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法典(黑龙法典为什么停更了)
附:购书信息
五母仪天下01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叫武则天的女人,14 岁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五品才人,31 岁被唐高宗李治立为皇后,66 岁登基做皇帝,81 岁退位她协助丈夫唐高宗李治,扶助儿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实际治理国家 50年,维护了大唐帝国的统一和强盛。
武则天为自己取名“曌”,决心以自己的光芒照亮大唐的天空弘道元年(683),56 岁的唐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驾崩按照唐朝的礼制,帝王陵墓的具体位置要通过堪舆的办法来选择,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都是经过堪舆选定的。
武则天照例派出卜陵使前往关中堪舆登临乾陵所居的梁山之巅,卜陵使发现,这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并且非常有利于女主身为皇后的武则天,不仅把梁山选为丈夫唐高宗的陵地,而且将梁山定为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并将陵墓的名称定为乾陵。
乾陵,在东方帝王谷中是一座独一无二的陵墓唐高宗李治在病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 684 年,葬在乾陵,之后乾陵工程还在继续进行21 年后的神龙元年,即公元 705 年,武则天去世,第二年与高宗合葬乾陵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 6 公里的梁山上,东距西安 80 公里,位于唐长安城西北的“乾”地。
从考古探测图来看,乾陵陵园基本呈方形,东、南、西、北四面分别有长度为1500米左右的墙垣昭陵开创了唐代因山为陵的形制,乾陵将其发挥到极致,并跻身世界著名陵墓之列,可与依托沙漠的埃及金字塔、依靠河畔的印度泰姬陵媲美,呈现出宏大的气势。
乾陵大体上是模仿唐高宗生前的生活环境设计的,所以在封域之内有两重城郭第一重城郭是地宫和寝殿的所在地,相当于皇帝居住的宫城;第二重城郭是朝仪的所在,相当于国家机关所在的皇城皇城之外,封域之内的大片地方为陪葬墓区,相当于外郭城或百姓居住的地方。
乾陵所在的梁山海拔 1047.9 米,为石灰岩质的圆锥形山体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即为乾陵;南面两峰东西对峙,上面各有一个土阙,是乾陵的天然门户从乾陵第一道门踏上石阶路,共有 18 座平台、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 81.68 米。
匠心独具的设计赋予了平台与台阶种种深刻的含意18 座平台象征唐朝皇帝在关中的 18 座陵墓;第一层 34 级台阶象征唐高宗在位34 年;第二层的 21 级台阶象征女皇武则天执政 21 年;第九层的 108 级台阶象征佛教的 108 颗念珠,每月的初九为吉祥日,12 个月的九相加正好为 108,象征每年会降下 108 个吉祥;第十七层的 21 个台阶象征唐朝历任21 个皇帝;最后一个平台 8 级台阶象征八卦,八卦以乾为首、为上,因而乾陵也意味着天陵。
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宽阔的司马道长约 4 公里,直通地宫墓门021958 年 11 月,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了乾陵的墓道口1960 年 2 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4 月 3 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 月 12 日墓道砌石全部露出。
墓道砌石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的记载相同:“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围没有找到盗洞和被扰乱的痕迹,从而证明乾陵是现如今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之一这无疑是一个喜讯,然而墓主二人的生平业绩与是非功过又如何呢?
