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距今已有6500年以上的历史道教,也是我国独有的国教文化,影响力高于佛教。
何为道?稍有文化基础的读者都知道,春秋时期的老子有一本名著叫《道德经》,这本书很好地阐释了道和德的起源和关系,以及演化和对宇宙万物的解读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记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意思是说,在天地未形成之前,宇宙万物是混沌的,被称为“混沌”在这混沌之中,有物体混杂其间,这些物体叫作“炁”这个字读qi,是道教专用的哲学概念,不同于我们平常说的“气”“空气”,它是一种形而上的神秘力量。
这种炁,是无形的、相互独立的、无声无息的,它周而复始的运行,生养了日月,造就了万物在老子看来这种东西没有专门的名字,老子就将它称之为“道”老子认为:是炁生了天地,生了神明,生了阴阳,生了四时,然后有了春夏秋冬,然后生了人,生了世界万物。
炁是水火的混合剂天是以火生水,地是以水生气,水和火是人的体质,也是世界万物的体质除了老子所说的“道”,其实这种被称为“炁”的东西,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太一”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一座战国时墓葬里出土一批竹简,其中有一篇被命名为《太一生水》的简文,被多数学者认为是道家文献。
《太一生水》云: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复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由此,我们可以将道,看作是一切之原始道教三清道祖,太上元始天尊圣示:心安身舒便是道求道行道先问己,问心问身安舒否?能安能舒何外求,心安身舒便是道。
以元始天尊之见,道就是道心,就是一个人的内心想法。每个人都有一个道,每个人也是一个道。道从人心而来,得一人之心,得一人之道,得十百千万人之心,得十百千万人之道。是以得人心者,得天下。
何为德?《道德经·第十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说:“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呈现各种形状,具体环境使万物长成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并重视“德”的。
“道”所以受尊崇,“德”所以被重视,就在于它们对万物不加干涉,从来都让万物顺任自然由此看来,如果说道是灵魂,那么德就是肉体;如果道是一个人的道心,那么德就是一个人的修为道和德相辅而成于是便有了“道心德身”之说。
人们常说的“厚德载物”“圣人之德”“阴德阳德”等等,其实也是劝告人们要修得、修身,来提升自己的修为和德行。
老子的《道德经》向来被看作是人类为人处世的准则道是形而上,德是形而下;道是体,德是用;道是宇宙的本体,德是万物实践道之用如何做到“道心德身”,具体做法就是要做到:一、做三好之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真、善、美);二、不二过。
就是要三省吾身,审查自己;三、培养罡气所谓罡气,就是“心正、念正、口正、行正”的四正之气读者们,关于“道德经里的道和德”,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