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滴水穿石的意思和道理)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事关学生自我意识的确立、独立评判能力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怎样针对小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让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呢?——《语文建设》编辑张兰老师
1
◇执教: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 宋运来◇点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孙绍振教授教学理念突出说理文文体特点,围绕“相信”一词展开学习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课文课前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过程一、提取文本要义
生读课题“滴水穿石的启示”,师相机在“滴水穿石”一词下标着重号1.选择相近词语师:课后练习二有12个词语,读一读,哪些词语与“滴水穿石”的意思是比较相近的呢?用横线标出来,把与“滴水穿石”不相近的词语用斜线划掉。
生汇报后,投影:日雕月琢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孜孜不倦接连不断锲而不舍师:我想听一位同学的朗读,读出那种“坚持不懈”的感觉第一行——生:日雕月琢、持之以恒师:(插话)你看,人家读词语,中间还要停顿一下,可能有人不注意,这一招大家得向他学习。
第二行,你读生:坚持不懈、孜孜不倦(掌声响起)师:找一位女同学读最后一行生:接连不断、锲而不舍师:这6个词都和哪一个词相近?生:滴水穿石2.关注核心词语师:请问大家,课文是围绕课题哪个词语展开叙述的?生:启示。
师:非常有道理“启示”前面的字词都是修饰语,请大家再读一遍,突出“启示”两个字,读——生:滴水穿石的启示(重音突出“启示”)师:课文“启示”什么呢?我们是否去研究研究?生:是的师:不瞒大家说,“启示的内容”隐藏在课文两个自然段里,一个自然段是揭示初次 “启示”,另一个自然段揭示深度“启示”。
请你们浏览课文,判断判断初次启示在哪个自然段?生:第二自然段师:对啦那么深度“启示”在哪一自然段?生:第五自然段师:第二自然段是初步“启示”第五自然段是——生:深度“启示”师:我们先来探究初次“启示”生读。
3.抓取关键词句师: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读书方法,什么方法呢?学会选择重要信息这段文字啊,作者其实最想说两个词语和一小句话拿起笔,把这段话里你觉得没用的词句都划掉,有用的就留下注意哦,多一个字都不要的,你会选择吗?。
师:(巡视)你第一个举手,语文学习应该是呱呱叫报一报你留下的两个词语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师:掌声响起来(掌声四起)师:还有一小句话也应该留下生: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师:嗯,地方找对了,还可以再去掉一小句。
你再选择一下,哪一小句应该留下,你就读那一句生: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师:大家比较一下,到底哪一小句该留下?生:(众)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掌声)师:那好,请把刚才那位同学留下的两个词加上这一小句,你读出来。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师:你善于做加法!掌声赞美他师:这句话换句话说,意思是——生: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生:什么事情都能做成师:请个同学一读就让人感觉这句“启示”,也就是这个道理,让人非常相信。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掌声响起)师:我们刚刚了解了课文的初次“启示”,还有深度“启示”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在哪个自然段?生:第五自然段师:朗读第五自然段请你用排除法,留下“启示”的内容。
生: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师:难能可贵,他把这一句话的前面文字统统删掉了看看“冒号”前面这几个字: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能不能叫“启示”的内容?。
生:(齐答)不叫师:你们已经初步具备选择重要信息的能力啦掌声赞美自己!投影: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师:请你把这个句子压缩再压缩,留下有用的信息谁来汇报这句话作者最想说的话。
