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简介(庄子简介)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7-09

孟子的道德心指向一种道德人生,庄子的审美心趋近一种艺术人生。在孟子性善的映衬下,庄子一方面以“道之真”为形上基础,论证人性之真,另一方面又以“道之美”为理论依据,演绎人性之美。进而……

孟子简介(庄子简介)

 

【导读】人性的议题在孔、老时代还未显题化,也就是说,这个问题还没有产生直到孟、庄,特别是告子才明显地提出人性的问题孟子建构一种道德的人生,而庄子建构一种艺术的人生他们二人将人性的议题在战国中期推向高峰本文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苗玥根据2016年4月23日中华书局伯鸿讲堂第四期录音整理。

春秋末年,老子和孔子开启了中国哲学开创期的序幕,儒道两家在殷周人文精神的激荡下,围绕人性的议题各自阐发其独特的慧见战国中期,孟子和庄子进一步将老、孔未显题化的人性理论推向显题化,并由此成就中国人性论在其开端期的高峰,汇成一股以关怀生命为主题的时代思潮。

其中,孟、庄的人性论内涵又可相互彰显:孟子的道德心指向一种道德人生,庄子的审美心趋近一种艺术人生在孟子性善的映衬下,庄子一方面以“道之真”为形上基础,论证人性之真,另一方面又以“道之美”为理论依据,演绎人性之美。

进而,庄子更于诸子中率先凸显“情”的议题他自天人之际的视角,诉说“人情”本于“天情”而源于“道情”的思想观念,关照个体生命“任其性命之情”以及群体生命“安其性命之情”的现实走向,其影响之深远,为整个文明传统注入绵延不绝的抒情血脉。

翻开中西哲学史,老子在探讨天地的始源、万物的本根的问题时,在《道德经》第一章就讲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西方哲学也关注天地万物是怎么来的,它的由来、始源,以及它发生、演变的过程哲学上称作宇宙生成论、宇宙本原论、宇宙构成说。

西方哲学由宇宙论慢慢谈到人生哲学,对比之下,其人性论不像中国哲学,在开创期即讨论人性的问题如果以儒家为主导,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事实上,人性的问题由告子引发,告子究竟是儒家还是哪一家,这个问题很少讨论。

可以说,人性的议题在孔、老时代还未显题化,也就是说,这个问题还没有产生直到孟、庄,特别是告子才明显地提出人性的问题此外,中西哲学的一个显著差异在于———受神话、宗教的影响,西方哲学以神本思想为主,一直到尼采才提出一个反思。

我在大学期间,课程都是以西方哲学为主体,读西方哲学史,就像尼采所说的,西方哲学注入过多神学的血液尼采说柏拉图是先于基督的基督徒,两千多年的基督教文化、基督教道德影响着西方人神从宗教上惟我独尊,是绝对的、永恒的。

所以,他们的哲学理论系统的最后保证就是造物主尽管其体系庞大,哲学概念的运用严密,但是,理论系统的保证都要抬出上帝所以说,神本主义笼罩着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并且构成其形而上学的理论架构这就是中西哲学的不同尼采在1900年过世,他说人死后才出生,他的思想影响了存在主义。

他宣告价值转换、价值重估,对西方哲学史的影响太大了1960年至1962年,我读研究所时进入尼采的领域,然后,经由尼采和存在主义又进入庄子,他们一中一西,这么的不同,却对我的一生影响极大很多人说,两个这么矛盾的东西,怎么会同时出现在你身上? 我只能玩笑地说,人就是一个矛盾体。

就像尼采所讲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这两个矛盾的东西的统一、结合形成了希腊哲学的基础我读尼采越来越走向酒神精神,激发人的创造力,激发人的意志力尼采是酒神精神激荡之下的不停的发挥庄子是日神精神,讲求宁静他们两者又有很多相通处,我也从庄子那里看到了尼采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庄子讲情,任情与安情,放与收。

