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孙承宗和孙传庭谁厉害)
"地振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金庸先生的《鹿鼎记》让更多人知道了天地会,也让后人知道了清初之人对前
"地振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金庸先生的《鹿鼎记》让更多人知道了天地会,也让后人知道了清初之人对前明有多么的向往那时候,人们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根深蒂固,都不愿让异族统治自己,便涌现出了很多的抗清英雄。
(一)、文科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保家国明朝的小冰河期,再加上中后期出现的那些奇葩皇帝还有东林党争等等,造成了外有满洲虎视眈眈,内有百姓起兵反叛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不论是镇守辽东还是抵抗起义,都有两位孙姓将领起到了表率作用。
,前者是孙传庭,曾经打得李自成躲进深山休养生息;后者则是今天的主角——孙承宗孙承宗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早年间还曾当过明熹宗的先生他对明朝的忠诚,不亚于任何一人他前半生潜心在文坛耕耘,曾一度成为明末杏坛领袖
。随着满洲的势力愈发强大,明朝在交锋中屡次失利,孙承宗决议弃笔从戎,担任关宁防线的指挥官。
孙承宗带着自己的那十一万兵马势如破竹,收复失地几百里,像袁崇焕还有马世龙等人,都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在职期间,孙承宗尽心尽力,修筑了很多城池碉堡,又屯田五千余公顷,散落在防线周围的近百万难民,皆闻讯赶来孙承宗当年曾经打得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退兵三百多公里,不可谓不强矣。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堤高于岸浪必摧之",孙承宗实在是太过优异,但他又不擅长阿谀奉承之事,因此惹来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嫉恨,想方设法的将其排挤回乡。
尽管如此,孙承宗对大明的那份忠诚,仍未消灭崇祯二年,皇太极带兵绕过防线直扑中原北京岌岌可危,此时朱由检想起了孙承宗,让他临危受命拱卫京师孙承宗不负众望,夜以继日地在城墙上巡逻孙承宗后来带着仅有的二十八骑兵冲出敌人的包围进入通州,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夺下了皇太极所占领的永平、遵化等四座城池,史称。
"遵永大捷"。直到崇祯十一年,孙承宗与家人和百姓们镇守高阳城,敌强我弱又无援军,孙承宗率部拼死抵抗城池终究还是被破。
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自缢,一代英雄就此陨落,城中百姓无不哭天抢地为其悼念而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均在抗清战争中牺牲就连崇祯皇帝听闻这一消息都不由得说:"旧辅孙承宗前劳难泯,死义更烈"殊不知当年他在逝前立誓:
"只要我孙氏还有一人在,就必灭清!"这句话是何等的气魄,将民族气节和忠义二字展现的淋漓尽致可能就连孙承宗自己也不会想到,他的话300年后果然应验了(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蔡东藩说:"孙承为明季良将,令久于其位,何患乎满洲?
"如果孙承宗早年间能没有遭受排挤可以一直在位又何必担心满洲入侵。孙承宗的死是明朝的祸,是满洲的福。他人虽然走了,但是留下了那股抵抗侵略的精神代代相传。
孙承宗死后的第228年,广东的香山县一位叫作孙文的男婴呱呱坠地他小时候耳濡目染着清朝的残暴统治,又亲眼见证了封建对人性的压迫,他发誓要推翻清朝统治,推翻君主专制在学医的时候,他发现这根本救不了中国人所以开始了。
"救国"之路孙文数十年如一日地辗转在日本和美国还有香港之间,学习先进的经验同时为起义积累资金,又于1894年成立了兴中会,立志要"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事实证明,孙中山做到了,并于1912年1月1日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
次月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持续了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就此结束
可见,当年的孙承宗是一语成谶孙承宗绝不会想到,在近三百年后,自己的那句话居然被一个个地应验,想必他在九泉之下也会倍感欣慰(三)、满门忠烈,生生不息孙中山虽然从未说过自己是孙承宗的后代,但中国人都说"同姓之人,五百年前是一家"。
即使不是这也无妨,因为两人身上无不体现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么,当年孙承宗为何要在死前说这一番话呢?
这句话体现了孙承宗对清朝的痛恨,他何惜百死报家国,他从小受忠君爱国思想教育,怎会眼睁睁的看着故土沦为异族之地所以,他想用这种悲壮的方式来激起孙家人以至于天下人对清朝的仇恨,让世人不要忘记孙承宗家族在抗清战争中死了一百多人,孙承宗让清朝知道,除非斩尽天下所有孙姓之人,否则还有一人在就会永远的抗争到底。
孙承宗是想通过这种方法来明志,展现了为国捐躯英勇就义的伟大的精神。
孙承宗和孙中山虽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敢于抗争的民族英雄就像当年项羽所说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放在孙承宗和孙中山身上也很恰当,虽然就只有孙姓这一门,但灭亡清朝一定是出自孙家。
当年孙承宗的一语成谶到底是机缘巧合还是冥冥注定,你怎么看呢?请在下方一起讨论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