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元杂剧篇幅较短基本上一本什么有的另加妻子)
想必大家都看过戏,戏曲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尤其是京剧,位列三大国粹之一。而在中国的元代,有一种戏曲形势,叫元曲。
想必大家都看过戏,戏曲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尤其是京剧,位列三大国粹之一而在中国的元代,有一种戏曲形势,叫元曲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与唐诗、宋词鼎足并立随著宋朝的灭亡,蒙古人政权的建立,元曲先后在大都(北京)和临安(杭州)开始流传。
元曲这种艺术形式把传统的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糅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其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相比于唐诗宋词,元曲的风格更加接近平民百姓,也成为普通人喜欢看的一种表演方式。
在元代,涌现了很多的元曲创作人,今天就来看看元代著名的而又经典的十首元曲
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解析】这一篇秋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估计很多人闭着眼就能背出来这首元曲是马致远写的马致远擅长用叹世超世的形式,愤世嫉俗。
他年轻时非常热衷于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所以,马致远一直不能得志,一生几乎都是在漂泊无定中度过的也因此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在长期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秋思秋思顾名思义,就是秋天的思念。
而秋天的草木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这一首小令总计五句二十八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马致远的这样一篇悲秋作品,可以说是让人的情绪悲伤到了极点。
2、【寿阳曲·江天暮雪】——马致远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解析】这首词是马致远寿阳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两部为远浦归帆、潇湘雨夜读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到一副江村渔人晚归图,马致远用夕阳、酒旗、欲归未归的航船、清流萦绕的茅舍、人群散去寂静无声的断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清雅的水墨画,营造了一幅清疏而旷远的意境。
从这首小令的词句间,可以看出和想象的到,从天边静穆的夕阳,到眼前慵懒的酒旗,再到远处待归而不急于靠岸的航船,视点跳跃灵动,像远近镜头一样来回切换,显示出了一种疏淡旷雅、平和静穆的美感既写出了水村小镇黄昏归舟的美景,又写出了渔人劳作后的轻松及喜悦之情。
从马致远笔下描摹出的江南渔村的闲适生活来看,他一生羁旅,对宁静生活是非常向往的
3、【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解析】读完白朴的这首天净沙,是不是觉得跟马致远的那首秋思差不多呢?没错,白朴这首小令秋与马致远的秋思,无论是写法还是构成上,两者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
这首曲的题目虽然为秋,而且也写尽了秋意,但却找不到一个秋字这就像顾城写过的《生活》这篇诗歌一样,全文就一个字网,找不到一点生活的痕迹,却把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想象空间这首小令篇幅虽然很短,却以神来之笔描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黄昏来临,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夕阳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枝头,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人边晚霞影里远远的飞翔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
可谓是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我们结合这一首和前面三首来看,元曲小令最大的特点就是,像一幅画一样白朴的这支小令很明显带有词的意境,虽然没有出现断肠人在天涯这类的句子,但却在烟霞朦胧当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的寂静,宛如静谧的大雪之夜,到处一派安谧,可谓是美到不胜收。
4、【天净沙·冬】——白朴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解析】刚才忘了说了,白朴这个人生于动乱之年,成长于亡国之邦,七八岁的时候,就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变故他从小就在兵乱中逃难,在颠沛流离的逆境中,失去母亲,可谓是悲惨至极。
他的父亲白华先在金朝当官,后来降宋,最终归顺元朝从这些处境就可以见得,他的经历非常复杂,这首小令就是白朴以当时的心境为背景创作的这首小令,白朴选择了一个黄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读完这首小令,我们可以看到,那冷月黄昏,雪山水滨,已是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寂寥冷落,更有谯门一声寒角,平添一分悲凉,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
这首小令它与他的天净沙秋,在写法上很相近,都是用景物来衬托环境的萧瑟,透过一组自然界的意象组合,来构成一幅富有特征的画面白朴的天净沙秋不仅可以理解为对季节更替的描绘,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对情感和人生的体验,从欢快明净到寥落孤寂之间的发展,体现了人内心里的一种变化。
5、【大德歌·春】——关汉卿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解析】关汉卿的大德歌有四首,分别是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这一首是春,他以一位闺中女子的口吻,抒发其久久盼望离人归来,而屡屡失望的相思之苦。
从古至今,重团聚、怨别离,成了人们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曲赋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读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少妇看到春天来了,杜鹃叫了,声声响在少妇耳旁聒噪,深深触动了她怀念远人的情怀。
你特么走的时候不是说好了吗,到了春天就回来,现在春天都已到了,猫都下崽子了,却不见你的踪影,挨千刀的,赶紧回来,老娘一个人在家寂寞难耐从这一小令中可以看出,女子在翘首期盼在外的丈夫赶紧回家,但盼望归盼望,没回来还是没回来啊。
这首小令以春季思念远方未归的任,表达了一个闺中少妇内心哀怨的怅惘情愫