乾陵的墓主人是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与之相比,李治就没有那么大的名气了公元 628 年 7 月 21 日,李治出生在东宫丽正殿,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公元 649 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于长安太极殿,成为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并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遗风。
公元 651 年,高宗下令凡是所占百姓田宅一律还给百姓高宗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公元 648 年的 360 万户,增加到公元 652 年的 380 万户公元 652 年,李治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
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公元 655 年,高宗李治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5 年后,李治患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以及时处理国家大事,武则天代其处理朝中事务,顺理成章地参与朝政,辅佐唐高宗。
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公元 674 年,武则天向李治提出建言十二事: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这12条建议,涉及范围很广,关系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各方面,有利于发展经济,争取民心,巩固其统治地位公元 683 年,56 岁的高宗李治弥留之际发布诏书,公开赞扬武则天的政治才干:比来天后事条,深有益于政,言近而意远,事少而功多。
务令崇用,式遵无怠!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武则天懂得文史,才能出众,政权由高宗向她手中转移的趋势已经形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力排众议,遵从高宗遗愿,一举打破帝陵之前不竖碑碣的传统,不但为高宗高竖丰碑,而且还挥洒 5000 字雄文,道尽高宗的光辉伟业。
公元 684 年高宗入葬乾陵的时候,高大的《述圣记碑》被竖立在朱雀门西门阙楼外《述圣记碑》通高 7.5米,方柱形状,宽 1.8 米,底座边长 2.89 米顶部呈庑殿式,四角各有一根擎举的承檐椽碑体由 5 块方石榫卯套接而成,连同碑顶碑座共 7 块,意取七曜光耀,俗称七节碑,重约 90 吨。
《述圣记碑》碑文 5100 余字,46 行,由中宗李显遵母命书写武后执笔写下了泱泱五千言的骈体文《述圣记》文章从缅怀先祖先皇的丰功伟绩开篇,简要追述了先帝高祖和太宗从晋阳首义到平定天下的史绩,着重记述了高宗李治的一生,特别是自太子监国到驾崩前的重大历史贡献。
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悲悲戚戚,情不自禁历经 1300 余年的风雨洗礼之后,碑上的文字已经残缺,透过这些残留的文字,人们总是用复杂而又神秘的眼光去解读一个女皇如果只是从“人本”角度去解读,字迹模糊的巨碑上,清晰地展现着一个女性的真挚情感和人文情怀。
但《述圣记碑》与臣民墓前的碑碣不同,除了歌功颂德以外,它是武则天发布的李唐朝政局势的晴雨表,也是对保守与顽固势力的挑战03从公元 674 年武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公元 690 年正式称帝的 16 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李弘,武后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后李贤被立为太子,并被高宗委以监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而武后却废李贤为庶人李显被立为太子后,高宗驾崩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便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
一年后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后立四子李旦为帝,称睿宗公元 690 年,武则天称帝的条件已经成熟,僧人法明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以唐睿宗为首的数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9 月,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举行隆重的登基大典,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王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
这一年,武则天 66 岁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辅佐唐高宗 30 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她更加充分地展现了在治国方面的杰出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她昭告天下,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曾经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地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的手段,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代表着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武则天登基后提倡科举,破格用人,实施改革和创新,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一展才华的机会,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这些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姚宋二人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
武则天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遣“存抚使”10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才,一年内共举荐 100 余人,武则天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量才任用武则天虽以官位收买人心,但对不称职的人也会加以罢黜因她明察善断,所以当时的人才都乐于为武则天效力。
