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临江仙晁补之)
【宋词三百首】晁冲之《临江仙》
《临江仙》
【诗词原文】《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晁冲之 〔宋代〕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译文】回想当年在西池欢聚畅饮,每天该有多少的快乐和幸福。
可自从分别以后一封书信都没有即使像往常那样相见,也不可能再像当初那般了安好枕头,铺好锦被,今夜或许能在梦中趁着月明而渡江过湖,与好友会晤尽管相互相思也不要问近况如何,因为明明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哪里还管落花命运如何。
【注释】西池:指北宋汴京金明池当时为贵族游玩之所寻常:平时,平常安稳:布置稳当锦衾:锦缎被子何如:问安语情知:深知,明知【赏析】这是一首怀旧相思之作开端直叙往昔在京邑文酒诗会,欢情良多,“别来”转入当今亲旧星散,音容茫然。
“寻常”二句,以往常反衬现实,言外充满人事变迁之慨换头言旧知无信,唯有求之梦寐而梦中相遇,休问何如,紧承“不如初”意脉收拍以“春去”、“花无”回答,言外美景已逝、好事成空,前路黯然该词曲笔传情,以乐写哀,将沉痛的思念寄托在平淡的语句和豁达的理性思考之中,在同类题材的词作中显得别致新颖,发人深思。
许昂霄《词综偶评》谓“情知春去后”二句,“淡语有深致,咀之无穷”首句“忆昔西池池上饮”,就点明了地址西池即金明池,在汴京城西,故称西池,为汴京著名名胜,每逢春秋佳日,游客如云,车马喧阗,极为繁盛作者回忆当年和朋友们在此饮酒,有多少欢娱的事值得回忆。
晁冲之的从兄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之一晁冲之本人与苏轼、苏辙及“四学士”不但在文学上互相来往,在政治上也很接近,属于所谓旧党体系“昔”指的是宋哲宗元祐年间这时旧党执政,晁冲之与“二苏”及“四学士”等常在金明池同游、饮酒。
他们志趣相投,性情相近,欢聚一起,纵论古今,何等欢乐种种乐事都浓缩在“多少”二字中了至今回忆,无限留恋但好景不常,随着北宋新旧党争的此伏彼起,他们的文期酒会也如云散烟消“年年”也不是每年如此,只是指元祐元年(1086)至元祐八年(1093)这短短八年而已。
元祐元年,哲宗初立,神宗母宣仁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苏轼等人各有晋升元祐八年,宣仁太后死,哲宗亲政,新党再度上台,章惇执政,排斥旧党同年八月,苏轼被贬定州哲宗绍圣元年,即元祐九年,“二苏”及“四学士”先后相继连续被贬。
晁冲之虽只作了个承务郎的小官,也被当作旧党人物,被迫离京隐居河南具茨山(今河南密县东)从此,当年的诗朋酒侣,天各一方,均遭困厄晁冲之在隐居生活中对旧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能忘怀,时深眷念朋友们已不能像往年一样在西池池上饮酒了,如果能凭鱼雁往来,互倾积愫,也可聊慰离怀。
然而不能够“别来不寄一行书”昔日朋友星离云散之后,竟然雁断鱼沉,连一行书也没有,意似责备朋友之无情,但这里的“不寄”似应理解为“不能寄”,因为这些被贬谪的人连同司马光一起大都被列入“元祐党籍”到了贬所,还要受到地方主管官员的监督。
如再有结党嫌疑,还要追加罪责在新党这种高压政策统治下,所谓旧党人物惟有潜身远祸,以求自保哪里还敢书信往来,互诉衷肠,给政敌以口实呢?“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这两句似是假设语气,“寻常”不是指元祐九年以前,因为前三句已由过去的得意、聚合写到当时的失意、分离,在结构上似乎不致忽然插进两句倒过去又写聚合相见。
这两句是说,像当时各人的政治处境来说,即使能寻常相见,但都已饱经风雨,成了惊弓之鸟,不可能像当初在西池那样纵情豪饮,开怀畅谈,无所顾忌了;只能谨小慎微地生活下去,以免再遭迫害凡是受过政治风波冲击、饱经患难的人对此当有深刻体会。
下片从往事的回忆写到个人目前的处境和想法“安稳锦屏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下片前两句是说,今夜只能在锦屏围障着卧榻上安全做梦了,月色明亮正好伴我渡过险恶的江湖这两句说的很富有诗意,内中却藏着一段沉郁的情思。
