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7-11

《国际文教电讯》是IESCEA(国际教科文交流协会)官方公众号,是成百上千万中外家庭可以与子女一起品味世界多

檀道济(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

 

《国际文教电讯》是IESCEA(国际教科文交流协会)官方公众号,是成百上千万中外家庭可以与子女一起品味世界多元文化的微媒体,宗旨是贯中西、选精品、有良心,拓展家庭的国际视野,激起两代人向上的激情,鼓励弄潮儿“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勇气!

商务合作请联系邮箱:admin@iescea.org

三国演义开篇一词千古流传: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读完这首词,我们回首中国上下五千年,有24位著名人物的临终遗言:有的是大悟,有的突显了气节。

一、伍子胥自杀前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到东门之上……(前559年—前484年)

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

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二、豫让自杀前说:我可以到九泉之下面报主公了!

(春秋)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卿智瑶(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为了给智伯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自己成为哑巴,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却未遂,而为赵襄子所捕。

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据说当时赵国的志士们听到豫让死的消息,皆痛哭流涕在中国的历史上,像豫让这样的刺客是不为正统所容的,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重义轻利,为知己者可奋不顾身的任侠精神却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豫让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他“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足以令后世忘恩负义者汗颜!。

三、白起自杀前说:恶有恶报,我足够死罪了。(?—前257年)

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战国时著名将领、军事家,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最后被秦昭襄王赐死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

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四、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前227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荆轲列传》)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后,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五、李斯临刑前说:我真想父子俩牵着爱犬,去东门猎一次兔啊(约前284年—前208年)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列传》)李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临刑前李斯看到自己最心爱的的幼子也在待斩行列内,忽然悲从心来,怆然曰:“我真想能像你儿时那样,父子俩牵着爱犬阿黄,带着猎鹰,出上蔡城东门去追捕狡兔啊,如今是不可能了!”听者无不落泪六、项羽: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前232年―前202年)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绝命词《垓下歌》)项羽,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项羽汉王曾与刘邦展开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被刘邦所灭,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前吟唱的一首诗,是足以惊神泣鬼的一首壮歌,抒发了项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其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千百年来,它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七、韩信临斩时说:我被妇女小子欺骗,这是天意呀!(约前231年-前196年)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后被吕后所杀,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三分天下而王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韩信被夷三族。

八、李广自杀前说:上天让我迷路被俘,我绝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前119年)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西汉时名将曾让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临死时李广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绝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

”于是拔刀自刎九、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我走了,如果阿斗不成才,你可以取而代之!(161年-223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刘备病重时,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之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如果嗣子可以辅佐,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全力,以忠贞之节辅佐,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教训刘后主说:“你和丞相一起共事,待他要像待老父一样!”。

十、孔融7岁的女儿临刑前说:如果九泉之下能见到父母,这不正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么?(201—208年)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

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不伤之(《后汉书·孔融传》)(孔融)女儿年七岁,儿子年九岁,因都幼弱,得以保全,寄养在别人家。

两个孩子下棋,父亲孔融被捕,也不为之动左右的人说:“父亲被逮捕,你们都不起来,为什么?”女儿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而卵不破的呢?”主人给他们肉汁,儿子口渴喝了,女儿说:“遭遇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嚎哭而停止。

有人对曹操说了这件事,于是决定都杀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儿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灵魂,得以见到父母,这不正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吗!”于是引颈受刑,面色不变,没有人不为之悲伤的十一、嵇康临刑前弹奏《广陵散》,弹完说:从今以后《广陵散》已绝!

(224-263年,一作223—262年)

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晋书·嵇康传》)嵇康,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大名士,“竹林七贤”领袖因与司马氏政权的不合作态度,遭其忌恨,又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39岁。

临刑之前,嵇康神色不变,索讨古琴来弹奏,弹的是《广陵散》弹奏完毕,嵇康说:“袁准曾经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不肯传授给他从今之后,《广陵散》绝了!”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求以嵇康为老师,想用这种方法来救他,未成。

十二、檀道济临刑前说: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436年)

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宋书.檀道济列传》)檀道济,南朝宋名将,“三十六计”作者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临刑前,檀道济投帽子于地,愤怒地喊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

檀道济被枉杀,国人痛心消息传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南朝宿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众将北伐东线屡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抵瓜步,欲饮马长江面对一江之隔的劲敌,宋文帝长叹一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可此时檀道济已屈死十四年了。

十三、苏轼病逝前最后一句话说:西方世界(佛)不是没有,但是使力就全错了。(1037—1101年)

西方不无,着力即差(《东坡纪年录》)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文化大师苏轼在常州病逝。

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端明学士应该不要忘记西方啊)苏轼喃喃回应说:“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西方世界不是没有,但却是不能使力的)好友钱济明也凑近他的耳朵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

”(先生一生都在践行于此,此时更应该使力)苏轼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着力即差”(使力就全错了)佛家讲不执、随缘大半生向佛的东坡居士,用生命中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佛法的终极领悟十四、宗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060—1128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过河!过河!过河!(《宋史·宗泽传》)宗泽,宋朝名将刚直豪爽,沉毅知兵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而卒。