6、【四块玉·别情】——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解析】这首小令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所作,他用代言体的手法,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离别相思自从那天送你远去,我心里总是对你难分难舍,一点相思情在心中萦绕不绝。
记得送别时我斜倚着栏杆目送你远行我用衣袖拂去如雪的杨花,不要妨碍我的视线然而你的身影我已看不见了,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溪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遮住了你远行的道路,我才意识到心上的人,你真的走远这首小令写的也是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子送别情人时,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
在送别后,他的心上人仍停留在女子心中难以忘怀,这种情愫令人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更让人肝肠寸断读完这一首小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跃然纸上,关汉卿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似乎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就如同现在的男女一样,心里爱着对方,却不敢说,说了,又怕被拒绝,到最后连朋友的都没得做了,失去朋友还伤了自尊。这大概就是现实当中,很多男女的真实心情吧。
7、【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解析】张养浩是元曲的名家,他是一个为官清廉,爱民如子的官员天历二年,因关中旱灾,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在赈灾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当时人民的深重灾难,心中感慨叹喟,愤愤不平,于是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这首小令就是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的,大家应该在课本上都学过这首诗写的是,张养浩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心有感伤。
他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这里曾是六朝古都,以前是何等的繁华昌盛可是,昔日繁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只剩残垣断壁,到处一片破败张养浩看了,踌蹰伤心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以前是多么繁荣昌盛,可现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
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而现在,崇高华丽的宫阙已经荡然无存,到处一片破砖烂瓦,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所谓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读这首小令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张养浩把胜负、功名、生死,都看成了一场华丽而虚幻的美梦,梦醒了,一切都消失了。
而最难改变的就是,无论王朝是兴还是亡,最苦最难的都是老百姓
8、【蟾宫曲·梦中作】——郑光祖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解析】郑光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名气非常大。
但他主要在南方活动,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泰斗这首小令的题目为梦中作,其意思写的似乎是一场梦窗儿半掩,幽深的梦境朦胧迷茫,好像苏小小的歌声刚刚停歇,又好像才和神女欢会在高唐夜风吹入轻罗帐,透过疏朗的窗棂,使人清爽,月光如水映照着纱窗,面前隐隐约约出现了她淡雅的形象,仿佛还能闻到她那兰麝般的余香。
这一切都唤起了我的思量,本想不思量,又怎能不思量?从全篇内容来看,这首曲应当是出梦后回忆时所作看来这并非作者留梦心切,也不是神智恍惚时产生了错觉,而是他知道相思了无益处,才故意给这件事,披一件梦的外衣然后才以婉丽的笔墨,借幽梦写情愫,欲处处掩抑心灵的伤口,具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朦胧美。
9、【庆东原·忘忧草】——白朴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解析】白朴的一生很坎坷,在他年幼的时候,便遭受到了战争的祸害后来长大成人,对侵略者的残暴行为一直不能释怀,后来又遭受妻离子散,这些都造成了他一生不愿做官的事实。
白朴一生虽然一直以归隐自居,但却无法对残酷现实熟视无睹但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而言,归隐田园可以放浪形骸,可以与世无争,可以自由自在而这首小令,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创作的读罢这首小令,我们可以看到,白朴的心里意境是这样的:看看忘忧草,想想含笑花,劝你忘却忧愁,趁早离开官场。
能言善辩的陆贾哪里去了?足智多谋的姜子牙哪里去了?文韬武略的张华哪里去了?千古万代的是非曲直,都成了渔人樵夫们一夜闲话的谈资忘忧草这篇小令是叹世之作叹世是中国古代文人长写不疲的题目,尤其是南宋词,许多篇章包容有山川之叹、家国之叹、身世之叹。
而元代的元曲家继承了这一题目,不过,元代文人雅士的叹世,大多都是跟自己的身世有关,这一篇就是这样
10、【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解析】王实甫是元朝杂剧名家,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这首曲词描写的是女子思念夫君时的心绪,说的是离别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
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旧的泪痕还未干透,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古往今来,思念是一把刀,也是一种病读罢这首小令,我们品尝到一个女子绵绵的思念之情独守闺房妻子,对远方的丈夫充满无限情思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悄无声息的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但忧伤又怎么可能抑制得住这个时候,一个伤心累累,泪痕重重,身躯瘦损,衣带宽松的闺中少妇,已经慢慢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她是如此的寂寞,又如此的楚楚动人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经典,更多内容,请关注【诗词歌赋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