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朗读)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7-10

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朗读)

 

不支持的音频/视频格式请试试刷新重播播放00:00/00:00直播00:00进入全屏0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为:是,表判断与:同“举”,推举修:培养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归宿于:在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注释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作:兴起外户:大门闭:关(门)谓:叫作、称作大同:指理想社会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二、问题归纳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

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3. “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4.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6.“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三、课文主题《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同步练习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矜、寡() 男有分()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选贤与能  能:(2)讲信修睦 修:(3)不独亲其亲 亲:(4)不独子其子 子:(5)矜、寡

、孤、独、废疾者 寡:者:(6)男有分 分:(7)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贼:作: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选贤与能  “”同“”,(2)矜、寡、孤、独、废疾者 “”同“”,4.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不独亲其亲(2)不独子其子 5.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义(1)大道之行也古义:今义:宽阔的路(2)女有归  古义:今义:归来,归属(3)矜、寡、孤、独古义:今义:一个词独自一人(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今义:小偷,窃贼(5)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  今义:窗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     B.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谋闭而不兴 D.是谓大同7.填空(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照应此句的是:(2)出自本课的成语有: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5)男有分,女有归。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9)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02  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9.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j·y10.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1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并说说今后应怎么做03  拓展阅读【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1cnjy.com(《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21教育网(节选自荀子《礼论》)【注释】 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1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女有归   归:(2)鳏、寡、孤、独、废疾者 孤:(3)故制礼义以分之 故:(4)以养人之欲 以: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1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 ,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 1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参考答案】1.jǔmù guān。

fèn2.(1)能:才干出众(2)修:培养(3)亲:父母(4)子:子女(5)寡:老而无夫者:……的人(6)分:职分,职守(7)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作:兴起3.(1) “与”同“举”,推举(2)“矜”同“

鳏”,老而无妻4.(1)亲: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2)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5.(1)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2)古义:女子出嫁(3)古义:两个词“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

(4) 古义:害人(5)古义:门6.A解析:A.故人不独亲其亲7.(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天下为公8.(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4)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5)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6)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

(7)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8)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9)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作“大同”社会9.【示例】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结构整齐,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社会状态2·1·c·n·j·y10.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11.【示例】古代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

有人没有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co12.(1)归:女子出嫁(2) 孤:幼而无父(3) 故:所以(4) 以:来13.(1)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2)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1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15.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附【乙】文参考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先王厌恶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进行区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