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乌鸦喝水的故事改编)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7-11

随便就能给课文挑挑刺?

乌鸦喝水(乌鸦喝水的故事改编)

 

本文例举的文章有课文《羿射九日》《小马过河》《乌鸦喝水》《小蝌蚪找妈妈》,绘本《雪地里的脚印》,微童话《小蛇救树》▲一▲近日,福州8岁的二年级男孩小冯发现,语文课文《羿射九日》中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

因此他质疑道:“既然晒干了,那后羿是怎么蹚的?是不是课文出错了?”

我在两篇推文中看到这个消息,一是《官方承认了!这篇小学课文有错,就一个字…》,一是《小学生质疑羿射九日前后矛盾!课本和孩子到底谁对谁错?》我想,小学生当然可以质疑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挑刺式的阅读,有助思维养成。

但我不认为这是《羿射九日》的错这叫“小夸张”我举两个例子:(1)“我走进教室,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我”不是人吗?(2)“渴死了,渴死了,快给我一瓶水”——“我”死了吗?这样的表达,有夸张的成分张秋生有一篇《“死”了十二次》,提出了一个不“死”的办法:多学会一点形容词。

课文《羿射九日》里,“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也是小夸张,它表达的意思是热,并不是江河真的被蒸干了如果非要把它理解为真的“蒸干了”,就有点过了如果,加上一个字,就能免去这般歧义“江河里的水快被蒸干了”——这样表达是不是好多了?就像紧接着的后半句“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好像”二字,告诉我们这不是真的。

所以,我觉得,“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与“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并不矛盾想到余光中的一首诗《重上大度山》,其中有一句“星空,非常希腊”余光中在《五陵少年·自序》中说:“星空,非常希腊”一行,曾被一些头脑密不通风的乡下人指指点点了很久。

当然,《羿射九日》毕竟是二年级的课文,二年级小学生能提出这样的质疑很可贵,如果课文的表述能免去这般质疑也很好但我们应该知道,这“蹚过九十九条大河”,并没有错▲二▲在课文《小马过河》中,也有一个“逻辑问题”。

他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蹚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这一点,我在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的会议上发过言,也写过文章《给寓言“挑挑刺”》:【寓言门外谈】陆生作:给寓言“挑挑刺”老牛应该是很有经验的吧?当小马来问过河的时候,它怎么会以自己的经验“刚没小腿”来告诉小马呢?它不应该以小马的实际情况来告诉小马吗?难道老牛是笨老牛?

当然,你也可以这样解释这是一个寓言,老牛和松鼠的话,都是以自己的标准来帮别人衡量,这是寓言里的寓言而且,这一点是这个故事的关键点,如果老牛以小马的实际情况来衡量河水的深浅,那么,故事的结尾“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便没有了。

但是在生活中,似乎不应该出现这样的“老牛”,除非他别有用心我们讲文学高于生活,而不少寓言是在故事层面是低于生活的,将生活简单化了,弱智化了(这三段摘自《给寓言“挑挑刺”》)但我不认为这样的逻辑问题是个错,我只说它逻辑不严谨。

《小马过河》是寓言,是童话,是故事一个故事,它逻辑自洽就行,能自圆其说就好这头老牛就是这么脑筋不拐弯,又何妨呢?只是,我们在写作时,要有一个更高的追求:一个畸形的故事,它所包藏的寓意,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文学高于生活,写作者不能以低于生活的方式将故事弱智化。

如果这样的弱智可以称作荒诞,那是无药可救的▲三▲课文《乌鸦喝水》也被吐槽过我把部编版语文课文《乌鸦喝水》抄在下面: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我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有人说:乌鸦根本喝不上水,可以通过实验证明有人说:当年学《乌鸦喝水》是公开课,有校长老师来观摩,老师一边讲一个同学一边往装有水的玻璃瓶里放小石子,然后水慢慢溢到瓶口,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对“乌鸦根本喝不上水,可以通过实验证明”这样的说法,是将科学与文学混为一谈的诗歌说“我的心连着他的心”——难道他们是连体的吗?但在网上,有这样的段子:从前,有个故事叫乌鸦喝水,乌鸦辛苦地从河边捡石子投入瓶中,于是,成为了一个励志故事。

那么问题来了,乌鸦不就为喝点水吗,直接喝河里的不就行了,所以出现了假装崇拜,xx式的动人教材

乍一听,也有道理啊。但我得再说一次,故事逻辑自洽就行。在亚马逊上,有一条更“合理”的质疑:乌鸦喝水,乌鸦在河边捡石子丢进瓶子,逻辑有问题,河里有水,为何要去瓶子里喝水?

