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组词(龟组词)
“灵龟负书”是诸多“洛书”别称之一,是仓颉造字一个重要条件和指引,对洛书文化、仓颉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有重要影响。“龟”及其别称。《河图洛书》
“灵龟负书”是诸多“洛书”别称之一,是仓颉造字一个重要条件和指引,对洛书文化、仓颉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有重要影响。
“龟”及其别称《河图洛书》说:“中国远祖先民对龟和龙都很崇拜,在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和先秦典籍中,多见记载如《庄子•逍遥游》就写到:‘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这里的‘冥灵’多数学者都认为是指神龟。
在《庄子》一书中不止一次提到神龟,而且也多和长寿、吉祥有关”故知,“龟”别称“冥灵”“神龟”另外,“龟”还有其它的别称譬如,《河图洛书》道:“唐尧时,尧带领众酋长东游于洛水在太阳偏西时,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见洛水上光芒四起,有灵龟出而复隐。
于是,尧便在洛水边修了一个祭坛,选择吉日良辰郑重其事的将璧玉沉入河底稍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着又飞起一团云雾,在云雾中有喷气吐水之声一阵大风过后,云开雾散,风平浪静,水上漂过一个大龟壳,广袤九尺,绿色赤文。
壳上平坦处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并记录着各代帝王兴亡之数此后,易理文字便在人间传开这就是传说的‘灵龟’”故知,“龟”还别称“灵龟”
《宋书•符瑞志》记载:“汤东至洛,观尧坛,有黑龟,并赤文成字”故知,“龟”再别称“黑龟”《河图洛书》记载:“唐代诗人李矫在《咏洛》诗中有:‘神龟方锡瑞,绿字重来臻’之句,一歌颂洛龟负书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故知,“龟”又别成“神龟”。
“灵龟负书”的出处“灵龟负书”首次出现在仓颉文化自然论的《河图玉版》中,是这样记载的:“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帝”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关于仓颉造字故事的首创,同时,也是“灵龟负书”融合在仓颉文化中最早史献和出处。
在《河图玉版》之后,《策海•大书》又载:“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这里又有“灵龟负书”《陕西金石志》还载:仓颉随皇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仰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爪之迹,穷天地之变,指掌而创28个文字”。
这里再有“灵龟负书”
“灵龟负书”指的什么?《易传•系辞》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明秦岭以北之黄河出“河图”,秦岭以南之洛河出“洛书”正因为这样,《管子•小臣》记载:“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
” 这里有了“洛出书”《汉书•五行志》记载:“刘歆以为,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这里有了“洛书”《竹书纪年》说:“帝禹夏后氏”陈注:“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
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这里有了“洛书龟书”《竹书纪年》又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这里有了“龟书出洛”《路史•黄帝纪》记载:“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
故曰归藏氏”这里有了“洛龟书成”《册府元龟•帝王部》:“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龟书,六十五字,是为洪范,此所谓雒出书者也”这里有了“雒出龟书”《河图洛书》说:“汉代认为洛书即《洪范》九畴‘天兴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
’”这里有了“神龟负文”《外记》:“颉有圣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之水,灵龟负图出于水中,仓帝受之,遂究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之灵,指掌而创文字,造为六书”这里有“灵龟负图”。
《河图洛书》又载:“有一种龙背马身的神兽,生有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负图点,……游弋于图河之中人们称之为龙马这就是后人常说的‘龙马负图’伏羲氏见后,依照龙马背上的图点,画出了图样。
接着,又有神龟负书从洛水出现”这里有了“神龟负书”
《河图洛书》再道:“传说虞舜时,舜习尧礼,沉璧于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龟负图书而出”这里有了“龟负图书”《河图洛书》还记:“传说禹时,禹治水来到洛河,见神龟负文,列于背,有数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畴。
”这里有了“神龟负文”《宋书•符瑞志》记载:“汤东至洛,观尧坛,有黑龟,并赤文成字”这里有了“赤文成字”由此可见,“灵龟负书”还是其它称谓,皆是“洛书”的别称,皆指的是“洛书”“灵龟负书”的艺术手法“灵龟负书”等称谓,从内容讲是“洛书”的别称或代名词,那么从形式上讲是一种什么艺术手法?
