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特点(孟子散文的特点)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7-15

孟子的文章,是很有特色的。现在大学生喜欢搞辩论,如果喜欢辩论,孟子的书不可不看。孟子在其当时,就有好辩之名,从他在问题的辩论和说明上,可以看出他

散文的特点(孟子散文的特点)

 

第一,论辩性强孟子的文章,是很有特色的主要特点,在于论辩性强现在大学生喜欢搞辩论,如果喜欢辩论,孟子的书不可不看前人关于孟子文章的评价,例如,宋代的苏洵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上欧阳内翰书)孟子在其当时,就有好辩之名,从他在问题的辩论和说明上,可以看出他的思考锐敏,善于掌握问题中的矛盾变化情况,驰骋自如,加以使用语言的技巧,也高度的纯熟,因此使得其文章,能够深入浅出,轻快流利,富于刺激性和说服力。

孟子善于辩论,是因为孟子具有高明的“知言”能力,即对辩论对象所说的话的洞察力这如他自己所说的:诐(bi)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公孙丑下)诐辞,是偏颇之辞,即片面的说法,抓住一点,不顾其余,这样的说法,要抓住它的所蔽,即他所有意忽略的地方,把这样的地方找出来,就可以将对方的歪理一下击破。

淫辞,是过分之辞,即夸大的说法,对这样的说法,则要找出它从何处开始夸大的,即在何处开始失足的邪辞,是不合正道之辞,对这样的说法,要找到它所违背正道的地方,从根本上击破它遁辞,就是躲闪之辞,不敢正面回答问题,躲避交锋之辞,对这样的说法,就要找出他感到理屈之处。

这样的本领,固然是辩论中用来批评别人所需要的,也是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所必须的因为一定要注意,不能让自己的主张有了以上的毛病,才能使自己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辩论特點,欲擒故纵,相反相成,因势利导和別人進行辯論時。

對方肯定與自己的看法不一致,不宜直接驳斥他,中国人的特点,即不要让人下不了台,如果開門見山,直接說:你的看法不對,對方肯定會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很難説服對方孟子的方法是,先順著對方的意思說,並且還要誘導對方看法中的積極因素,逐漸減輕其看法中的消極因素的抵抗,最终则把自己的看法投入到对方的心中。

例如,孟子对齐宣王讲周文王当年行仁政的事,引起齐宣王的感叹,孟子就对他说,大王如果觉得周文王的仁政很好,为什么不实行这样的仁政呢?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意为:寡人有毛病,寡人喜欢钱财,怕是不能象周文王那样行仁政)。

孟子于是说,从前公刘(为周人始祖)也好货,你看诗经里说: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囊于嚢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见大雅公刘篇意思是,公刘时,他在仓库里积储的粮食很多,外出时还带着干粮,装满了大大小小的口袋。

他让人民都高兴,要去扩大部族的势力,于是让人们带上武器(弓矢斯张,张是拿出来,亮出来的意思,干戈是武器,戚扬也是武器,戚是斧,扬是大斧),一齐出发去打仗孟子说,从诗经的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公刘时,其部族的财富很多,是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然后可以爰方启行。

这时,孟子把话头一转说,大王你现在如果好货,又有什么不可呢,只要你与百姓同之,共同享用这些财货,则于行仁政又有什么妨碍呢可是,齐宣王还是不肯,他又找个理由,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因此还是不能象周文王一样行仁政。

孟子说,好色,这也不妨碍行仁政以前太王(周文王的祖父)也好色,喜欢他的妃子诗经里曾描写说:古公亶(dan)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见大雅绵篇诗意是说,古公亶父早上出来骑马,沿着西边的河边,一直来到岐山之下,还带着他的妃子太姜,来到此地观察是否适宜居住。