这是一条购书评论,针对的就是下面这本《乌鸦喝水》。

很明显,这是改编过的《乌鸦喝水》我抄两篇《乌鸦喝水》给大家看(1)口渴的乌鸦乌鸦口渴得要命,飞到一只大水罐旁,水罐里没有很多水,他想尽了办法,仍喝不到于是,他就使出全身力气去推,想把罐推倒,倒出水来,而大水罐却推也推不动。

这时,乌鸦想起了他曾经使用的办法,用口叼着石子投到水罐里,随着石子的增多,罐里的水也就逐渐地升高了最后,乌鸦高兴地喝到了水,解了口渴这故事说明,智慧往往胜过力气(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百部《伊索寓言》)(2)口渴的冠乌

冠乌口渴,来到一只水罐旁边,使劲推它,但水罐立得很稳,推不倒冠乌想起了他惯用的手法,把石子投在水罐里,罐底石子增多,水面逐渐上升这样,冠乌便喝到水,解了渴由此可见,力气敌不过智慧(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伊索寓言》)。

所以,乌鸦去河边捡石子,不是伊索的事我们现在把乌鸦喝水的“逻辑问题”分两步:(1)乌鸦不就为喝点水吗,直接喝河里的不就行了——这样的质疑,与“何不食肉糜”其实质是一样的(2)乌鸦在河边捡石子丢进瓶子,河里有水,为何要去瓶子里喝水?——这逻辑也对,可惜那只乌鸦太笨,偏要喝瓶子里的水。

关键是,《乌鸦喝水》是个寓言故事,乌鸦去河边捡石子,却不喝河里的水,这是不是有寓意在?所以,我还得说一次,故事逻辑自洽就行“乌鸦在河边捡石子丢进瓶子”,可以这么写▲四▲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也错了吗?《小蝌蚪找妈妈》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将情节减少了,人物减少了小蝌蚪,第一次问了鲤鱼阿姨鲤鱼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于是,小蝌蚪朝乌龟喊“妈妈”乌龟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过了几天,小蝌蚪找到了青蛙妈妈说实话,这课文改得没原文好但,我们还是能拿课文来讲一个逻辑问题:鲤鱼只说了“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难道鲤鱼不知道青蛙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吗?如果鲤鱼知道,她为什么不说呢?。

鲤鱼当然知道,但是,如果她全说了,后面乌龟这个人物就没必要出现了。这是故事的逻辑,不是我们生活的逻辑。故事逻辑自洽就行。▲五▲再比如:有个绘本叫《雪地里的脚印》。

故事的主人公——好狼先生,走在雪地里在像丝绒一样柔软的雪地上,他看见有些脚印一直延伸到了森林里不一会儿,他走到了森林中的一个大湖边噢,请问这些是您的脚印吗?狼先生问青蛙当然不是啦!青蛙回答,就算我知道,也绝对不会告诉你那些脚印是谁的!说完他就跳进湖里,快速游走了。

那么问题来了——青蛙不是冬眠的吗?狼先生怎么可能在雪地里碰上青蛙呢?这青蛙还跳进湖里快速游走了我还要说一次,故事逻辑自洽就行在狼先生的世界里,青蛙不冬眠,怎么了当然在绘本《雪地里的脚印》的最后,作者提醒了读者,这是狼先生的幻写。

我写过一个微童话《小蛇救树》——“咔嚓”一声,小蛇惊醒了,是树枝折断的声音吗?他担心了一夜,早早出门一看,积雪很厚,树枝被压折了小蛇轻轻爬上树,扫掉积雪,把受伤的树枝接起来,用身体一圈一圈越缠越紧,树枝也越来越挺。

小蛇真希望树枝能快点好起来,到了春天,树上开满火红的花朵,他要爬上树,闻花香,晒太阳这小蛇不冬眠,符合逻辑吗?最重要的还是故事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是物质具象合理性,也可以是想象的合理性故事,逻辑自洽、自圆其说就好。

▲六▲为了“调解”《羿射九日》和《乌鸦喝水》的“矛盾”,我特地编了一个故事,《后羿射日与乌鸦喝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太热了后羿说,我要射杀你们太阳说,不要射,不要射,我们送你一个礼物太阳送给后羿一只乌鸦,一只三条腿的乌鸦,真特别!后羿很喜欢,就没有射太阳了。

可大地上还是很热呀,后羿并不担心,因为他有乌鸦,乌鸦到处飞,到处找水源,后羿一点也不口渴后来,大地上的江河都被晒干了乌鸦出去找水,只找到了半瓶子水他去河边捡了很多小石子,丢到瓶子里,才喝到了水后羿一看,连乌鸦都要被渴死了,这可怎么办呀?这是我心爱的乌鸦,我要救他。

后羿拿出神箭,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嗖,射掉了九个太阳从此,后羿和乌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没有口渴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