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天游(信天游钢琴曲教学视频)
时间:2019.12.24 14:30\x0a地点:贺绿汀音乐厅
导语 代百生教授常年从事钢琴教学与研究,自2017年第一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开始,他就积极参与到我们的多项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代教授近年来一直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分类梳理、分析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著有《中国钢琴音乐研究》,对于有志于研究中国各个时期的钢琴音乐的师生都颇有帮助。
在此次第三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上的讲座《中国钢琴音乐的教育教学意义》,代教授强调了学习中国钢琴作品对于建立自身文化身份意识,传承和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 赵小红。
代百生教授讲座《中国钢琴音乐的教育教学意义 》
时间:2019.12.24 14:30地点:贺绿汀音乐厅 贺绿汀音乐厅外凛凛寒冬,厅内却是一番关于中国钢琴温暖的世界在讲座开始,代百生教授先向听众们提出了疑问:钢琴教学,到底是教什么、学什么?弹钢琴仅仅是学演奏技术,还是学文化内涵?随后他提出,钢琴演奏技术是目的,也是学习音乐的工具。
技术拓展与文化传导是钢琴教育教学的两大重要支柱基于这两个出发点,这次讲座徐徐展开 代百生教授把中国钢琴音乐的演奏技术分成了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钢琴有特殊的指法,这些特殊的指法有助于发展手指的平均、独立以及手的扩张。
齐尔品的《五声音阶技术练习》和黎英海的《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两个的练习曲集颇为典型其次,是钢琴对于其他乐器的模仿,即音色技法音色技法有利于提高音乐的想象力与表现力例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 黎英海《夕阳箫鼓》。
最后,中国作品中呈现的特性节奏可以丰富演奏者的节奏感受权吉浩《长短的组合》中第一首《噔得孔》是一首十二拍的作品,这种拍子的基本节奏模式与双手之间有各种各样交替的组合这种复杂的节奏模式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演奏出来的,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
这个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 代百生教授将“如何实现文化传导”这个论题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 标题作为解读音乐中国文化解读的“密码” 中国作品中的标题大多数都是文学性的标题。
文学性的标题体现了中国音乐的文化特质代百生教授在讲述文学性标题时,将标题分成两类,一类是改编曲直接沿用了原来的标题,有民歌、创作歌曲、传统组曲,民间器乐等;第二类是将内容进行提炼,分成三小类:仅使用文学性的标题;将体裁名称等纯音乐性的标题后加上文学性副标题或解题;又或是主要使用名且附加表明地域风格的文字。
所有这些各类标题都可以给予演奏者和听众对音乐内容的联想,至少是一种明确的线索这不同于西方多题材性的标题,中国钢琴曲整体呈现出多文学性标题和文学题材兼有的混合性标题的现象于是,如何解读标题,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品味旋律的民族与地方风格 在第二部分中,代百生教授举例《二泉映月》这个作品他认为《二泉映月》的旋律呈现没完没了的变奏,并不是枯燥、单一的,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音乐旋律发展的手段《二泉映月》所运用的“鱼咬尾”、“合尾”、“换头”等连接手法,呈现旋律的起伏,好似低叹。
在《牧童短笛》中,三种三音列色彩的转变,一深一浅的叠句最具特色,左右手的音乐织体相互映衬,这也是民间音乐典型的写作手法▲储望华《二泉映月》▲贺绿汀《牧童短笛》 他还提到一首较为冷门的乐曲——《泥土的歌》。
这首作品主题运用不协和音程,把游移的苦音化作小二度的撞击下行七度音程的跳进,用来模仿陕北信天游的假声泛音,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乡土气息的陕北信天游特色此次提出这两部作品只是众多作品中的一例,中国戏曲与地方音调的结合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也有很突出的体现。
钢琴音乐还可表现民族的音响神韵,通过运用“音色技法”模拟想象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神韵比如鼓点的敲击、琵琶的扫拂、箫声的颤音和古筝的刮奏都可通过钢琴的演奏表现得淋漓尽致汪立三《泥土的歌》片段三、了解民俗风情。
代百生教授给大家现场聆听了周龙的作品《五魁》片段这个作品通过加强节奏的第一拍来模仿东北满族的传统舞蹈形式,并且这种演奏技法的设计将山林人的狩猎生活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也说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展现了各民族音乐各具特色音乐风貌。
周龙《五魁》片段四、接触、认识其他中国文化形式 很多钢琴音乐作品的题目,透露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例如汪立三先生创作的《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这部套曲的第一首《#F商调:书法与琴韵》就刻意加入了文学性标题,使音乐与书法相结合,还有江文也的《乡土节令诗》蕴含着中国传统历法的二十四节气,赵晓生的《太极》融汇了中国道家思想和周易精神,黎英海的《阳关三叠》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
汪立三《#F商调:书法与琴韵》片段 在具体实践方面,代百生教授将具有中国风格钢琴教材分阶段地进行了介绍 初级阶段,他认为应该使用中国原创的入门钢琴教程,也就是说在练习拜厄、哈农等西方音乐的练习曲时,同时要融合中国五声音阶的练习曲作品,形成一种从小听觉上的习惯;通过作品的使用培养孩子从小的对于音乐的感知,这样就不会导致在之后演奏中国作品时,缺少兴趣和韵味。
中级阶段,代百生教授认为应当使用中国风格复调小曲、五声音调手指练习等作品,培养中国音乐审美情感,了解相关中国文化进入到高级阶段,使用的材料难度也随之加深,通过演奏和学习扩展各种音乐风格的表现手法,并能通过与西方钢琴文献的比较加强对中外不同音乐风格的认识,并且通过钢琴演奏认识相关中国音乐文化传统与社会。
进入高级阶段的研究性学习,首先应当关注同一旋律不同作曲家的不同风格表现如《猜调》一曲有王建中、朱践耳、储望华等多个版本,《在那遥远的地方》有桑桐、储望华、张朝、碧乐岛多个版本其次是同一题材中外作曲家的不同表现,如陈培勋的《平湖秋月》与德彪西的《月光》。
外国作曲家听中国作品往往会有一种听20世纪音乐的感觉,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最后是中外钢琴家钢琴音乐的类比、对比研究学习我们对于音乐风格多元化的理解,并不意味着西方的音乐就是最好的,在现在世界音乐已经普及的当下,各个民族的音乐都呈现出了自己的特色。
▲陈培勋《平湖秋月》▲德彪西《月光》 代百生教授指出,技术与文化是钢琴学习的两大支柱,弹奏中国钢琴作品既可以拓展传统的钢琴演奏技术,同时还可品味中国音乐文化因此,建立自身文化身份意识,传承和发展中国钢琴音乐,任重而道远。
(感谢上海音乐出版社提供以上视频、照片)往期回顾教学法篇(8)|傅腾博士对话赵小红教授音乐会(7)|意大利钢琴家洛伦佐•迪•贝拉(Lorenzo Di Bella)独奏音乐会学术论坛(6)|《社会钢琴音乐教育面面观》
讲座综述(5)|王丹丹教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结构形式修辞》讲座综述(4)|斯科特·麦克布莱德·史密斯教授《美国钢琴教学法概述》讲座综述(3)|柴聪聪老师《钢琴教学中对于肌肉和关节的训练》讲座综述(2)|高平教授《与钢琴共度的时光——回顾我的钢琴写作》
讲座综述(1)|杨燕迪教授《古典风格与维也纳三杰的钢琴作品:典型特征与演奏诠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