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饮食(救命饮食这本书的观点正确吗)
这段时间在研究饮食健康,前段时间看过一本《谷物大脑》,在今天看完《救命饮食》后,突然困惑了!这本《救命饮食》是美国营养学家柯林·坎布尔基于一份“
这段时间在研究饮食健康,前段时间看过一本《谷物大脑》,在今天看完《救命饮食》后,突然困惑了!本书观点这本《救命饮食》是美国营养学家柯林·坎布尔基于一份“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和其相关实践写成,这份关于饮食健康的调查涉及24个省65个县的大部分农村地区。
当然,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和当时美国民众饮食习惯的区别就是美国人会摄入更多的动物蛋白质和脂肪,而中国农村只摄入少量的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同时,这项调查还有另一个相关内容就是患癌症的人的比例结果很明显,中国农村患肝癌、乳腺癌等癌症的比例要远远低于美国。
另外一个关于小鼠的实验我们都知道花生的黄曲霉毒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诱发肝癌实验准备了2组小鼠,提供相同剂量的黄曲霉毒素第1组喂食含20%蛋白质的食物,第2组喂食号5%蛋白质的食物,结果一段时间过后,喂食20%蛋白质的小鼠100%患肝癌,而喂食5%蛋白质含量的小鼠0%无一只患癌。
本书结论当然,作者也做了或者查阅了相关方面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素食主义能够降低患相关癌症的风险,因为蛋白质特别是动物性蛋白质摄入过多往往会给DNA病变提供有利条件。
素食能有效避免癌症!关于营养的疑问❓这本书是我看过的第二本有关饮食营养的书籍,第一本是前面的《谷物大脑》刚刚第二本书就已经出现明显的观点分歧两本书的观点可谓南辕北辙《谷物大脑》倡导饮食结构以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无麸质为主。
因为我们的祖先在狩猎采集时代,在农业革命以前根本就没有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作为食物来源,只能靠吃动物肉,摘果子,吃草来果腹因此,我们的基因和代谢方式便适应了这样的生存条件(脂肪分解生酮提供能量方式),1万年前农业革命使得粮食成为了我们的主食,但是,基因的改变远远跟不上饮食结构的改变(明显性状上的变异需要4万年左右的时间)。
特别是近50年来,粮食产量极大丰富,祖先们忍饥挨饿是常态,而我们吃饱喝足是常态,而且,大部分人对谷物中的麸质都会因过敏引发炎症导致神经元损伤所以,各种类型的疾病接踵而来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综合征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二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
《救命饮食》倡导素食主义,也就是低脂肪、低蛋白、高碳水的饮食结构作者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肝癌、乳腺癌等癌症其理论根据就是基于中国农村的饮食调查报告因为高蛋白会给癌细胞DNA突变提供条件,上文中关于2组小鼠的实验能有效验证。
中国农村恰好以碳水素食为主,其患癌症的比例要远远小于美国
为何观点不同?关键在于两本书的出发点不同《谷物大脑》主要是讲谷物等碳水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救命饮食》主要是讲蛋白质和癌症之间的关系二者出发点不同,所以在饮食结构的建议上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我的思考
结论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合理膳食是关键对于我们大多数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我们研究饮食,琢磨怎么吃,都是为了保持健康或者更加健康我们不光是要预防因麸质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我们也要预防跟高蛋白有关的癌症,所以,上面提到两本书中两种截然相反的饮食方案对我们大部分健康的人来说,我认为都是错误的。
偏信一种,肯定会顾此失彼,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因为“相关性”并不代表“因果性”即便是因果,也都是单一的因果关系我们的身体能量代谢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长期采取单一结构的饮食方式肯定会破坏身体平衡。
所以,如果你体型标准,身心状态良好,那你就坚持你当前的饮食方式就行,没必要破坏这个已经形成的健康的平衡状态当然,如果你感到哪里不适,那可以参照上面饮食方案试一试结论二:无论是哪一种饮食方式,吃不饱才应该是常态,也就是说吃不饱才是健康的饮食方式。
不管我们的祖先们是吃低碳水、高脂肪、高蛋白还是农业革命后吃高碳水、低脂肪、低蛋白无论是1万年前,还是1万年至今,那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的能力也非常有限我们的先民们吃不饱绝对是常态所以说,我们长期以来的基因都是与经常保持饥饿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
所以,要常态化保持吃不饱是关键结论三:全食物才是营养,精加工的叫补剂这一点在原理上和第一点结论是相同的,即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饮食小时候我妈妈经常跟我说,“少吃方便面,不如大米白面有营养”我也信了很多年但是现在来看,这句话至少有一半是错的,大米白面也没有营养,去了皮后它基本就剩下碳水化合物了,有皮还有纤维素等营养物质,这才是真正的营养。
苹果中的维生素可能在配合苹果里其他营养物质时才会发挥作用所以,类似单独补充维生素、蛋白质等各种补剂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长期看并不一定有利于身体健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