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字组词(曾字组词)
即父亲、祖父等长辈的名字,晚辈是不可以说,也不可以用的。例如杜甫作诗从不用“闲”字,因为父亲叫“杜闲”,《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贾雨村注
“避家讳”是指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即父亲、祖父等长辈的名字,晚辈是不可以说,也不可以用的例如杜甫作诗从不用“闲”字,因为父亲叫“杜闲”,《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贾雨村注意到林黛玉读书时,凡遇“敏”字皆念作“密”字,写字遇到“敏”字也要减一二笔。
王羲之,字逸少,被誉为“书圣”其子王徽之,字子猷,就是“雪夜访戴”的王子猷,与其父在书法上合称“二王”王羲之还有一子王凝之,字叔平,是咏絮才女谢道韫的丈夫,为人暗钝,为夫人谢道韫所鄙薄他迷信五斗米道,隆安三年(399),孙恩攻会稽,王凝之身为会稽内史,不设武备,竟迷信作法请鬼兵相助,遂被孙恩所害。
这父子三人都是我们语文教科书上出现的人物,为我们所熟悉王羲之还有儿子玄之、徽之、操之;孙子桢之、静之,在名字上都带“之”字乍一看,还以为是同一辈分,行字是“之”作为东晋豪族的琅琊王氏,如此取名难道不是犯“家讳”吗?门阀政治的魏晋时代怎会不看重“家讳”呢?他们非常重视避讳。
如《世说新语·任诞》载:桓南郡被召作太子洗马,船泊获渚,王大服散后已小醉,往看桓桓为设酒,不能冷饮,频语左右:“令温酒来!”桓乃流涕呜咽王便欲去,桓以手巾拖泪,因谓王曰:“犯我家讳,何预细事!”王叹曰:“灵宝故自达!”。
南郡公桓玄,小名叫灵宝,被皇帝委任为太子洗马,他坐船赴任,停泊在荻渚王忱服五石散后有点醉了,去探望桓玄桓玄给他安排了酒食,王忱不能喝冷酒,就不断跟随从说:“叫他们温酒来!”桓玄就低声哭泣流泪,王忱就想走。
桓玄用手巾擦拭眼泪,随即对王忱说:“犯了我的家讳,关你什么事!”王忱赞叹说:“桓玄确实旷达!”因为桓玄说温酒这个“温”字犯了父亲桓温名字的名讳当时的人是不能随便提到自己父亲祖上的名讳的王忱觉得很尴尬,想出去,不过桓玄很通达,一番解释让王忱卸下重担。
再如《晋书·王舒传》载:时将征苏峻,司徒王导欲出舒为外援,乃授抚军将军、会稽内史,秩中二千石舒上疏辞以父名,朝议以字同音异,于礼无嫌舒复陈音虽异而字同,求换他郡于是改“会”字为“郐”,舒不得已而行当时,朝廷任命王舒为会稽内史,但王舒却拒绝了。
他的理由很简单,他的父亲名叫王会,他应该避讳这个字眼,因此,他不愿意接受这个职位然而,朝廷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将“会稽”改名为“郐稽”,以此解决了问题,促成了王舒的上任
其实,王羲之后人在名字中用“之”字,可能与信仰道教有关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中说这些人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信徒,这个“之”是标志、徽章此传(指《北史·寇赞传》)载谦之之名少一“之”字,实非脱漏,盖六朝天师道信徒之以“之”字为名者颇多,“之”字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昙”或“法”爲名者相类。
东汉及六朝人依《公羊春秋》讥二名之义,习用单名故“之”字非特专之真名,可以不避讳,亦可省略六朝礼法士族最重家讳,如琅琊王羲之、献之父子同以“之”爲名,而不以爲嫌犯,是其最显著之例证也陈寅恪先生又举了几例为证,指出:“祖父孙可以同用‘之’字为名,兄弟同辈,其名亦得皆用「之」字,但「之」字亦可省略,此等见于六朝载籍者甚多。
”胡谐之,豫章南昌人也祖廉之,治书侍御史父翼之,州辟不就(《南齐书·胡谐之传》)胡谐之,豫章南昌人也祖廉之,书侍御史父翼之,州辟不就(《南史·胡谐之传》)朱异,吴郡钱唐人也祖昭之,叔父谦之,兄巽之,即异父也。
