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美的历程经典语录)
这是一本十六万字的中国古代艺术概论,从远古图腾讲到明清小说,涉及青铜器、建筑、雕塑、书法、山水、文学、戏曲。
《美的历程》封面
李泽厚先生 2021年11月2日,李泽厚去世了 作为他的读者,想聊聊他最出名的著作《美的历程》 这是一本十六万字的中国古代艺术概论,从远古图腾讲到明清小说,涉及青铜器、建筑、雕塑、书法、山水、文学、戏曲。
在我读过的艺术书籍里,印象深刻的有安迪·沃霍尔的灵光闪现(《波普启示录》)、杜尚的振聋发聩(《杜尚访谈录》)、丰子恺的密不透风(《丰子恺艺术四书》)、冈本太郎的激进反叛(《今日的艺术》),还有朱新建的张扬不羁(《打回原形》)、蔡国强的娓娓道来(《我是这样想的》)……它们都给我以艺术认识上的启发和震动,老实说,这也是我对一本艺术类书籍的全部期待。
《美的历程》作为一场由李泽厚引导、解说的“中国古典艺术巡礼”,同样令我在艺术认识上获益良多——商周青铜器的纹饰为何如此狞恶可怖?魏晋时期贵族的诗文为何如此忧愤苦楚?禅宗为何宣扬不需要苦修的“顿悟成佛”?石窟佛像的造型为何从清秀脱俗发展到丰满圆润,乃至妩媚可爱?描绘溪山丘壑、野店村居的山水画,为何成熟于城市生活发达的宋代?……书中做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论述,令读者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但《美的历程》的好处不止于此,还有另一大惊喜,就是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绪常常忍不住跳出来,单纯为了作者的文笔而击节赞叹!他谈汉朝画像石上的图景,“你看那引满的弓、游动的鱼、飞行的鸟、荷戟的人……这不正是一个马驰牛走、鸟飞鱼跃、狮奔虎啸、凤舞龙潜、人神杂陈、百物交错,一个极为丰富、饱满、充满着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而异常热闹的世界么?”谈唐代石窟壁画的气象,“于是在壁画中,举目便是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尽日笙箫;佛坐莲花中央,环绕着圣众;座前乐队,钟鼓齐鸣;座后彩云缭绕,飞天散花;地下是异草奇花,花团锦簇。
这里没有流血牺牲,没有山林荒野,没有老虎野鹿有的是华贵绚烂的色调,圆润流利的线条,丰满柔和的构图,闹热欢乐的氛围衣襟飘动的舞蹈美替代了动作强烈的运动美,丰满圆润的女使替代了瘦削超脱的士夫,绚烂华丽代替了粗犷狂放。
马也由瘦劲而丰肥,飞天也由男而女……”谈佛教的流传,“现实生活是如此的悲苦,生命宛如朝露,身家毫无保障,命运不可捉摸,生活无可眷恋,人生充满着悲伤、惨痛、恐怖、牺牲,事物似乎根本没有什么公平和合理,也毫不遵循什么正常的因果和规律。
好人遭恶报,坏蛋占上风,身家不相保,一生尽苦辛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这样?这似乎非理性所能解答,也不是儒家孔孟或道家老庄所能说明于是佛教便走进了人们的心灵既然现实世界毫无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把因果寄托于轮回,把合理委之于来生和天国。
” 谈草书的笔墨,“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具有弹性活力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绎智遗形、连绵不断、忽轻忽重的结体、布局,那倏忽之间变化无常、疾风骤雨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盛唐的草书不正是这纸上的强烈舞蹈么?”谈山水画的写意,“日有朝暮,并不计时辰迟早;天有阴晴,却不问光暗程度;地有江南北国山地水乡,但仍不是一山一水的写实。
无论是季候、时日、地区、对象,既要求真实又要求有很大的概括性,这构成中国山水画一大特征”谈戏曲之美,“能不对昆曲、京剧中那种种优美的唱段唱腔心醉动怀?能不对那袅袅轻烟般的出场入场、连行程也化为 S 形的优雅动作姿态叹为观止?这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
千锤百炼的唱腔设计,一举手一投足的舞蹈化的程式动作,雕塑性的亮相,象征性、示意性的环境布置,异常简洁明了的情节交代,高度选择的戏剧冲突,使内容和形式交融无间……”谈《红楼梦》里弥漫的幻灭感,“一切在富丽堂皇中,在笑语歌声中,在钟鸣鼎食、金玉装潢中,无声无息而不可救药地垮下来、烂下去,所能看到的正是这种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糜烂、卑劣和腐朽,它的不可避免的没落败亡……”。
这些文字本身就令人流连忘返那铿锵的音调,鲜活的律动,递进的层次,精美的修辞,读来口齿芬芳,简直能直接挑起唇舌之间的快感时而对仗、时而排比、时而骈体、时而五言,名章迥句,处处间起,真是不折不扣的美文!文采斐然,但又绝非文字上的“炫技”,而是为了论证其艺术上的见解,言之有物,令人不觉矫饰。
即便如此,文字本身的光芒如此强烈,一度压过了它在艺术认识上给我的启迪,读到后期,我的乐趣甚至主要来自发现文字上的华彩段落,“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可以说,这本谈论艺术的书籍,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因为其精彩优美、堪比诗赋的文体。
《美的历程》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中国人刚刚从“文革”中醒过神来,刚刚从样板戏、语录歌等文风的笼罩下走出来,突然读到这样“万珠喷薄”的文体,可以想见其感受多么震撼,多么耳目一新当时的李泽厚仅凭此书,一跃成为文化界的领袖人物、全国大学生的精神偶像。
问题是,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四十年过去了,时代变了,文风也早已变得尖新多元,如今《美的历程》还值得深读吗?要我说,至少在艺术界,这本小书会更显得珍贵因为今天艺术界的批评家、理论家、策展人、艺术家,说话著文仿佛换了一套新的八股腔调,成了另一个版本的“假大空”。
随便打开一本画册,看看序言;随便去到一个展览,看看策展人写的前言;随便翻阅一篇采访,看看艺术家的创作谈……我们就能看到:那些分不清主谓宾的长句子,满天故作高深的“大词儿”,僵硬呆板、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学术腔、专家腔、机器翻译腔在艺术界横行多年,仿佛已经成为艺术人的主流语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复杂但是,我知道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美的历程》作为一本艺术书籍,下笔吐珠,句句有青霞色,真是太难得太出众,无可替代不是作家所写,而文体胜过作家所写;不是艺术家所写,而艺术认识胜过艺术家所写。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畅销书到现在的常销书,四十年过去,仍无对手。我相信,这本小书将是会继续流传下去的经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