乾陵司马道的两侧排列有 124 件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雕其中一种是文武侍臣,老百姓称为“翁仲”在皇权高于一切的时代,这些翁仲恭顺谦卑,双手握剑,肩微微前倾,头微微低垂,低眉顺目据说翁仲本是秦朝的一位将军,后来演变为对守护陵墓石人的称呼。
乾陵、定陵和桥陵各有 10 对石人,均双手拄剑,泰陵以下 13 座唐陵也各有 10 对石人从这些翁仲身上,也可以看出唐代雕刻艺术的阳刚之美武则天称帝后,改变了整套官职称谓和行政组织如同 700 年前的王莽一样,武则天也以《周礼》为依据,还创造性地发明了若干非用不可的新字,颁布于天下,推广使用,并称之为“则天新字”。
所造新字中就包括“曌”字,该字是日月当空、普照天下的意思武则天造字,不合文字发展规律,全是以繁代简,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在其当权时,人们被迫遵从,一旦人死权消,就被世人遗忘了武则天掌权以后,大兴水利,重视农业,令人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
她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武则天继续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以境内农田经营好坏作为奖惩地方官吏的标准,成效显著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一,国家仓库里储满了粮食;其二,地方储粮亦很丰富;其三,户口显著增加。
04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北边一度臣服的东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公元 692 年,武则天批准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安西四镇的请求,并慧眼识英雄,在众多的将领中擢拔王孝杰为全军主帅、武威军总管。
王孝杰率军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唐王朝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公元 702 年,武则天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安西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期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这一疆域维持了 32 年乾陵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朱雀门外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的两组石人群像,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专家们把这些石像称为“番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番臣像”。
这些石人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 32 尊,东侧 29 尊,共 61 尊,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武则天为宣扬大唐威势,将他们的雕像立于陵前他们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领紫袖。
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61 尊番臣像,让人回想起大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场景,回想起华夏协和万邦,迎接八方来客的盛世景象武则天是一位诗人,大唐盛世感动了她,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千官肃事,万国朝宗。
载延百辟,爰集三宫君臣德合,鱼水斯同睿图方永,周历长隆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 7 尊。
但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没有脑袋,这就让人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乾陵会用这些没有头的石像守陵呢?如果仔细观察它们,会发现这些石像的脖子上有头部被砸掉的痕迹那么,这些石像的头部失踪是人为的呢,还是天灾?关于这些石像无头的原因,现在还不明确。
民间传说石人成妖,践踏庄稼,被当地百姓打掉了头也有人说,番像头可能是在近代被外国文物贩子掠走考古学者据有关资料分析认为,这些番臣像的破坏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明代以来关中地区所发生的大地震中,可能有一些番像仆倒,甚至摔坏。
但大部分番像的头可能是被人故意打掉掠走的由于这些石像的头部均失其所在,我们已无法弄清这些番臣的具体相貌
乾陵番臣像星轨 摄影:射虎05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文人越来越多,大大刺激了人们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
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崔融、李峤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武则天本人尊儒、宠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汇为一本《三教诸英》,并大施恩典于佛教会,册封僧侣,建立寺院,兴建佛家圣地,铸造洪钟与佛像。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重,卧床不起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兵变,逼武则天退位,迎唐中宗李显复位武周王朝结束,唐朝恢复,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神都复为东都。
同年冬,武则天去世,享年 81 岁这一年,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已入葬乾陵 21年,如果想把武则天的棺椁放进乾陵,就必须要重启地宫根据封建帝王丧葬规制,不能“以卑动尊”,但身为皇帝的李显表现出超乎常规的孝心,他说:母亲的遗愿我怎么可以不遵守?于是第二年,李显把武则天的遗体安葬于乾陵,与父亲唐高宗李治合葬,完成了母亲最后的心愿。
武则天离世后,留下一块高大的无字碑,立于乾陵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记碑》相对,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 7.53 米,宽2.1 米,厚 1.49 米,总重量约 98.8 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