政治环境既然如此险恶,把人逼到息交绝游的地步,他现在只能在锦屏围障着的七尺卧榻上得到一点安全感,在那上面做着自己的梦了当此之际,在罗网而无羽翼的处境下,词人既然为自己安排了一个好梦,自然也祝愿故人梦魂趁今夜月明,“好渡江湖”,飞来相会。
这是对故人命运的关注,患难之交相濡以沫,却以欢畅的语气出之,何异含着热泪的微笑“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末三句是说,不要问相思会有什么结果谁都知道春天过后,花落无人能管“相思休问定何如”,仍是悬想和梦中故人相见后的情景,大家深知彼此眼前处境。
下面接着抒发他的感叹:春天都已经过去了,落花的命运还堪问吗?这个“春天”是政治上的春天,“落花”是指他们一班受风雨摧残的同道这两句比喻,含义显豁,但因为情深语痛,故不觉浅露这首词由欢聚写到分离,由分离写到梦思,由梦中相见而不愿相问,归结到春归花落,不问自明。
笔法层层转进,愈转愈深,愈深则愈令人感慨不已内容伤感凄楚而情调开朗乐观,这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创作背景】公元1086年(元祐元年),宋哲宗初立,神宗母宣仁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苏轼等人各有晋升。
元祐八年,宣仁太后死,哲宗亲政,新党再度上台,章惇执政,排斥旧党同年八月,苏轼被贬定州哲宗绍圣元年,即元祐九年,“二苏”及“四学士”先后相继连续被贬晁冲之虽只作了个承务郎的小官,也被当作旧党人物,被迫离京隐居河南具茨山(今河南密县东)。
从此,当年的诗朋酒侣,天各一方,均遭困厄晁冲之在隐居生活中对旧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深怀眷念,当年同朋友们游宴唱和的美好往事时时萦绕于怀,引起他无限感慨和思念该词就是这样一首怀旧相思之作【作者简介】晁冲之,宋代江西派诗人。
生卒年不详字叔用,早年字用道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早年师从陈师道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
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
【往期链接】【唐诗三百首300】杜秋娘《金缕衣》【宋词三百首】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宋词三百首】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宋词三百首】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宋词三百首】范仲淹《苏幕遮》【宋词三百首】范仲淹《御街行》
【宋词三百首】张先《千秋岁》【宋词三百首】张先《醉垂鞭》【宋词三百首】晏几道《菩萨蛮》【宋词三百首】张先《一丛花》【宋词三百首】张先《天仙子》【宋词三百首】张先《青门引·春思》【宋词三百首】张先《生查子》
【宋词三百首】晏殊《浣溪沙》【宋词三百首】晏殊《浣溪沙》【宋词三百首】晏殊《清平乐》【宋词三百首】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宋词三百首】晏殊《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宋词三百首】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
【宋词三百首】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宋词三百首】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宋词三百首】晏殊《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宋词三百首】晏殊《蝶恋花》【宋词三百首】晏殊《山亭柳》【宋词三百首】晏殊《破阵子》
【宋词三百首】韩缜《凤箫吟》【宋词三百首】宋祁《木兰花·春景》【宋词三百首】欧阳修《采桑子》【宋词三百首】欧阳修《诉衷情》【宋词三百首】欧阳修《踏莎行》【宋词三百首】欧阳修《蝶恋花》【宋词三百首】欧阳修《蝶恋花》
【宋词三百首】欧阳修《蝶恋花》【宋词三百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