生默读,思考后汇报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掌声热烈响起)师:两个词语与一个小句子假如把“我们”这个词语放到这句话最前头,读一下生: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师:如果在“我们”前面再加一个词,表示非常肯定,该怎么说?生: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师:你们看他多么具有语言敏锐力,用上了“只要”这个词语为他点赞!课文第五自然段提醒我们这句话非常重要,哪个词语提醒我们?。
生:铭记师:“铭记”这个词语,谁懂?生:就是要深刻地记下师:现在叫“记着”,过了一年两年还记着叫“牢记”,一辈子还记着才叫——生:(齐答)铭记!师:既然“启示”的道理,这么重要,我们要不要牢记它?生:(齐)要。
师:那还等什么,请拿起笔把这个“道理”抄写下来第一行空两格,开始生认真抄写师:不用看这句“启示”的道理(板书),能闭上眼说出来吗?生:(齐背诵)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评析:
能抓住文章的主旨或核心是衡量有效阅读的重要指标提取关键词与句,解读文本内容不是目的,而教给学生阅读知识和方法才是宋老师教学的着力点二、探讨说理文特点师:相信(板书)这个观点的,请举手(生小手如林)有没有不相信的?(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师:我们相信这句话还不够,还要找找事例来证明一下怎么证明呢?(投影)“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这个观点可信,后面应该个举例子那该怎么写呢?我来给大家做个示范:这个观点是可信的,你看,李时珍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终于编写出《本草纲目》(投影)。
这一句话,李时珍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生:目标是编写出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师:哪个部分是说他做到了“持之以恒”?生: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师:观点+例子请你模仿这句话,从课文中另外找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生动笔写,师巡视,并提示只选一个例子即可。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吧,先说观点,后说理由有观点,有理由,才使人相信生:(汇报)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这个观点我认为是可信的,你看——爱迪生一生孜孜不倦,终于拥有了一千多项发明专利。
师:(点评)她举了爱迪生的例子,目标是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我再请一个同学来汇报中国人的例子生:(汇报)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这个观点我认为是可信的,你看——齐白石老人每天坚持作画三幅,才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师:(点评)这句话围绕哪个词来说的?生:持之以恒师:齐白石的美好理想是什么呢?生:(齐)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师:李时珍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生:古代人师:书上举了三个人的例子,有国外的、国内的,古代的、现代的。
那请你用一个词概括叫——生:(齐)古今中外师: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事例(板书:事例)我有点纳闷,千百年来,世界各国都有数不清的名人,作者只选择三位做代表,来说明“启示”这个观点我们说这三个人就具有什么性?。
生:(自言自语)代表性师:代表性也叫“典型”性(边说边板书“典型”二字)师:课文里,除了举人的事例,还举了自然界的两个事例,这两个事例正好是一正一反,(板书:正反)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是那两个事例?生:雨水和水滴。
师:那你来判断一下谁是正面事例谁是反面事例?生:雨水是反面例子,水滴是正面例子师:请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举“雨水”这个反面例子?生:把雨水和水滴做对比师:请你结合课文语言来说生:雨水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尽管它从高空落下的力量很大,但却不能把石块滴穿。
