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湖心亭看雪原文带拼音)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7-10


小学晨读 | 必读古文 | 拼音 | 湖心亭看雪(附译文)(音频)
喜马拉雅读短文(全民朗读)的小学晨读内容,所在位置:读短文→ 分类 →小学晨读 →必读古文《湖心亭看雪》选自《

湖心亭(湖心亭看雪原文带拼音)

 

小学晨读 | 必读古文 | 拼音 | 湖心亭看雪(附译文)(音频)

喜马拉雅读短文(全民朗读)的小学晨读内容,所在位置:读短文→ 分类 →小学晨读 →必读古文《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考虑到版权因素,本文只给出原文和注释,所附的译文,可在喜马拉雅的音频文稿中查看。

(也已经对译文增加了拼音标注)。

湖心亭看雪①   张岱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③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④矣,余拏⑤一小舟,拥毳衣⑥、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⑦沆砀⑧,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⑨长堤一痕⑩、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⑪、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⑫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⑬及下船,舟子⑭喃喃⑮曰:“莫说相公⑯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个人理解,供参考):① 湖心亭看雪,选自张岱所著散文集《陶庵梦忆》,该书共八卷,大多记录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日常百态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他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擅长小品文。

(散文)② 崇祯五年,即公元1632年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据说在李自成兵临城下之际(崇祯十七年,1644年),自缢(zì yì,上吊自杀)身亡③ 余,我常见的用代词的方式自称的有:余、予、吾、愚、某、我等。

④ 更(gēng)定,看到译文及网上解释是“指初更以后,大约晚八点左右”,但个人仍倾向是五更后的凌晨(虽然和教材上的解释也不一样)( 解释的文章没能完成,只有又留到明天了)(不再偏向凌晨,详见13日文章)。

定,个人认为含“停止、结束”的意思,而非“开始”的意思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也就有了打更人(更夫)一晚上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而“五更天”,就是天要亮的时候据说是更夫两人为伴(估计也有简化成一人的)。

,而且每更的敲发和喊法都是不一样的,例如:戌时一更:19点-21点,“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亥时二更:21点-23点,“关门关窗,防偷防盗”;子时三更:23点-1点, “平安无事”;丑时四更:1点-3点, “天寒地冻”;

寅时五更:3点-5点, “早睡早起,保重身体”⑤ 拏(ná),按教材的注音读作“ná”,其解释是“撑(船)”感觉张岱有专门划船的舟子(船夫,也许就是家仆),甚至也许还有个“书童”,所以才会有后面的“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最后舟子说相公。

(张岱)的“痴”还有一种解释是“挐”字,“挐(rú)”字也读“挐(ráo)”,通“桡”,是船桨的意思如:《庄子·渔夫》中“方将杖挐而引其船”据说“拏”和“挐”在古代音义都不同,但后来两字常常混用⑥ 毳(cuì)衣,古代天子、大夫的礼服之一,用毛布制成。

毳,是鸟兽的细毛⑦ 凇(sōng),注意,和“冷”字一样,是“两点水”,指云雾或水气凝结而成的冰花如:雾凇,是寒冷天气,雾凝聚在树木的枝叶上而成的白色松散冰晶⑧ 沆砀(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

⑨ 惟,只有⑩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⑪ 芥(jiè),小草也有“芥舟”的说法,《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陆德明(唐朝)释文:“芥,小草也。

”,后因以“芥舟”比喻小舟 ⑫ 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刘向《说苑·善说》:“饮不嚼者,浮以大白”(浮,罚酒)⑬ 客此,客居此地⑭ 舟子,船夫⑮ 喃喃,低声嘟哝⑯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理解

:明朝崇祯年间的12月,作者所住的杭州下起大雪,大雪下了三天,西湖不见了往日的人鸟声,不由人想起“千山鸟飞绝”不乏闲情雅致的作者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一叶扁舟,就去了湖心亭看雪只见天地是白茫茫的一片,西湖长堤也就露出隐隐的一道痕迹、湖心亭只那么一点,小舟像小草、舟上人像米粒,这是作者眼中的雪世界。

到湖心亭上,却有了出人意料的景象:已有人铺毡对坐,有童子温热了酒……对方见到作者,正是见了“同道中人”,不由大喜,邀请作者一起畅饮尽力喝下三大杯后,作者与其告别,一问才知,对方是金陵人,客居在此地返程回去,下得船来,船夫不由低声嘟哝:以为相公“痴”,想不到还有比相关更

“痴”的。欢迎关注:喜马拉雅《向东的声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