放是要激发你的创造力、动能,收是要落叶归根

我的大学论文研究洛克的知识论但是,不管是形而上学还是知识论,都不能进入我心坎儿里论文写完后,它是它,我是我,我这个主体还是很难进入它那个客体,当然,客体也很难进入我一直到尼采,我整个人热血沸腾了后来读到罗素社会哲学的一些东西,还有弗洛姆的一本名为《人心》的书,书中开头就讲,人性究竟是羊还是狼,还是披着羊皮的狼?弗洛姆是德国人,在美国教书,他说现在西方的霸强就是新军国主义,言语之间是披着羊皮的狼。

渐渐地,我开始关注人性论的问题,但是那时还并没有很自觉中国哲学的人性问题总是在告子和孟子之间旋转我进入人性论,发现《论语》和《道德经》谈“心”分别只有6次和10次,并且和更重要的哲学概念,比如“仁”、“道”没有直接的联系。

而到了孟、庄以后,哲学史却大谈“心”,《孟子》和《庄子》中“心”的概念都出现了100多次徐复观先生说,和西方相比,中国的人性论很特别,但也还都是在讲儒家我是一直反对单一化的思想,也想找出其他的人性论,所以便找到庄子。

我们说,孟子和庄子对于心的议题的关怀,体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关怀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孟、庄处于战国中期,从春秋末年开始,战争便一直持续,天下四分五裂孟子和庄子目睹了灾难,用司马迁的话讲,就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他们对人的死亡表达出深切的悲痛感。

所以,他们如此凸显“心”的议题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第一,是对人类走向的一种反思在那样的烽火不息的时代环境下,孟、庄都借“心”反省人类的灾难,以及灾难是如何了结人类的走向的第二,在生命关怀的前提下,他们一方面思考人类整体的生活方向与冲突,另一方面探讨个体的内在世界如何呈现的问题。

第三,个体意识的崛起唤起了价值重估和主体价值的重建这里,孟子侧重于道德意识的阐扬、道德心的启发所以,孟子120多次谈到的“心”,几乎都是指道德心而庄子谈“心”180多次,大都是指开放的心灵孟子说“天无二日”,庄子却说“十日并出”。

老庄贵游、孔子贵仁对比之下,庄子更侧重在“游心”这个概念游心不仅仅体现出一个人精神的自由、心灵的舒畅,我想,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艺术因此,《庄子·逍遥游》的“游于无穷”,其实是指游心于无穷游心的概念,就是讲一个人要阐发他的审美的心胸、审美的心境。

“游心”的概念在《庄子》中共出现6次,3次在內篇,3次在外杂篇《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中的“游心”是指用开阔的心胸来看待和思考问题,不要个人中心,不要团体中心,一个民族更不要民族自我中心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齐物精神,我觉得应该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就“心”的范畴而言,思考问题的单一化,就是庄子所指责的“成心”,成见之心与之相反的是开放的心灵我常说,只有用一颗开放的心灵才能照见多彩的世界所以,庄子的开放心灵认为“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然”就是事实存在性,“可”就是价值判断性。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理由,每一种主张、每一个意见都有它的可取之处

《逍遥游》集中讲述个体生命如何自得、自适、自在,转到《齐物论》便由自由过渡到平等,讨论群体关系的问题,肯定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存在的理由,以及他的观念、主张的可取性所以,庄子用齐物的精神看待一个整体,并不是死的、僵硬的一块,而是说宇宙都是生生不息的,每个个体的人和物都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内在连续性的和谐、联系的整体,要有一种开阔的心胸。

所以,我们可以用“心”来解释这种齐物的精神与孟子的道德心相比,庄子展现的是审美心孟子建构一种道德的人生,而庄子建构一种艺术的人生他们二人将人性的议题在战国中期推向高峰现实人生在这样的关照之下,孟子的性善又和庄子的性真形成一个对比。