师:一句话,有了这个反面的例子,可以让我们更加相信正面的例子——太极洞里的水滴可以滴穿石块评析:立观点,举事例,是这篇说理文的重要表达方式宋老师设计了一个模仿的语言结构句式,巧妙地解决了学生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的说理能力,这叫学习能力的迁移。
三、巧说课文大意师:刚刚大家运用“提取段落要义法”梳理了这篇课文,我相信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大意应该不难投影:作者从“滴水穿石”受到启示,为了进一步说明( )这个道理,分别列举了( )事例生讨论后回答。
生:作者从“滴水穿石”受到启示,为了进一步说明( “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这个道理,分别列举了(正反)事例(掌声热烈响起)师:第二个“填空”,请再完善一下生:分别列举了(典型事例和正反事例)。
师:你用上了“和”这个连接词,挺厉害啊!可否加上“数量词”再完善一下呢?生:分别列举了(三个典型和一对正反)事例师:你不仅说话严密,还省略了一个“事例”词语你是我们班杰出人才的代表啊,我要和你做朋友为他,为自己掌声赞美。
(掌声爆响)评析:概括课文大意是进行长话短说的一种变式语言训练尽管是五年级学生,学习也需要提供一个言说的模板,宋老师深谙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秘密四、激辩文章观点师: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这句话你相信吗?生:(异口同声)相信!师:相信的举手(有的学生还举起了双手)看来全班同学都十分相信启示这个“观点”师:可我告诉大家,宋老师不相信这句“启示”,这句“观点”生满脸惊讶师:我现在用例子来说明。
请看——投影:没有打不开的门青年时的李艾齐,非常羡慕荣华富贵,他励志发家致富南下广州,北上北京,西到新疆,东到上海,走遍天下,拜师开锁名匠,经过16年的不断努力,终于学得一手开锁的绝活就是用一块口香糖,他只需两三妙就可以打开你家的房门。
学得本领的李艾齐本应为群众造福,哪曾想,他把开锁的绝活,用在偷盗上不久房子有了,车有了,实现了他的人生梦想生自由朗读师:读了这个故事,你还坚持相信 “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这句观点吗?师:请问李艾齐人生目标是什么?生:(齐)立志发家致富师:最后有没有实现他的发家致富梦?生:(齐)实现了师:他有没有做到持之以恒?生:(齐)南下广州,北上北京,西到新疆,东到上海,走遍天下,拜师开锁名匠,经过。
16年的不断努力师:李艾齐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后实现了他的人生梦想你愿意做像向李艾齐那样的人吗?生:(齐)我们不要向他学习师:为什么不向他学习呢?你有话要说吗?生:因为李艾齐是偷盗致富的师:偷盗不管他,只要实现人生梦想。
——发家致富就行生:因为他干的不是正事师:正事不正事,只要美好理想实现就行生:就算你发家致富,但是你坐牢了也享受不了荣华富贵生笑声响起师:他获得的荣华富贵可能是昙花一现,长久不长久?生:不长久师:管他长久不长久,只要实现人生梦想就可以。
生纷纷议论师:课文“启示”这句话有问题吗?换句话说,这句话哪里需要你推敲推敲,修饰修饰?生:美好的师:好厉害的小伙子,你具有深度思考力“美好的理想”看来是有一点小问题哦投影: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 )美好的理想。
生沉默思考状生: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真正)的美好理想师:真正的,不是假的还有什么词?(学生摇头)其实你们头脑仓库里有啊,比如——(出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师:熟悉吧?(生大笑)赶紧读一读,抓一个词,你觉得哪个词可以放进括号里去生:公正生:诚信生:和谐师:都有道理,比较一下,哪个词最适合放进句子里生:法制师:谁知道他为什么选。
“法制”这个词语?生:因为李艾齐犯了法师:他犯了什么法?生:偷盗师:那就是说这美好的理想一定要符合?生:(齐)法治师:国家法制、国家法律掌声赞美会思考的孩子(掌声热烈响起)师:我们一起填空,开始生: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符合(国家法治)的美好理想。
师:现在这句话应该相信了吧?生:(大声齐答)相信!师:可是老师还不相信全班学生十分惊诧师:我是不相信,我真的不相信你想知道为什么吗?请看如下例子——(出示)公鸡的梦想一只公鸡看到母鸡们下出滚圆的蛋来,非常羡慕。
它下决心也像母鸡一样,能够生出许许多多的蛋来,于是它放弃了打鸣本职工作天天模仿母鸡如何啄食,如何饮水,如何蹲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过去了,可是一枚蛋也没下出来,倒是把天生会打鸣的本领也丢了师:问你们,公鸡有没有人生的目标?目标是什么?。
生:(齐)想下蛋师:那有没有做到持之以恒?生:(齐)做到了师:哪里看出它做到了持之以恒?生:(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过去了师:那就对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实现符合国家法治的美好理想怎么最后公鸡怎么没有实现人生美好理想呢?。
