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障(板障位于哪个部位)
[深度学习] \x26quot; 板障型脑膜瘤\x26quot;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板障型脑膜瘤 板障型脑膜瘤(diploetic meningioma)又称原发性颅骨骨内脑膜瘤,属于异位脑膜瘤,临床上比较罕见,发生率在脑膜瘤中不足1%多数起源于颅盖骨,好发于颅缝(特别是冠状缝或翼缝)附近,或骨折线部位。
发病年龄表现为双峰,分别在10~20岁及50~7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多数为良性,少数为恶性或不典型脑膜瘤【病因病理】 板障型脑膜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三种假说,可能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残留于颅骨内的蛛网膜细胞团,或源于神经外胚叶的神经鞘施万细胞,或外伤后突入骨折缝内的蛛网膜细胞,目前多倾向于第一种假说。
板障型脑膜瘤的病理分型与颅内脑膜瘤相同,临床上以上皮细胞型常见,其次为纤维型,恶性少见免疫组化特点表现为Vim(+),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人类上皮膜抗原(EMA)亦多为(+),S-100和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多为(-),肌酸激酶(CK)表达情况不一。
【临床表现】 板障型脑膜瘤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常常以头皮下骨性肿物就诊,一般瘤体生长缓慢,可触及宽基底、质硬、不可推动的骨性肿物,无局部压痛且局限性神经系统缺损症状不明显随肿瘤增大可以向颅内突出,压迫脑组织而引发相应的定位体征。
【影像学表现】 板障脑膜瘤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病变多向颅骨外板方向发展,早期多不累及内板,颅骨板障膨胀、增厚,CT平扫呈略高密度灶,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边缘清晰,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晚期可见骨质坏死溶解造成的骨破坏及钙化(图1)。
MRI显示肿瘤在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在T2WI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邻近结构受压、变形与移位,病变发生坏死、囊变以及钙化可致信号不均匀MRI增强检查肿瘤呈显著强化,一般不出现“硬膜尾征”,但增强后一些肿瘤邻近的硬膜能被显示且可见增厚,其原因可能是肿瘤侵犯或继发的硬膜刺激反应。
图1板障脑膜瘤
.A、B:CT骨窗和软组织窗显示左侧顶骨破坏,板障增宽密度不均,内见散在斑点状钙化;C:病理组织学见病变中有大量颗粒体【鉴别诊断】 板障型脑膜瘤的临床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与其他颅骨肿瘤相似,在临床诊断中常容易误诊。
有学者认为,板障脑膜瘤的诊断标准应为:①肿瘤具有脑膜瘤的病理特征;②病灶完全或大部分位于颅骨内;③脑组织、蛛网膜及硬膜均未明显受累板障型脑膜瘤需要注意与颅骨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嗜酸细胞肉芽肿等相鉴别。
1. 颅骨骨瘤 多可见于颅骨外板,无痛、广基底,病变局部呈圆形或椭圆形、突出于颅骨外板的骨性突起2.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多发生于青年男性,多数颅面部的病灶在CT上呈均匀磨玻璃样高密度影,少数夹杂“岛屿”状低密度影,病变骨与正常骨逐渐过渡而无明确界限,不累及邻近骨缝。
3. 嗜酸细胞肉芽肿 好发于儿童及青年,多为一良性孤立的非肿瘤性溶骨性骨破坏,呈穿凿样、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较清晰,无硬化边,骨膜反应少见,常见于额骨、顶骨和下颌骨,多常有局限性疼痛和肿胀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微信号:yxsrx-关注方法:按住图片3秒钟,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