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罗隐(蜂罗隐诗配画)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7-11

悟其诗,画其境,等一朵花开

蜂罗隐(蜂罗隐诗配画)

 

一诗一画、让孩子爱上古诗词诗以赏心,画以悦目,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孩子们在诗中赏尽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当他们铺纸勾勒出心中领悟到的意境与生命力,诗便不再是远方,而是日常悟其意,画其境,等一朵花开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罗隐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作者心灰意冷,后又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这可能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白话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字词注释(1)、山尖:山峰(2)、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3)、占:占有,占据。

(4)、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看图学诗

本诗配图版权归《天马诗绘》所有全文赏析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

。“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

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

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贡献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叹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域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

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怜惜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浅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嘲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肤浅和确定。

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辛苦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

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释了知人论诗  罗隐(833年~909年)。

,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晚唐诗人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名家点评《搜采异闻录》:上人于棋酒间好称引戏语以助谈笑,大抵皆唐人诗。

后生多不知所从出,漫识所记忆者于此……“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当”、“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自怜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明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采得西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罗隐诗也。

《唐人绝句精华》:诗意似有所悟,实乃叹世人之劳心子利禄者李立群在《中国诗词大会》对《蜂》点评罗隐: 一塌糊涂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罗隐的诗惯用大白话直抒胸臆,也正因为如此,罗隐的诗更易于被凡俗大众接受,更易于流传。

他有好多诗句穿越了千年历史,一直流传至今,甚至成了我们口中的俗语常言比如下面这些诗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自遣》"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夏州胡常侍》"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 ——《牡 丹 花》"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筹笔驿》配图线稿打印

参考资料:1、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1370-13712、唐玉华.小学生古诗词诵读200首: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543、梁文娟.中华经典名篇选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38-1394、程千帆.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10:3885、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789版权申明:以上古诗配图作品和线稿由“李林”提供,版权均属于【天马诗绘】,转载需获得许可,同时敬请注明来源。

文字采编备注:本诗部分文字采编自网络并会进行备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