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征文)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7-14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读书,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涵养。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征文)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读书,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涵养一本好书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迪智慧近期,山东体彩开展了“书香体彩品书香”活动,大力倡导读书求知、读书明理、读书成才之风。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分享大家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共品体彩书香,从书籍中汲取力量、历练自己,用文字照亮心灵、点亮未来化山水为文,牵古迹成思——读《文化苦旅》有感省中心 袁晓

那是一次文化的旅行,无论是恢宏安详的莫高窟,还是凄凉萧瑟的宁古塔,抑或是悲壮肃穆的阳关,总能让人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历史的踪迹,先人们留下的痕迹总能点燃他思想的火焰;那是一场辛苦而充实的旅行,当地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景总能与他的思想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对历史文化的追忆更让人回味无穷。

他就是余秋雨先生,用《文化苦旅》浓缩羁旅与苦思,化山水为文,牵古迹成思当我们捧读这本著作,仿佛看到余秋雨先生带着他国土之上万里行过的步伐,带着他笔下被风景嚼过的文字和被岁月酿过的情怀,向普罗大众缓缓走来......他摒弃了那些陈词滥调,用他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笔力雄劲浑厚的水墨山水画。

跟随余先生的脚步,无限风光映入眼帘不论是优美的,还是凄楚的,他的思想,抑或他的文字,都层层渗透到这万千景色之中,让这景色更增添了一份理性与思想的色彩 敦煌莫高窟,在那里守了一千年,恍如一位安详的老者,默默地用壁画记载一个又一个的时代的变迁。

莫高窟的艺术主题是佛教,它是形象艺术的佛教,但它所承载的又不仅仅是一千年的形象的佛教史,还是一千年的绘画史、一千年的雕塑史、一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敦煌莫高窟的恢宏是超乎想象的,是永远读不完的,无论你读书万卷还是学富五车,在敦煌面前,你永远是个才疏学浅的小后生; 。

建阁阅四百载, 藏书数第一家 神秘府邸天一阁所蕴藏的文化更是深沉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阮元说:“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 自明至清数百年广阔的中国文化界所留下的一部分书籍文明,找到了一所可以稍加归拢的房子。

余秋雨先生写道:“明以前的漫长历史,不去说它了,明以后没有被归拢的书籍,也不去说它了,我们只向这座房子叩个头致谢吧,感谢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这些藏书虽然命运多舛,最后在战火中消失殆尽,不禁让人痛惜。

可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总有一个天一阁文化作为精神基因,时刻存在于你我的脑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初识宁古塔,我以为那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塔式建筑,但是宁古塔没有塔,只有那蛮荒与流放的可怜人。

但是,宁古塔的历史总是凄惨中带着几分艳丽,就仿佛寒风凛冽的冬日中几点腊梅的红一般在这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见的流放地,余秋雨先生回望那无数文人被流放的历史,一段段已逐渐被人遗忘的旧事也缓缓走入我们的视线文人的到来让宁古塔也有了文化的绚丽,《宁古塔志》《宁古塔纪略》《宁古塔山水记》等作品的相继问世让这个荒芜的地方也有着文化的色彩。

凭着这种苦难中的高贵,被流放的文人可以在生死存亡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余秋雨先生一路依雪孤寻梦里阳关,置身于“白域”,自己被天地吞食,天地也被无尽地延伸,思维被理清,也被放空。

“任何站在这里的人都会感到自己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阳关既不像敦煌莫高窟那样恢宏,也不像白帝城那样世故,更不像黄鹤楼那样华美阳关有自己的特点,它生活在沙场之上,必然会有许多英勇将士之墓,它给人一种肃穆,使人对他肃然起敬。

先生走过迎风铺陈的坟墓,古战场的悲泣、幻想中的惊骇,一座座凹凸中的英魂,不在史册中留名,仅在这冰天雪地中静默凝望着千百年来岁月剑穗的流光,何其悲壮! 《文化苦旅》似文化悲喜的向导,看见太多别人眼中一望足矣的风景,也掀翻太多的历史封尘:柳侯祠的石碑,裸陈着沧肃;沙原隐泉的老尼,孤守着平静;都江堰的石像,是至圣至善的遗言……走一程,听一程,着墨在纸上,引思在世间。

无数文化古迹背后,是一个个高贵的生命在支撑;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势必会经历坎坷因此,余先生所说的“苦旅”,确是指创造之苦,即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艺术的重大使命,便是在寒冷的乱世中温暖人心,给人一丝慰藉。

余先生在书中也告诉了当代人文化存在的真正方式:文化并非阳春白雪,而是镶嵌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正如本书序言中所说:“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化遗迹、历史流光,需要我们去邂逅,去发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读罢《文化苦旅》,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们之所以回溯来处,发掘精神的河床,最终是为了向广阔未来奔涌而去我们要履行好历史赋予的文化使命,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守好文化的特色,传承文化精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传承。

漫漫文化路,需要我们勇敢、执着、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