宇,屋宇胥,省视,视察聿,无义孟子的意思是说,你看太王外出办事时,还带着他的妃子,可见他是多么喜欢自己的妃子,这不是好色吗但这并不妨碍实行仁政,因为太王的时候,“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大家都能有合适的婚姻,太王的好色,是与百姓一起好色的,所以,大王你若是好色的话,就与百姓一起好色,让他们都有满意的婚姻,这样的话,要来行仁政,又有什么问题呢。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孟子就是顺着齐宣王的意思说,你说你有好货好色的毛病,但这都不要紧,都不妨碍实行仁政因为周人的祖先,如公刘和古公亶父,也是好货和好色的,他们不是照样都实行仁政了吗这样说下来,齐宣王不想行仁政的理由,却成了孟子能行仁政的一个条件。

当然,孟子是故意把齐宣王所说的好货和好色,解释为象公刘和古公亶父一样的,这实际上并不是齐宣王所说的好货和好色据专门研究孟子文章的学者总结,孟子的文章有几个特点:第三,善于运用譬喻一般而言,文学性的文章中运用譬喻是多见的,而孟子的文章并非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论辩性的说理文章,这样的文章,如果单纯使用抽象的道理进行逻辑推论,也是一种风格,但读起来,就让人感到沉闷,中国古代的学者很少采用这样的风格,而普遍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孟子的文章可以算做这样的代表。

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说理和论辩,就必须要大量使用譬喻,专家们统计过,在孟子全书的261章(这个章,是指各篇中有独立性的段落)中,就有93章中用了譬喻,共使用了159种譬喻例如,孟子向宋国的大夫建议应该实行古代的十一之税(即十分抽一的税制),并废除掉关市之征(关卡税和市场税),让利给百姓,但是这位官员回答说:。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意思是说,实行什一税,去掉关市之征,现在还做不到,可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完全停止,怎么样?这样的回答是官员们常用的借口孟子对此回答非常不满,他要驳斥此人的谬论,但他不是对此人讲一番大道理,而是这样说的:。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意为,现在有一个人每天都偷他邻居的鸡,有人告诉他,你这种行为不是君子之道。

偷鸡的人回答说: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次数,减少到一个月偷一次,等到明年再完全不偷这是一个很巧妙的譬喻,用这样的譬喻,来批评那位知错不改的官员,让他一下子无话可说用了这个譬喻之后,孟子只需简单地说: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如果知道这是不正当的,就要马上停止,怎可等到明年。

又例:梁惠王上中有一段,是梁惠王先对孟子说自己治国非常仁慈,比邻国的君主好多了,可并没有象孟子说的那样,一行仁政,就会使天下人民归心对此感到疑问,因而向孟子提问这是为什么其原话是:“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意为:我治理国家,也算尽心尽力了,河内地区发生了饥荒,我让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再输送粮食到河内,河东发生饥荒时,我也采取同样的措施。

而邻国的君主,没有象我这样尽心治理国家者,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臣民也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孟子对梁惠王说,你只要行仁政,别国的百姓就会投奔你,使你成为天下之王,所以梁惠王才能此疑问)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意为: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作比喻在作战时,战鼓敲响了,双方兵刃相接了,就有兵士弃甲曳(ye)向后面逃跑,逃跑的兵士,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来,让这个跑了五十步的笑话那个跑了一百步的,你认为怎样?梁惠王说,不行,因为他只不过是没有跑一百步而已,但都是逃跑。

于是孟子说:王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梁国的臣民比邻国多孟子的言外之意,是说你所做的这一点,只不过是一些小恩小惠,是一个君主的应尽的基本责任,还远远谈不上真正的仁政,所以以这样的做法与邻国比,就等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孟子这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由于非常的形象而准确,因而也就成为中国人人皆知的成语第四,字句特别简练而有力能一针见血说明问题所在,且仍有强烈的力量如,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nei)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曰,士师(管刑罚的官)不能治士(其下级),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这一段只有74个字,用了两个比喻,一层一层地直逼梁惠王,如果治不好国家,应怎么办,问题非常尖锐,所以梁惠王无法回答,而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字句非常简练,减少一字一句都不行,增加一字一句也不可,而又非常有力第五,善于运用寓言进行说理,使文章更富于形象性例如,拔苗助长的寓言: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gao)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