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传神的拼音)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古诗古诗(一)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释凌寒:冒着严寒。遥:远远地。知:知道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古诗古诗(一)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凌寒:冒着严寒遥:远远地知:知道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译文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赏析此诗语言朴素,对梅花的形象也不多做描绘,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古诗(二)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创作背景《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古诗(三)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7.千里目:眼界宽阔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古诗(四)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好像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赏析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古诗(五)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绝:无,没有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人踪:人的脚印孤:孤零零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独:独自译文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赏析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古诗(六)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宿:住,过夜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语:说话恐:唯恐,害怕惊:惊动译文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鉴赏这是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诗的内容记录了李白夜袭寺庙的有趣经历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从头到尾用“夸张”的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写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古诗(七)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注释《敕勒歌》 :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见(xiàn):同“现”,显露译文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赏析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注:文中有小部分来自网络,如有错误请指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