所以,我由心及性,写完《庄子〈内篇〉的心学———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以后,又关注“性”的概念,主要是《庄子》中有关人性之真与美的论述一方面,人性有其共性;一方面,人性也有其殊性但是,庄子并没有像孟子那样提出性之善恶的问题。

王安石和苏东坡就直接指出,人性的善和恶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我们的生活习惯不太一样,各国的价值判断也不一样齐物就是说,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彼此尊重、彼此包容,所谓“相尊相蕴”。

那么,庄子由道之真,讲人的法天贵真,讲人性之真;由道之美讲人性之美其中,“性修反德”是庄子谈论人性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说,慢慢地透过修养的工夫,返回到人的本性、真性正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讲人生有三个阶段,首先是骆驼精神,忍辱负重地奔向荒漠,对不合理的坚决说NO。

但是,否定是具有破坏性的,最终还需要转化成婴儿正如《庄子·逍遥游》中鲲向鹏的转化,苏东坡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庄子总是多视角的、多方面地看待人和物,所以有共性、有殊性

庄子的人性之真与美,还涉及以下两点:一个是“缘而葆真”的道德境界,一个是“采真之游”的审美意境一个生命体,在他刚刚出生的时候,并没有善恶的分别,完全是真性的流露所以,“缘而葆真”就是形容一个人清静的道德情操,保守天真的人格特质。

“清而容物”就是说不要敖倪于万物,要能够遗世独立至于“采真之游”,我们则需要结合“游心”来解答庄子讲“游心于德之和”,德指的是人的生命内涵,人要保持一种和谐之美正如前面所说,游心不只是心灵的自由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情怀的关照。

《庄子》内篇的“游心”,几乎都是保持足够的审美心态、审美心境外篇在继承内篇的基础上,有两处非常大的不同,第一是外杂篇对人性提出反思,就是政治和社会形成了人性的一种所谓的“异化”,整个社会出现了存在主义讲的疏离感。

比如,我在美国看到八九个年轻人走路走成一排,每个人都边走边低着头看手机半年之间,我回到台北,年轻人坐在公共汽车上也是低着头看自己的手机,很少有人给身边的老年人让座,因为他根本没有看到你第二是外杂篇将游心之所由个体的内心扩展到宇宙、提升到道,“游心于无穷”,“游心于物之初”都是“游心于道”的意思,而道的境界最终又是一种至美至乐的人生意境。

所以,庄子从道之美讲到天地之美,再讲到人性之美

本文选自2016年8月6日《文汇学人》责任编辑:邵大卫本文作者简介陈鼓应,1935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49年随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

1973年,因参与台大校园内的保钓运动,发表时论,被当局解聘,引发了长达两年左右的著名的“台大哲学系事件”1979年离台赴美,1984年到北京大学任职1997年,台湾大学为其平反,他又回到台大任教,直至退休。

2010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陈鼓应著作集”系列(二十种),是他学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现,包括《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耶稣新画像》、《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从陀思妥也夫斯基到沙特》、《春蚕吐丝——殷海光最后的话语》、《古代呼声》、《庄子哲学简介》、《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中国哲学创始者——老子新论》、《庄子的开放心灵与价值重估——庄子新论》、《管子四篇诠释》、《黄帝四经今注今译》、《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周易今注今译》、《道家的人文精神》、《庄子的人性论》和《道家哲学主干说》。

限量20套礼品装(中华书局特制帆布包1只+《庄子浅说》【1版1印,毛边本,手工钤盖陈鼓应先生自用印】1册,包邮顺丰快递),将于2018年2月26日(下周一)晚8时在古逸英华文创微店(见左下“阅读原文”)上架,欢迎定时、垂注!!!

----------------------------------------------------------------------购买本书开业点击左下“阅读原文”,进入中华书局旗下全资子公司古逸英华文创微店。

中华书局▪古逸英华强毅 | 专一 | 前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