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诫子书诸葛亮)
诸葛亮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导语: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诸
诸葛亮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导语: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诸葛亮简直就是一个神仙,刚出场就神机妙算,一把火把博望坡烧了,阻挡夏侯惇大军,然后又凭空借来十万之箭,又借来东风,又一把火烧毁了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并让刘备夺得荆州和益州---让刘备完成了一个屌丝向帝王的逆袭。
南中平叛时,七擒孟获,让孟获诚心归附,发誓一辈子不再反叛北伐临终前还能施展奇门遁甲之术向天借命他的一系列逆天行为被鲁迅评价: 智多近妖但演义终究是小说,三分真七分假,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呢?
无论在中国的历史书上、还是在民间, 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句名言, 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诸葛亮当年挥毫而成、令人荡气回肠的《出师表》, 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
对诸葛亮的评价, 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 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名人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礼、义集于一身外, 最大特点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 超群出众, 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 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 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 可谓呕心沥血, 忠贞不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 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 若用现代语言来总结表述: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
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真正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其实,《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着天壤之别《三国志》中的诸葛亮, 更比较客观真实些, 比较接近历史上的诸葛亮本人“一代才华出众的杰出名相,” 这位史家评价, 比较客观公允, 当之无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被演义化的经过艺术包装处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
被美化、神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诸葛亮在罗贯中的笔下,由凡人变成了神, 变成了民间百姓乐于接受的神, 成为了公认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诸葛亮自己没有时间教育子女,当然就只能用书信的方式把自己最精炼的想法传授出来了。
那为什么诸葛亮要教育诸葛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呢?
诸葛瞻像像诸葛亮、刘备这种级别的大政治家,非常善于抓住致命矛盾,因此说话虽然不多,往往都是一针见血的。尤其对子女的教育,于国于家都是百年树人的大事,不能不仔细斟酌。
朱大伦书一、《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二、《诫子书》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
(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
朱庆明书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三. 诸葛亮简介1.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 “卧龙”(也作伏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频连出征,与曹魏交战,建兴十二年因病卒于五丈原2.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3.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有《草庐对》,《出师表》,《诫子书》,《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 将一贯有法家风范的诸葛亮神化成了算无遗策、通天晓地、精通军事、运筹帷幄的一个智慧超卓入圣之完美人物
4.《诫子书》《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篇文章,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这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四、古代家训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五、名家对诸葛亮及《诫子书》点评: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是近来专家争论最多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就不着争论,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大 “家” 就只有两人:一是: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另一个就是: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论呢?这是因为,颠覆历史已经成了当今历史学家及其爱好者的特征——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评了百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颠覆历史,不和传统的历史评价唱反调,如何能一鸣惊人,如何能成为引人瞩目的“专家”呢。
所以出现:过去说不好的历史人物,我一定要为他找一些好处(比如对隋炀帝、对秦桧、对李鸿章);过去说好的历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点毛病出来(比如对岳飞、对诸葛亮)---等等只是,历史真的可以由某些 “专家” 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
(1)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乾隆帝:诸葛亮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2)南怀瑾《论语别裁》:这一篇《诫子书》,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后人把诸葛亮这封信上的思想,换上一件衣服,变成儒家的所以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
他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非常高,组织非常美妙,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长空,很容易对,最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结果,诸葛亮把这种思想文学化六、.与诸葛亮有关的谚语 。
不出茅庐 , 知三分天下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聪明莫过于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 顶一个诸葛亮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七、诸葛亮及其后裔: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陈寿语,见上)。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 “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建德及兰溪一带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
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当时的国民党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
八、结语《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很励志、很经典,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努力拼搏、发愤图强,意境非常高深,它不是教育我们要我们抱着一颗宁静、淡泊之心去奋斗和打拼, 只有这样才能志向高远,从而努力实现报复!
其他句子,比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也是诸葛亮极力倡导子孙要努力实践的,也是《诫子书》在现今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因为诸葛亮自己的心境很高,所以他的《诫子书》所表达的意境很高, 却没有具体可执行的细节内容, 这也和诸葛亮“不拘小节”的行事作风有关吧 !。
最后,用杜甫的一首咏颂诸葛亮的诗《《蜀相》》结束本文吧: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图文:诸葛亮 朱寿兵部分来源于网络、报刊、新闻等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审稿: 本公号运营组编辑: 朱寿兵征 稿为配合安徽朱氏源流志的编撰,现诚征有关安徽朱氏(不限于安徽)的各类稿件,如名人风采、各地族考、古籍资料、历史古迹、家风文化、书画诗词、国学经典等方面内容稿件。
投稿邮箱:ahzstp@163.com长按下图 二维码 添加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