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湘夫人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7-10

《湘夫人》教学设计 导入:我们看到屈原走来了,戴着花冠,佩着长剑,穿着奇特的服装,挂着精致的玉佩,脸色高贵

湘夫人(湘夫人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湘夫人》教学设计导入:我们看到屈原走来了,戴着花冠,佩着长剑,穿着奇特的服装,挂着精致的玉佩,脸色高贵而憔悴,目光迷惘而悠远……《诗经》把诗写在万家炊烟间,屈原把诗写在自己的身心上——余秋雨《第一诗人》。

屈原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鲍鹏山《屈原:无路可走》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舒缓的节奏及其浓郁的抒情性2.能说出比(香草美人法)兴、铺陈的艺术手法的特点并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

3.能准确说出诗歌中景的特点及融入的情感,感受情景高度融合的艺术特色4.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揣摩诗歌主旨教学过程:一、屈原与《楚辞》1.屈原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

)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美政”的政治理想,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楚国一度国富兵强。

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上官大夫靳尚、公子子兰等诬陷、排挤,先后被楚怀王、顷襄王放逐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屈原悲愤难抑,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政治的理想。

屈原爱国忧民忠君致治、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屈原是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他的主要作品25篇,有《离骚》《天问》《九歌》。

(11篇含《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9篇含:《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和《远游》《卜居》《渔父》,据《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它运用楚地歌体,描写楚地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人把“楚辞”称为“骚体诗”《楚辞》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最具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二、解题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祇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

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

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如果把这两首祭神曲联系起来看,那么这首《湘夫人》所写的情事,正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

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湘君》和《湘夫人》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两个故事,但合起来又是一幕两情相悦、忠贞不渝的故事。

三、整体感知1.预习检查,(1)字音渚(zhǔ)         眇(miǎo)     薠(fán)      罾(zēng)     蘋(pín)      芷(zhǐ)          澧(lǐ)        

澨(shì)潺湲(chányuán)  葺(qì)          荪 (sūn)      薜荔(bì lì)擗(pǐ)          櫋(mián)        庑(wǔ)       嶷(

yí)  袂(mèi)         遗(wèi)        褋(dié)        搴(qiān)    汀(tīng)        橑(lǎo)(2)解释红色的字①帝子降兮北渚渚:水边的浅滩。

②与佳期兮夕张张:张设罗帐③罾何为兮木上罾:鱼网④蛟何为兮水裔裔:边⑤朝驰余马兮江皋皋:边⑥葺之兮何盖葺:编草盖房子2.诵读诗歌,体会节奏3.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讲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

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着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4.诗歌主要人物形象——湘君和湘夫人     抒情主人公——湘君5.诗歌的感情基调——幽怨、哀婉6.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第一段:相约而难遇,似乎可望而实不可即(怅惘、忧愁)第二段:深藏思念,四处张望(迷惘)。

第三段:四处寻找,幻想佳人,打造新房,幻想破灭(希望—幻想—造屋—失落)第四段:不逢而惆怅,不舍以寄物(失望已极,希望犹存)二、具体探究1.学习第一段:(1)解读文辞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译文:湘夫人将要降临北边水中小块陆地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秋风吹拂,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登上长满白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在黄昏的幕帐。

鸟儿啊为何聚集在苹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2)品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这两句纯属白描,表现出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诗人捕捉到了一些最富于典型性的事物,用轻灵的笔触写了出来因此,这两句被广为传诵,成为干古名句。

林庚先生说:“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千古言秋之祖”三个意象——秋风、秋水、秋叶三个意象构成一副画面——秋风荡秋水,秋风扫落叶,秋叶随秋水,秋水飘秋叶,三者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形成一幅凄清渺茫的秋景图,营造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

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抒情主人公惆怅、幽怨的心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融情入景,以景染情2.学习第二段:(1)解读文辞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译文: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不敢讲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缓缓流淌(2)“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含义——比兴①芷、兰象征高洁的君子,用来赞美湘夫人②沅水有芷的陪伴,澧水有兰的陪伴,可是公子没有如期赴约,表达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

3.学习第三段:(1)解读文辞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译文: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作楣门,用白芷铺房;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

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2)既然湘君对湘夫人思而不见,为何诗中会出现他忙忙碌碌的场面——幻想,表达湘君思念的迫切。

(3)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运用铺陈(即“赋”)的手法①尽力地装饰爱巢,极力渲染湘君对湘夫人炽热的爱恋,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②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侧面烘托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为迎而未得的失落作铺垫③香草代表美人,用来侧面烘托思慕对象——湘夫人的美丽高洁(4)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起兴的问句,如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此诗要表达的爱情有什么关系?(因情造景,象征寓意)“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5)香草美人,寄予理想意象: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香草,构成了一个唯美境界,整首诗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得高洁优美这就是楚辞常用的以美人譬君子的笔法4.

学习第四段:(1)解读文辞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译文: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外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美好的时机不容易轻易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2)如何理解“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在失望多于希望的情况下,流露出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3)抒情主人公为什么又要拔取杜若送给湘夫人呢?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对理想的执着追求5.内容小结:等待、期盼

寻觅、幻想(向往)失望、气愤、平静湘君约湘夫人但最终未得见面,表达了湘君对湘夫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三、诗歌塑造了湘君怎样的形象?(诗歌对他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哪些形象特点?)。

目眇眇—登白薠—夕张—远望—观流水捐——遗——容与动作描写(实)幻想如愿相会的情景——心理描写——(虚)秋风、木叶、流水——景物(实、虚)心情:等待、期盼——向往——失望、气愤、平静四、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想关链接:《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九歌序》分析:(1)知人: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时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安定边境。

屈原一心革新政治,努力使楚国强盛起来,却遭到保守派的打击和迫害,他为追求理想,虽九死而忧未悔(2)逆志:《湘夫人》一诗,描写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慕和追求之情文中既表现湘君为追求爱情的矢志不渝的执著与痴情,又表现了他与恋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哀怒与惆怅。

(3)探究言志的契合点诗中写道“闻佳人兮召予”,这里的“佳人”就是“美人”,而是古诗中的一个常见的诗歌意象,常用来比喻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或政治抱负,比如在模块一中学到的《赤壁赋》中的“望美人兮天各一方”,其实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曾多次用“美人”比喻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因屡遭迫害,所以理想化为泡影。

因此他在《离骚》一诗里才体现出为理想上下求索的执着和壮志未酬的悲情而《湘夫人》一诗所表现的是湘君为了爱情坚持不懈的追求,思而不见的愁苦这样“佳人”一词,就成了诗人“言志”的契合点,抓住它,我们便不难看出在湘君追求美人的哀怨之中无不折射出屈原为理想九死未悔的悲愤。

之情相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是否有时会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相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否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相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是否融进了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宽解自慰?。

参考答案: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

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补充:《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这些恋爱,在诗中又都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

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五、课文总结:1.“骚体诗”的诗句节奏较之《诗经》的“二二”节拍,更加舒缓,抒情性更浓,表意更深沉委婉,内容上也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2.丰富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更准确的把握诗歌主旨需要在正确解读文辞的基础上,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揣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