是神话?神话是古时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用来表现他们对一种“超能力”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包含有一定的哲学和艺术但神话并非现实的科学反映,而是远古时代,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所能达到的思维而产生的,由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而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属于一种科学与非科学并存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反映方式。
如果这样来看,“灵龟负书”带有神话的色彩是传说?传说属于传统的、轶事性的或属于某一特殊门类的故事。如果这样来看,“灵龟负书”带有传说的色彩。
是故事?故事是往事、旧事、典故等有记载的人和事如果这样来看,“灵龟负书”带有故事的色彩是象征?象征是写作的一种表现手法,人类文化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通过类比联想的贯通意识,表现和反映一种思想,或特定的某种议题。
就《河图玉版》和《外记》来看,文中借助“灵龟”这一具体事物(生物)的“龟纹”的外在特征,使抽象的文化表达具象化,使深刻的文化传递至简化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文化意境,延伸了文化内蕴,表达了古人寄寓的深邃思想和富有特殊意义的感知。
“灵龟负书”艺术的意义其它的史献暂且不说,仅就《河图玉版》和《外记》二文相比较,从“登阳虚之山”到“长登阳虚之山”,从“灵龟负书”到“灵龟负图”,从“以授帝”到“仓帝受之”等,我们皆可以玩味和琢磨两篇文字各自有着严格的思维逻辑和年代文化,后者对仓颉造字和仓颉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前边的文化历史和后边的文化发展更靠近今人的思维和认识。
在千年的历史时空中,仓颉造字和仓颉文化,由《河图玉版》到《外记》, 由“灵龟负书”到“灵龟负图”,看似不经意的一字之变,但绝不是随意的一字之变,更不是今人的“笔下误”,而是一种传承和发展,而是一种遵循和创新,而是一种主观的、强烈的有意而为之,而是将客观的“龟纹”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与需要,再紧密、再深化、再融合的过程。
目的在于说明,“灵龟”背负、承载的自然“纹案”,从“字”的角度看像是“书”,从“画”的角度看像是“图”故而,既是“书”又是“图”,既是“字”又是“画”,即“书图”或“字画”,简称“书画”由此说来,“灵龟”的“纹案”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幅“书画”,就是人类所需要的“书”,所需要的“图”,所需要的“文”,所需要的“字”。
这样以来,通过“灵龟”具象化的“纹案”而聚合的“书画”,正好契合了《历代名画记·续画之源流》的“书画同体而未分”的记载,和《书画同源》论述的“‘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不但遵循阐释了“书画同源”理论,而且将这一理论之根源引向了中华民族更深的文化—“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关于河图洛书的研究》一文,从宇宙生命的角度,对其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和说明河图是“阴”,是“四象”,是“基石”,是“不变”,是“守正”;洛书是“阳”,是“八卦”,是“发展”,是“变异”,是“创新”。
即河图洛书是守正创新,自古至今二者永不分离,以阴阳共体之态,保持着辩证不衰的生命力,推动着包括人类文化在内的万事万物、宇宙生命和人类社会,永远在前进,永远在路上,永无止境这里,无论是指示“书”“洛书”的出处,还是反映仓颉造字受到“洛书”“龟纹”的启迪,但都说明“灵龟负书”“灵龟负图”是古人借助自然的力量,既表达仓颉造字在自然存在之条件上,是自然启迪人类、召唤人类的一种必然,仓颉造字来自于灵龟纹案,来自于自然;又表达仓颉造字是在洛书文化之条件上,是人类社会、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仓颉造字来自“洛书”。
但“洛书”依然来自龟纹故而,仓颉造字归根到底来自于自然,归根到底道法自然,字法自然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表现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格局既为仓颉造字、仓颉文化找到了文化之本,又为仓颉造字、仓颉文化找到了自然之根,表现了仓颉造字遵循自然、遵循科学的精神。
由此可见,从“书”到“图”一字之差,意在千里;一字之差,重于山河从“书”到“图”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在古老的秦岭大山中,在洛河,在“玄扈洛汭之水”中,在超生命极限而潜伏,而吸收日月星辰、高山深水精气神的灵龟,在古人类的眼中,自然而然是一种神性、灵性和崇拜的圣物。
其长寿,记忆力非凡,静心潜伏,安于修性天公和山神赋予了甲背纹线和圈点,指引了人类社会“图画”式“文字”的创造它既属于自己,更属于宇宙生命和大自然
由此可见,“灵龟负书”有着深刻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内涵,是天地意志的表现,是天人合一的象征这一表现和象征,从仓颉造字说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一种文化;从洛书说是中华民族上下七千年或一万年以上的一种文化今天,站在时代的文化地平线上,仰望“灵龟负书”“灵龟负图”,感悟“灵龟负书”“灵龟负图”,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后味;有一种众妙之门,玄而又玄的体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