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曹刿论战是几年级的课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往期回顾2020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本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电子课本2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往期回顾2020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本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电子课本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电子课本初中语文教材高清电子版汇总七八九年级古诗文复习汇总+2020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
课文朗诵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教学视频课堂实录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电子课本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知识点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重点字词解释师:军队伐(fá):讨伐,攻打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àn):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乃:于是,就见:觐见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安:养弗,不专,独自专有对:应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徧:通“遍”遍及、普及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孚,为人所信服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一类事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轼:此指车前的横木逐:追赶、追击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攻下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无实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再:第二次竭:(士气)枯竭测:估计,推测伏:埋伏靡(mǐ):倒下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三.古今异义1.又何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3.弗敢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4.必以(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5.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7.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8.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9.必以(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0.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11.忠之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12.衣食所(古义:养 今义:安稳)13.弗敢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15.齐师我 {古义:讨伐 今义:砍)16.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四.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所以 (故逐之)2.从:听 (民弗从) 跟随 (战则请从)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 (吾视其辙乱)4.以:凭借 (何以战) 按照(必以信)5.请:请求 (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战则请从)6.之:助词,的 (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安:养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8.加:戴上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夸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五.通假字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六.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5.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下车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七.特殊句式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倒装句1.宾语前置:何以战?2.状语后置:战于长勺省略句1.省略主语:对曰:“小信未孚,民弗从也”【省略了主语“曹刿”】2.省略宾语: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
” 】3.省略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八.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 之时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九.课文内容理解1、曹刿形象分析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这表现在两个方面:(1)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2)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的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刿还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
2、鲁庄公形象分析《曹刿论战》一文中,以表现曹刿这个形象为主,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缺点:(1)平庸无能,表现在“鄙”和无“远谋”(2)军事上的急躁轻进优点:(1)不高高在上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拒绝接见;。
(2)善于纳谏不仅见,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3)礼贤下士打仗时还让他同乘一辆战车(4)尽职尽责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身先士卒,亲临前线(5)他不固执己见,能从谏如流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继续提。
打仗时要反攻,要追赶又连遭制止(6)不耻下问,认真求实不掩饰自己的无知,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道,学习战争经验他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
可以说,没有庄公的允许和支持,曹刿怎样有志有才,也得不到施展3、本文的两条线索《曹刿论战》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4、鲁国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5、论战的内容:(1)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曹刿三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表示用来养生的吃的穿的不敢独自专有,必分给手下大臣,曹刿当面否定,认为这是小恩小惠,只施恩到贵族,没遍及平民百姓“民弗从也”因为当时的战争并未有专门的常备军,都是靠征召奴隶,国君施恩只给贵族,受奴役的奴隶当然不肯为国君卖命。
庄公又表示对神的虔诚,希图靠神灵保佑使战争取胜,也被曹刿否定,当庄公表示“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能情”时,曹刿认为可战矣,因为国君尽了自己的本分,关心民情,能取信于民,民为之死战,战则必胜(2)选择恰当作战时机:敌竭我盈、后发制人的战术原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保护士气,凭士气战胜敌人(3)注重调查实际情况,知已知彼,取得全胜齐强鲁弱,当齐师败绩时,曹刿不同意庄公冒然追击,而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辙乱、旗靡”才言“可”终获全胜6、文章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7、贯穿全文的一个词是什么?答:“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8、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都有哪些?答: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十、中考例题解析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战前:鲁 浅陋 ;曹 有远谋;战时: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2分)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答: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
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 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6、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答: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7、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转载自英 华 九 州语文网答:(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8、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例: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课后思考探究一、
复述课文略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有利时机,在齐人三鼓之后,也就是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敌军;在齐国辙乱旗靡之后,追击齐军三、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
如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问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述战争胜利的原因,把曹刿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五、1. 牺牲 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 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3.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4. 再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六、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在战前准备中,他充分肯定了鲁庄公的第三个准备,因为他知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在战争中,他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总之,曹刿是一个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才能的人图文解读
往期内容九下‖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九下‖2、梅岭三章九下‖3、短诗五首九下‖4、海燕 课堂实录九下‖第一单元写作:学习扩写九下‖5、孔乙己 课堂实录九下‖6、变色龙 课堂实录九下‖7.溜索 教学视频
九下‖8、蒲柳人家 教学视频九下‖第二单元写作 审题立意九下‖综合性学习 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九下‖9、鱼,我所欲也 教学视频九下‖10、唐睢(jū)不辱使命 音频+视频九下‖11、送东阳马生序 音频+视频
九下‖12、词四首 音频+视频写作 九下‖布局谋篇 教学视频名著导读:九下‖儒林外史 教学视频九下‖13、《短文两篇》知识点+教学朗诵视频九下‖14、《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教学朗诵视频九下‖15、无言之美 教学朗诵+视频
九下‖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朗诵+视频九下‖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 辩论九下‖17、《(节选)》 教学视频九下‖18课《天下第一楼》(节选)+教学视频欢迎扫码关注快乐语文天地
读书三境界: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山有路勤为径腹有诗书气自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