生纷纷议论师:谁有话说吗?生:不能超过自己能力的范围师:那公鸡的能力范围是什么?生:打鸣师:它能不能下蛋?生:(齐答)不能师:但是谁也不能剥夺公鸡有人生美好理想哦谁还要说?(没有人举手)嗯?说不过我了吗?那刚才那句话就是不可信的。
生:(一生举起手)因为公鸡天生就是不能下蛋的,它是男的(众生大笑)师:天生不能下蛋你不能否定我有人生梦想啊?没词了?生:鸡不是人(笑声响起)师:有些人天生嗓子不好,但是妈妈一定要把他培养成歌唱家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生:强人所难师:但是公鸡没有人强迫它,它自愿的那回到这一句话,看来需要再推敲推敲有没有语言的漏洞投影:只要我们从()出发,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符合(国家法治)的美好理想师:只要我们从哪里出发?。
生: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师:为“实际”这个词,热烈掌声师:可不可以换别的词语?生:只要我们从现实出发(掌声再次响起)师:我们可以填很多词语一起读出自己的见解生: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特点出发/现实出发……),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符合国家法治的美好理想。
师:(不断地竖大拇指点赞)师:一个人要做出突出的业绩,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还离不开个人的先天素质,禀赋、天赋,特点,现实情况,实际情况等师:现在相信这个观点的同学请举手相信的举高一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
(有一两个学生似举非举)师:犹犹豫,就对了,说明你有怀疑的意识了师:面对众多举手的你们,可是老师还不相信生:啊?怎么还不相信?(顿感不可思议,惊讶一片)师:知道宋老师为什么还不相信吗?想听的举手生:(齐刷刷举起了手)
师:下课!评析:中小学生阅读学习多是“海绵式”的吸收,很少带着审视的眼光看语文教材与一般读物宋老师用他专业的眼光紧紧抓住“启示”的限定成分,引领学生进行一场有效的批判性阅读学习五、留下心中问号生惊讶地坐在位置上,不愿离开座位。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生:我们还想听您讲下去为什么还不相信这个观点师:你们真想继续听吗?生:(兴奋地高喊)想!师:你们别失望哦请看黑板——作者为了让他人相信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个道理,列举了“典型”和“正反”事例。
同学们,当“道理”本身语言不够严谨、不够科学,所讲的道理还可信吗?生:不可信师:说理文的灵魂,就是要让人相信“观点”,当观点不可信,尽管用了这样的、那样的方法去证明,也不可能让人相信啊生:(频频点头)生:老师您为什么能发现课文中的问题?
生:老师您为什么现在还不相信这个观点?生:……师:(笑而不答)下课!!(催促几遍才依依不舍离开座位)评析:教育界常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到底如何带?此处教学,值得点赞学生可能要把问号带着一辈子宋老师把一颗不唯书。
、不唯上的种子,就这么悄悄地在每位学生的心田播下了(课堂实录整理:广东东莞市石龙镇爱联学校 熊思敏)总评:宋运来老师的这堂课是一节成功的说理文教学范例从成语“水滴石穿”中,提出问题,推动学生作反向思考,对常识,共识加以分析,在语句上加以限制,如此再三,学生的潜在经验被调动起来,语句逐步严密。
这在哲学上叫做对立面的层层树立,矛盾的逐步揭示,分析的递进深入宋老师把哲学上的矛盾论,通俗地化为反例不断提出,对现成“观念”不懈批判把目前广泛追求的批判性思维,通俗化了,儿童化了学生被调动得充分,思维被冲击得很活跃。
此外宋老师没有“忽略”举例的必要性,特别点出举例防止孤立的办法:古今中外,自然社会,这些都是客观的宋老师也没有"忽略"主观条件,把社会法制,思想方法和品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样不着痕迹,十分难能可贵如果允许我苛求的话,最后还留下教学思考空间,那就是在溶洞中,水滴千年,不但石没有滴穿,反而长出石笋。
启示学生,“批判”是人类思维进步的阶梯,绝对真理是在永恒的批判中逐步逼进的。
◆拾金不昧遇到童漫作文就化了◆轻松改作文实操课例——拾金不昧◆一个校长的哲学思考◆不经恋爱就闪婚的作文课,真搞笑◆语文老师再也不用为改作文犯愁了◆打倒作文大老虎◆让铅笔在纸上说话◆满满干货:教师写作与发表
◆班主任“偷懒”艺术◆中国作业的革命◆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新寓言与经典教育管理◆编辑青睐文稿有秘诀吗?◆读书破万卷,为何下笔“木有”神◆招募2:非主流作文面向全国招募实验班封面|语文建设文|宋运来排版|童漫教育研究所
我在这里等你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