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触龙说赵太后出自哪本书)
今天读《触龙说赵太后》的意义在于:文章告诉我们,父母爱孩子,就要为孩子作长远的打算,溺爱孩子不是爱。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270年的历史,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保存了战国时代大量的珍贵史料《战国策》原名有《国策》、《国事》、《短书》、《事语》、《长书》、《修书》等,作者不详,西汉(前202年-9年)末年,刘向(约前77-前6)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
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所以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战国策》共有11策,33卷,498章,约12万字《战国策》留下了大量的寓言,比如“狐假虎威”、“惊弓之鸟”、“狡兔三窟”、“画蛇添足”等等,也有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如“冯谖客孟尝君”,“邹忌讽齐王纳谏”,“荆轲刺秦王”等,。
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的是《触龙说赵太后》。
创作背景文章选自《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赵太后就是赵威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孝成王的母亲触龙:官任左师,是掌实权的执政官故事简介: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继位,年幼,由赵太后摄政当时,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
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原文:触龙说赵太后卷二十一 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xì)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mò)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ǎo)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zhǒng)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译文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左师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
"说:"我只能依靠车子走动走动"左师公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左师公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太后说:"我可不行"太后的脸色稍微和气了些。
左师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停住又疼爱他,希望能在宫廷卫士中凑个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没问题! 他多大了?" 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
" 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 回答说:"比妇女们还厉害" 太后笑着说:"妇女们才特别厉害呢" 回答说:"老臣认为老夫人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
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掉泪,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她已经走了,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说:千万千万别让人家(遗弃她)把她送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的子孙世世代代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
左师触龙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 太后说:"没有了" 左师公又问:"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的子孙继承为侯的还有在的吗?" 回答说:"我也没有听说过。
"左师公说:"这样看来,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 这是由于他们地位显贵却没有功勋,俸禄优厚却没有劳绩,又拥有大量的贵重宝物现在老夫人为了使长安君地位显贵,变封给他肥美的土地,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物,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不然,一旦老夫人不幸去世,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我认为老夫人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
所以我才说您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 太后说:" 行那就任凭您安排他吧!"于是就为长安君准备好一百辆兵车,送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援兵这才出动子义听到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是骨肉之亲,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做人臣的呢!"。
赏析关于这篇文章,大家一直从触龙说服赵太后的角度来分析,赞扬触龙出众的口才,以游说之功保全了赵国这当然是对的,这样的解析已经很多了,在此不再缀述我个人读这篇文章的体会更在于,这篇文章说明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
做父母的疼爱子女是天性,但是,疼爱孩子不能是溺爱,而应该为孩子的将来着想,让孩子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即使没有了父母的庇护,他们也能生活得很好这篇文章写于二千多年前,但是文中的道理到今天也是适用的可是,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不少父母正如赵太后最初那样,以为给孩子足够的物质,让孩子过安逸的生活,处处庇护他就是爱孩子,可是,这样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从长远来看,如果孩子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文中指长安君如果不能为国建立功勋),一但失去父母的庇护,势必会吃不少苦头多少不成才的孩子,都是失败的家庭教育的产物这样的例子应该不少吧!但是,赵太后已经在触龙的劝说下醒悟了,天下还有多少父母依然在执迷不悟中,谁又来劝醒他们呢?
乐读园地,个人原创公众号。旨在提供精典作品,使得大家在闲暇之余能够阅读原典,从而在这个纷繁芜杂的时代里,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而不是随波逐流。希望在这里,能遇到同志的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