(《南史·朱异传》)朱异,吴郡钱唐人也,父巽(《梁书·朱异传》)天师道前身是东汉末年五斗米道《晋书·王羲之传》:“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之”字算是一个信徒取名的“公共用字”,所以可以不在避讳之列。
魏晋时期,将宗教的痕迹嵌在名字里是个常见现象,常用字还有“昙”“法”“道”“僧”之类汉代流行单名,王莽篡汉后专门发布政令,要求贵族摒弃双字的名,统一取单字的名,所谓“单名为尊,复名为贱”所以,翻看《三国志》,我们会发现三国时期王侯将相都是单名。
到了魏晋时期,门阀贵族也依然流行单名(王羲之的曾祖父叫王览字玄通,祖父叫王正字士则,父亲叫王旷字世弘,叔叔有王廙字世将、王彬字世儒,族里堂伯有王导字茂弘、王敦字处仲)王羲之应该就叫王羲,字逸少,那个“之”字因为是个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可以省略,所以不算是复名。
“羲之”就相当于“啊羲”“羲呀”,所以“之”字不算数,“可以不避讳,亦可省略”从祖父到父辈,名字都是单字,但到了王羲之这一代(主要是王正这一支),都变成了加上“之”的复名王羲之的子侄辈也都带有“之”字1.王览有子王裁、王基、王会、王正、王彦、王琛。
2.王裁有子王导,王导有子王悦、王恬、王洽、王协、王劭、王荟,有孙王琨、王珣、王珉、王穆3.王基有子王敦,王敦有子王应4.王会有子王舒,王舒有子王晏之、王允之,有孙王崐之、王晞之5.王正有子王旷、王廙、王彬,有孙王羲之、王颐之、王胡之、王彭之、王彪之,有曾孙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王茂之、王越之。
5.1王旷有子王羲之王羲之有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5.2王廙有子王颐之、王胡之,王耆之、王羡之王胡之有子王茂之5.3王彬有子王彭之、王彪之,王彪之有子王越之、王临之对比同时期谢家谢裒与王旷同辈(参考谢裒孙女谢道韫嫁给王羲之儿子王凝之),有子谢奕、谢据、谢安。
谢奕有子谢玄,谢据有子谢朗、谢允,谢安有子谢瑶、谢琰由上可以看出,谢家一直保持单名的传统,王家从王旷那代开始,给孩子起“复名”,从王羲之那代开始父、子、孙名字里都有“之”的现象,完全不顾及“家讳”,只能说这个“之”是个标志,对于“复名”来说可有可无,不算犯讳。
最后,我们再说说王羲之的名字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东晋书法家“羲”谓伏羲氏古人以为伏羲氏时代,民众闲适自得,清静安逸如东晋陶渊明“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宋代王廷圭《和施倅重阳日谢予送酒》:“举头忽见南山翠,便觉逸气登羲皇”南宋释文珦《哀梅麓楼寺丞》:“散逸羲皇上,风流晋宋间”所以以“逸”应“羲”“逸”有闲适、安乐之义“少”表示行第居末当时王羲之被称为“王氏三少”之一。
《晋书·王羲之传》:“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王羲之因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王羲之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因此被后人尊为“书圣”“书圣”之称始见于唐代唐代李嗣真在《后书品》中称赞说:“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难征也,则缥缈⽽已仙;其可觌也,则昭彰⽽在⽬。
可谓书之圣也若草、⾏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怀,瑾瑜烂⽽五⾊,黼绣摛其七采,故使离朱丧明,⼦斯失听,可谓草之圣也其飞⽩也,犹夫雾系卷舒,烟空照灼,长剑耿介⽽倚天,劲⽮超腾⽽⽆地,可谓飞⽩之仙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