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柳永雨霖铃是几年级学的)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7-10

【教材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第二首词,它是宋代婉约派柳永的代表作。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

柳永雨霖铃(柳永雨霖铃是几年级学的)

 

【教材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第二首词,它是宋代婉约派柳永的代表作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以“离情”为线索,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选择《雨霖铃》这首词进行探究是为了让学生对婉约派风格有大致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而诗词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

在此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对古诗中常出现的意象也有大致了解但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鉴赏感受柳词的意象美,从而更深地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1、读懂词作内容,体会词人情感;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技法;3、感知离别诗词的基本特征【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词中丰富蕴藉的情感;难点: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技法【教学方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过程】一、导入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才高气傲,曾在《鹤冲天》一词中写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41岁这年,经过两代帝王、四次大考才考中进士的柳永却不被宋仁宗欣赏,仁宗严肃务实,本就不喜欢“浮艳虚薄”的文章,皇帝圈点放榜时,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自此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这年秋天,柳永愤而离京去江南漫游,临行前与恋人在都城门外惜别,故而写下这首《雨霖铃》二、初读诗意请学生个别读或者齐读,再请学生点评读的效果,并分享读的效果好坏的原因教师指导:离别诗歌,情感凄切,初读的时候应该语调缓慢、语气低沉、在你认为重要的部分重点品读。

三、整体感知1、本词围绕哪个中心事件展开?离别2、以时间为序,这场“离别”可划分为哪几个层次?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四、分析探究,深读诗情问题:离别的不同阶段的情感分别是什么?你是如何感知到的?(提示:四人一组合作完成,限时三分钟。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教师补充揭示:离别前:伤感、凄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触景生情,融情于景,选用寒蝉、长亭、骤雨这样带有明显的伤感特征的意象,烘托凄凉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这凝重伤感的氛围,正是词人离别前的惨淡心情。

离别时:难舍难分、痛苦“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留恋、泪眼、无语凝噎”直接将分别的不舍甚至痛苦表现,通过对动作神态描写刻画出来,用笔极细,用情至深离别后:孤寂、迷茫、惆怅离别后的场景全部来自词人想象,词人在一笔笔虚写中如何传情达意的呢?借景抒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迷蒙压抑景象中是词人对自己离别后孤寂、失落的心情的猜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选用酒、杨柳、晓风、残月这些典型意象构建起与恋人离别后的失意以及漂泊游子的孤寂苦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虚写到日后的良辰好景,但乐景却生哀情,因形同虚设离别后的一帧帧画面全部来自词人想象,而这一想象却将词人离别的感伤、羁旅漂泊的孤苦甚至人生的失意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地蔓延。

所有的情绪都随着简短一首词更深沉、更广泛地晕染开小结:这首词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以景写情”,更在于它“以虚景写实情”,给离人的伤感、游子的孤苦、失意人的无奈与痛苦以无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并层层加入情感的表达。

带着对词的解读,请学生再读《雨霖铃》,请男女生各一名并请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做朗读指导:关键字词重读,例如“凄切”“无语凝噎”,并在语音语调上适当拉长以表达难以抒怀的愁绪,最重要的是要进入诗境,把握情感。

五、拓展延伸清平乐留人不住晏几道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试从手法和情感两个角度鉴赏这首离别词?要点提示:写了女子对情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上片用白描手法写春晨渡口分手时的种种情态:行者去意已决,送者依依不舍下片以女子决绝之语作结,以怨写爱,抒写女子因多情而生绝望,恰表明不忍割舍的矛盾情怀这首词运用了多组对比,塑造出一个意浅,一个情深两个形象,结构上,先含情脉脉,后决绝断念,刻画细腻,更反衬出词人的一片痴情。

六、课堂小结在这两首离别诗词的基础上归纳整理离别诗词(感伤类)的基本特征七、总结一首传唱千古的婉约词代表《雨霖铃》无论在深厚的情感表达上还是出神的手法运用上,都堪为经典而自唐玄宗入蜀途中遇雨,耳闻铃声悲从中来,过作此曲后,经柳永发扬,雨霖铃的哀伤一直在千百年中浸润着读者的心。

八、作业布置1、必做题:背诵《雨霖铃》;2、选做题:使用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等手法,将雨霖铃改写成散文;3、推荐阅读:《风流才子柳永的沉沦》、《读柳永》九、板书设计离人的伤感前:伤感、凄凉融情于景游子的孤寂。

离别时:难舍难分、痛苦直抒胸臆失意人的苦闷与迷茫后:孤寂、迷茫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让学生体味“伤离别”的情感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所限,对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我从词人经历入手直接带领学生进入诗境,行课思路是围绕“离别”这一中心事件,以时间为线索层层深入地对情感进行把握整堂课环节设置完整,有较为突出的重难点,从学生课下的作业反应来看,收效较好但这堂课同时存在一些遗憾。

1、读诗入境这一环节没有进行有效设计,收效甚微应该在初读、赏析、总结之后一步步深入朗读,带着充分理解才能体会词中情感2、 情感鉴赏时,主要使用了知人论世的手法,而柳永这首婉约词写得情感细腻哀婉,除了知人论世外,更应该抓住词作本身来引导学生感受其丝丝入扣的情感表达,并感知婉约词的基本特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