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黄河(我心目中的黄河作文300字)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7-16

作者:苏银东一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自天上来,九曲蜿蜒5400余公里、流经9省区,犹如万马奔腾,呼啸奔流,挟裹中游黄土变成浊流,经年累月

我心目中的黄河(我心目中的黄河作文300字)

 

作者:苏银东一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自天上来,九曲蜿蜒5400余公里、流经9省区,犹如万马奔腾,呼啸奔流,挟裹中游黄土变成浊流,经年累月冲积而成华北平原鲁北、滨州、无棣,作为华北平原的沿海,成为黄河多次“龙摆尾”的重要区域。

有史记载的黄河6次改道中,有3次从无棣境内汇入渤海在如今东起秦口河、北至大口河120海里海岸线上,到处留下黄河流经的身影和足迹禹疏九河治理黄河,几千年过去了,如今马颊、覆鬴、胡苏、钩盘和鬲津5河,依旧在无棣大地上静静流淌,润泽大地,造福人民。

大口河,是鬲津河入海口,曾印下大禹勤奋治水的身影;黄河岛,原名“桃花岛”,由古黄河淤积而成,是大禹疏通九河的入海处;千年桑园,是黄河故道上的“桃源”遗存;禹贡碣石,一山独立,突兀于海滨,是大禹治水的见证,黄河故道的“活化石”。

碣石与九河渊源深厚、密不可分,曾经走进清代吏部尚书杜堮的《九河》诗中:禹迹茫茫问九河,海滨碣石未销磨还出现在清代进士、无棣人张衍重的《望碣石》中:周移汉决无良策,那向荒墟觅九河滚滚黄河水,曾经以母亲的姿态,亲近过这片盐碱滩;滚滚黄河水,曾经以开拓者的气势,光顾过这片遍地棠棣的荒芜之地;滚滚黄河水,依然在滋养着这方土地上淳朴善良的子民百姓……

二在鲁北平原小村庄里出生、长大小时候,对于黄河的认识,源于家乡那条小河大人们说,顺着小河游啊游,游到郝家沟、游到幸福河,就能游到黄河了我们似信非信其实那并非一句谎言:那小河,是黄河的一条“人工支流”啊犹记每每到了秋季,民工队伍、大车小辆浩浩荡荡,奔赴“簸箕李”——黄河岸边一个地方,去清淤。

由于年年清淤,黄河水能够翻滚着浪花,年年奔流到家乡小河,浇灌两岸庄稼,也浇灌着父老乡亲干涸的生活家乡处于九河末梢,退海之地,地下水苦咸不能引用祖祖辈辈习惯于喝涮街水、土井水、手压井水、深机井水……后来建设平原水库,引蓄黄河水,再后来接通了自来水,龙阀轻轻一拧,清澈黄河水便欢快地流进千家万户、淌进百姓心里。

世代喝脏水、咸水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黄河水,滋养了黄土地,黄土地繁衍黄皮肤的无棣人黄河,润泽着土壤,让荒芜贫瘠的土地,变成沃土,成熟五谷,带来农业的丰收、安逸的生活;黄河,滋养着心灵,融入血液的独特基因,烙印下黄河文化的根与魂: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孝老爱亲、敬业乐群,诚信和善、吃苦耐劳……都是“母亲河”赋予后世子孙用之不竭的财富。

无棣人,带着“黄河基因”出发,走过雨雪风霜,走过人生四季,走出一串串火红的日子,走出一个个大写的黄土人!三 黄河水,日夜在身边流淌哺育生命,滋养心性,涵养精神黄河风,熏陶了风骨;黄河水,铸就了品格;黄河情,凝聚了精神。

黄河文化黄河文明,成就了这方土地的宁静、和谐与太平!源源不断黄河水,生生不息无棣人我的家庭故事里蕴含着“黄河”精神祖父当家时,正逢乱世,他练就一身好武艺,与国民党“六旅”干,与地方土匪斗,一条七节鞭哗啷作响,护全村片甲未损、全家平安无事;父亲当家时,三年自然灾害,他凭着一身好肝胆,与自然斗争,向贫穷宣战,含辛茹苦吃糠咽菜,带领全家度过灾荒之年。

逆境而生,绝处逢生凭的是什么?凭的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家风家乡故事里隐藏着“黄河”精神抗日战争最严峻、最困难时期,幸福河畔刘家邢王村女共产党员、地下交通员李淑贞不负重托,坚守初心,将党组织委托保管的512枚铜元党费和文件,珍藏了整整40年,最后完璧归赵。