当时宗泽忧愤成疾,背上长毒疮诸将入室问候病情,宗泽看着诸将说:“我因为徽、钦二帝遭受不幸,积愤成这样你们如果能够消灭敌人,则我死而无恨了”诸将都流着泪说:“怎敢不尽力!”诸将出去后,宗泽叹息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1128年7月29日),刮风下雨,天色阴暗,宗泽在弥留之际,没一句话谈及家事,念念不忘北伐,最后连呼三声“过河!过河!过河!”怀着悲愤的心情溘然与世长辞,时年70岁十五、陆游临终之际留下遗嘱。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125—1210年)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剑南诗稿》)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遣使携其头往金国,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

陆游听到消息,悲痛万分嘉定二年(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十六、文天祥临死前留言:自今以后,问心无愧!(1236—1283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文天祥,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自杀未遂被元军俘后,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终年四十七岁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在衣服中找到赞文:“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才能够做到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

十七、方孝孺:死即死耳,诏不可草!(1357—1402年)

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明史·方孝孺传》)方孝孺,明初大臣、学者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在北平发兵时,姚广孝曾对朱棣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

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朱棣答应了朱棣想让方孝孺起草诏书,把他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方孝孺连续发出质问,朱棣想强迫方孝孺就范:“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一边哭一边骂道:“死就死,诏书我是绝不可能给你起草的!”。

朱棣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十八、王阳明临终前微笑而谈:此心光明,没什么可说了!(1472—1529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阳明年谱》)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阳明年谱》记载了王阳明临终时的情形当时他召弟子周积进来,过了很久,才睁开眼睛看着他说:“我走了!”周积眼泪落了下来,问:“有什么话留下来吗?”王阳明微微笑道:“此心光明,还用说什么?”片刻后,溘然长逝。

十九、杨涟临刑前写下血书:奸佞砍我头颅,于我何惧!(1572—1625年)

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杨涟血书》)杨涟,明末著名谏臣,东林党人天启五年(1625年)任左副都御史,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受贿一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忠心报国,力战“阉逆”,贯穿了杨涟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

史家评价他“为人磊落,负奇节”,是极为中肯的杨涟在狱中,曾先后遭受“土囊压身,铁钉贯耳”等加害手段,但并未身亡天启五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1625年8月28日),许显纯以一枚大铁钉钉入杨涟头部,终将其害死,时年五十四岁。

临刑前,杨涟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封,写完仰天大笑血书内容摘录如下:……我仁义一生,现死于诏狱,难说不是死得其所,有何遗憾于天?有何怨恨于人?只因我身为副宪臣,受先帝顾命,孔子说:“受托孤和临终之命,临大是大非而不可失去气节!”持此信念,终可以无愧于先帝在天之灵,对得起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百姓世世代代了。

大笑,大笑,还大笑!奸佞砍去头颅,于我何惧?二十、崇祯皇帝自杀前写下:我死后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1611—1644年)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明史·崇祯本纪》)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上吊死前崇祯于蓝色袍服上,写下了上面这段最后的话……二十一、金圣叹最后的幽默:刀起头落,从他耳朵里滚出两个字团:好     疼(1608—1661年)

金圣叹,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等诸家唐诗都有评点金圣叹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金圣叹为人狂傲有奇气,文笔幽默,幽默了一辈子,到死仍不止他最后因有着当权者政治目的之“哭庙案”被斩,据说,临刑之时,刀起头落,从他的耳朵里滚出两个纸团刽子手疑惑地打开一看:一个是“好”字,另一个是“疼”字。

这最后的幽默,却让人感觉到一种莫名而浓重的悲凉二十二、谭嗣同临刑前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1865—1898年)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22日,谭嗣同被捕入狱,在狱中,谭嗣同泰然自若,题诗于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28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行刑时,他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被害时年仅33岁,闻者莫不痛惜落泪二十三、弘一法师最后的绝笔:悲欣交集。

(1880—1942年)

悲欣交集(《弘一大师年表》)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后剃度为僧,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弘一大师年表》中有这样的记载:“八月廿八日下午,自写遗嘱三纸”“九月初一日,书‘悲欣交集’四字,与侍者妙莲,是为最后之绝笔。

”叶圣陶先生解释“欣”字,一辈子“好好地活”了,到如今“好好地死”了,欢喜满足,了无缺憾钱仁康教授认为“‘悲’是悲悯众生的苦恼,‘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脱”大空法师说“大师之所谓‘悲’者,悲众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门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难化,悲佛恩之深重而广大,总之为慈愍众生而起之‘称性大悲’也。

大师之所谓‘欣’者何,欲求极乐,欣得往生,欣见弥陀而圆成佛道,欣生净土而化度十方”著《弘一大师传》的作者台湾省陈剑慧教授说,“弘公把‘悲欣交集’交给他的法侣——妙莲法师,是告诉妙莲,他是决定‘往生’了‘悲欣交集’是弘公当时临终的情境。

是一种念佛见佛,一悲一喜的境界,不见佛的人,便不知道念佛也会起悲心”此说甚妙,和盘托出弘一大师当时之心境,而此境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只有过来人才能知晓,有同等感受之人才能道出二十四、王国维遗书:

经此事变,义无再辱!(1877—1927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王国维遗书)王国维,字静安,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民国时期“清华四大导师”之首,国学大师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出办公室,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

吸完一根烟,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事后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梁启超说:“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

……静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渊,一瞑不复视”陈寅恪说:“为文化所化之愈深,愈感文化衰落之苦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来源:《国际文教电讯》小编抱朴根据有关资料编辑,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谢谢!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您长按下方的二维码图片,关注《国际文教电讯》,这是对小编的极大支持和鼓励!

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西交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