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主要内容)
艾青是“五四”以来我国最具代表性、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是“自由体”诗歌最有影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当之无愧的诗坛泰斗。他的句句
艾青是“五四”以来我国最具代表性、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是“自由体”诗歌最有影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当之无愧的诗坛泰斗他的句句诗篇皆是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淋漓尽致地抒发着中华民族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气势磅礴地表现着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
中国近现代诗人艾青艾青(1910-1996),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艾青幼时因着算命师傅一句“克父母”的断言,被送到村子里最穷苦的人家去寄养这家的农妇名叫大堰河,是一个身份卑微的童养媳。
虽然生活拮据,但大堰河对艾青很是疼爱艾青出生于地主家庭,成长于农民家庭,血管里流着农人的血液,亦与劳苦大众和底层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1928年,艾青进入杭州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学习1929年,他奔赴法国留学,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初,艾青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却于不久后被捕他在狱中创作了不少诗,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发表后引起轰动,让他一举成名,从此登上诗坛1935年,艾青出狱,次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青年时期的艾青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艾青辗转于山西、广西、重庆等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艾青和当时文艺界的众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11月17日,艾青满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发出了诗人的呐喊,创作了《我爱这土地》,并发表于同年12月在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以鸟的意象代替了诗人自身的形象,通过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类比诗人自己与祖国生死相依的决心,直抒胸臆,衬托出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整首诗由祖国大地遭受践踏的痛苦,延伸到中华儿女心中长期积郁汹涌的悲愤,再到难以遏制、无止息的激怒,再到抗争后必会迎来曙光的温柔与宁静,层层递进,诠释了作者面对山河破碎、家国凋零时的心境,也表达了自己抗争到底的决心。
诗中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呼唤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像鸟儿奋力歌唱一般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守护自己的家国接着续写出鸟儿歌唱的内容: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多灾多难的祖国;“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长久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们对侵略者的暴行的无限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抗日救亡的胜利曙光。
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虽然祖国大地上的人民遭受着深重的苦难,但战争终将结束,光明总会到来创作此诗时,艾青已经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与民族的危机,看尽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给民众带来的血泪与苦难这一切,都是当时正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甫一诞生,就如同长了翅膀一般,飞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里,猛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掀动着读者的感情,亦鼓舞着千千万万的群众拿起手边的武器,以血肉之躯抗击日本侵略者,守卫这一片深爱的土地。
艾青文化公园的艾青头像在民族危亡的年代,艾青没有失去对光明的信念,而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礼赞光明、礼赞太阳、礼赞人民,表达了对和平与尊严的热切呼唤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鼓舞着众多仁人志士奋不顾身地投身抗战、抗击日寇,亦对推动中国现代诗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