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拼音版)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7-11

《说文》是我国古文字探源的发端,许多汉字的古音形义,都保留在《说文》里,今人要学习古文字,《说文》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拼音版)

 

《说文》是我国古文字探源的发端,许多汉字的古音形义,都保留在《说文》里,今人要学习古文字,《说文》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不过,它成书于东汉,作者没有见过甲骨文,金文见到的也不多,难免说解有误再加上历代手工抄写,出现的纰漏是客观存在。

比较大的编动有(一)唐代李阳冰编写,有妄改《说文》之处,唐以前的说法已经不可见,今人能见到的有唐代几支残简,与今天流行的本子比较,有点出入(二)宋初文人徐铉编定本①开头本字是小篆,解说是楷书体②增加反切注音。

但是,有的已经不是古音了,然而参考价值也不小③原来《说文》没有的,增加了新附字,附在正文后边,也不合许氏原意这就是今人看到的《说文》,称为“大徐本”清代朴学兴起,段玉裁又加以解说,著《段注说文解字》,好多古文就明白了。

对《说文》不可尽信,也不可不信言归正传,上回说“师”,这回说“次”次,《说文》“不前,不精也”又军队驻扎叫“次”,《说文》未收《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尚书太誓》“戊午,王次于河朔”,《左传僖公四年》“师退,次于召陵”(军队后退,驻扎在召陵)。

唐诗《次北固山下》,又指一般意义上的临时住宿之处那么,军队的驻扎怎么叫“次”呢?

上边的图形,古文次字,是由帐篷构成的,就明白了它的外轮廓和“蚕茧”有关系,蚕茧之茧,又和“黹”有关系,黹,是用棒针织衣服,织毛衣,或者帐篷织的材料有毛线,麻葛线至于棉线,比商周造字时出现的晚,不论此字读音是Cl,有无最早出处呢?看下图

“次”,在甲骨文中,原来是由“師+姊”(各半)构成姊,秭,笫,胏,古音相通,为一声之转“次”是借音字,也是简化字,那个繁体字小篆,才是它的本字繁体小篆,又是从甲骨文“師+姊”来的文字的演变,从古到今,又是多么复杂。

次演变轨迹是:①甲骨文(3处)→②小篆(2处)→③借音简化为“次”(1处)上图“次”,甲骨文词条举例:4处:“癸巳卜,贞,王旬无祸在十二月,在齐次”(在齐地驻扎)5处“贞,燎于咸次”(位次)6处“壬戌卜,贞,王田于姊,来,无灾,兹御获”。

(姊,地名,代用字)欢迎指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