她用对党的无限忠诚,诠释了“老渤海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目前,无棣大地处处凸显着“黄河”精神“中国好人”、鞠家村党支部书记牛友山,连续20年为本村及附近村300名老人送钱送物送祝福,被称为“大众孝子”。

无棣县出租车驾驶员王子营,几经辗转,把韩国人遗忘在出租车上装有13万元韩币和护照、银行卡的钱包,完好无损归送已身在烟台的韩国客人手中,被表彰为“山东好人”“诚实守信之星”还有,全国十佳孝贤郭香、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庞花芝等“国”字辈好人,相继从无棣大地上诞生,践行着扶危济困、孝老爱亲的美德,接力唱响“爱的奉献”。

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诚实守信的“中国好人”“山东好人”“道德模范”层出不穷,成为新时代无棣最闪亮的名片无棣好人缘何扎堆出现?追根溯源,是千百年来黄河文化滋养、哺育,在新时代无棣人身上发扬光大的结果。

黄河涓涓细流,滋润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将安土重迁、敬天法祖、家国同构的文化内涵,深深扎根这方热土,将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和求大同的思想态度,根植于每个无棣人心中四 家乡的黄河水缓缓流淌,像母亲目光般温柔娴静,却滋养了家乡人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一代代无棣人赓续红色血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用舍身报国的行动,践行着家国情怀黄河水养育的革命文化的种子,撒播在无棣2086平方公里大地上,萌芽、拔节、茁壮生长进入新时代,当我们重新走进历史深处,搜寻那些关于正义、责任与果敢的记忆、领略英烈们气贯长虹的博大胸怀时,我们发现,那份真切的感动、那种强烈的震撼,像汹涌的波涛,在猛烈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澎湃着我们的绵绵思绪。

这是一组业已进入史册的数字:解放战争时期,无棣全县人民全力支前1947年,部队在前方转运时,无棣出动挑夫2691人,担架340副,1538人;大车2915辆,民工6092人,牲口6333头,期限长达半年之久。

部队在后方转运时,共出担架1250副,6692人;大车6046辆,民工12603人,累计180多天……1947年6、7两个月无棣4000多人入伍,1948年秋,又有2964人志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烽火岁月里,有1300名无棣儿女,为了革命胜利、人民解放,流尽最后一滴血,长眠于祖国大地,忠诚的信念、不屈的信仰,绽放出血染的风采!。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硝烟早已远去,但坚定的理想信念、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为了全国解放、世界和平,头颅可抛、热血可洒的革命精神,像身边黄河水川流不息,代代相传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新时代热血青年响应祖国召唤,踊跃报名应征,在最需要的地方、最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把一张张喜报寄回家,把一枚枚军功章挂在胸前。

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伟大情愫,似澎湃的黄河浪花,绵绵不绝,大放异彩!五黄河,千古流淌在鲁北平原之上,滋润着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也将顺应天命、守望田园、渔樵耕读、注重仁和的文化内核,深深根植于黄河后裔的心灵之中。

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安逸无争的精神心态,使一座座村落、一条条田埂、一棵棵庄稼,散发着原始的、质朴的芬芳黄河文化教化之下的人生礼仪、节日礼俗、民间信仰与民间文艺,无一不展示着和谐、仁爱的传统魅力。

“哈哈腔”唱出家和事兴、睦邻友好的珍贵,鲁北大鼓敲出婚事简办、厚养薄葬的美德,高跷秧歌舞出敬老爱老、互帮互助的传统……当下,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未来发展的锦绣前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古老乡村展开一幅幅日新月异、幸福美好的画卷。

倡导的和谐、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与传统的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有效衔接,完美融合黄河文化、黄河文明深厚的底蕴,在新时代得以赓续、传承,演绎着更为神圣的历史使命“母亲河”,横亘在滨州大地上,滋养大地,哺育人民,推动着中华文明滚滚向前,其影响塑造过去、感染现在、教化未来。

如今,“母亲河”馈赠的独特技艺、祖先朴素的生存智慧,在新时代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何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当代“黄河故事”,让黄河文明的历史文脉延续下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与责任!。

黄河,我的母亲,你是我永远的心灵故乡。

(摄影:姚兰)作者简介苏银东,山东无棣人,供职于无棣县人民武装部业余喜欢写作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选刊》《西部散文选刊》《诗选刊》《前卫文学》《时代文学》《当代散文》和《齐鲁晚报》等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无棣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著有散文集“炊烟三部曲”《又见炊烟》《梦里炊烟》《炊烟依依》等

壹点号一点写作课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