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4 条,共有 9 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长 2.14 米,宽 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
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后来有人无意间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方格,每个长 4 厘米,宽 5 厘米,排列整齐经考证,这些方格并不是后人刻上去的,只有一种可能,它们是当初为在石碑上刻字而准备的,由此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准备好了碑文。
根据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计算,碑文大约有3300字那么,为什么已经准备好的碑文没有刻在石碑上呢?历史学家做出了这样的推测:武则天生前已经撰写好了碑文,并交给了李显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却长期在惶恐中度日,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发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母亲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不说也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
从现存城垣遗迹来看,乾陵墙垣的建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用石条砌筑墙基,二是下挖土壕乾陵城垣四面中部各开一门,四门外各有土阙一对,土阙上建有土木结构的楼阁唐初献、昭二陵门址详情已不易弄清,乾陵内城四门则清晰可辨。
乾陵门楼均为三出阙,一个母阙,两个子阙06在乾陵,对人们吸引力最大的,莫过于掩藏于青草和灌木林之下的地下宫殿了无穷的悬念,就藏在它隐秘地宫的深处高宗和武则天安息的地下世界是什么样呢?至今还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谜。
根据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我们可以对乾陵地宫进行探索性描绘:穿过近百米长,约 4 米宽,数十米深,呈斜坡形的墓道后,便是地宫的第一道汉白玉石门这道石门比唐宫大门略小,高 5 米、宽 4 米左右。
门上各处精雕细刻着象征吉祥和权力的花草人物图案,门虽重达百吨,仍可开闭门道布有陷阱,门后两旁装有暗器,用以防备盗陵者整个墓道里洒满了货币,表示富有和吉祥墓道两旁绘制有色彩绚丽的大幅壁画,象征着陪宫的石窟对称地排列在甬道两侧,里面置有大量的陪葬品。
墓室由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哀册”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
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佩剑、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武则天在这座神秘的地下宫殿静卧了 1300 多年,她的长相也是一个谜大学者郭沫若先生生前曾对武则天的长相产生过浓厚兴趣,他认为张萱的《唐后行从图》中那个丰满雍容的“唐后”就是武则天。
张萱是唐代画家,有《捣练图》《明皇纳凉图》《整妆图》《卫夫人像》《虢国夫人游春图》《唐后行从图》等传世由于张萱多绘宫中仕女,推测他曾任过宫廷画师,见过武则天,所以将武则天的模样留在了《唐后行从图》中但是,现在民间出现频率最高的武则天画像,并不是《唐后行从图》中的“唐后”,而是头戴凤冠的一张画像,这大概也是大家心目中的武则天形象。
此画像出自明弘治十一年(1498)刻本《历代古人像赞》但这些形象也可能是想象出来的武则天还有不少石像,目前最古老的一尊在她的出生地——四川广元的皇泽寺,据说此像与真实的武则天比较接近还有专家研究考证,最接近武则天相貌的石像,是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
公元 650 年,也就是唐高宗即位后的第一年,卢舍那大佛开凿,时为昭仪的武则天捐钱 2 万贯佛像一凿就是 25 年,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即公元 675 年才告完工这座高高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则天皇后的仪表与姿容,大佛的头部就是武则天 25 岁时容貌的再现,也有学者认为是武则天 44 岁时的写真。
卢舍那大佛,也许是唐高宗送给武则天的礼物她那沉着、安详的神态显示了母仪天下的威严与风度武则天死后葬入乾陵,在地宫陪伴着她的丈夫李治,但幽门重闭并没有给她和她的丈夫带来安宁07千百年来,不同的人为着不同的目的,一再把目光停留在这块神秘的宝地,并且演绎出各种各样的故事。
公元 880 年,时为唐朝末年,中原大地发生黄巢之乱,黄巢动用 40 万大军打算盗掘乾陵,但挖出一条 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为何如此?这是由于乾陵地宫入口处的地表,做了非常巧妙的伪装处理,把当年开凿地宫时产生的废石渣,搬运到 1 公里之外,给后世盗墓者以误导。
五代时耀州节度史温韬,是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财大气粗,公然驱动数万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发掘乾陵不料人马才上梁山,霎时黑云密布,电闪雷鸣,人马被暴雨冲下了山,随之天气忽然又转晴温韬惶恐中忧惧自己盗墓之举忤逆天意,从此断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
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亲率一团人马,也想学孙殿英炸慈禧墓的样子,以军事演习为幌子,炸开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据传说,爆炸声中,一团黑烟腾空而起,在空中扭结成一条黑龙,黑龙一声怒吼,最先发掘乾陵的 7 个山西籍士兵吓得喷血而死,其他人则落荒而逃。
人们传说:“武则天是山西文水县人,最恨她老家的人来掘她的墓!”这些传闻,有的见诸史书,也有的在民间流传,是真是讹,言人人殊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陵乾陵未曾被盗掘,原因何在?。
1960 年 4 月 3 日,考古工作者在梁山主峰的南面中腰处,找到了通往乾陵地宫的隧道大门这条隧道也叫“羡道”或“诞道”,在这条长约 63 米、宽近 4 米的隧道里,共选砌了 39 层、4000 余块大小不同、重达1 吨至 2 吨的石条。
在每块石条上面还凿出燕尾凹槽,将铁质燕尾板镶嵌在其中缝隙之间,再浇筑铁锡浆液,从而使石条上下浑然一体,说乾陵固若金汤,一点也不过分由此看来,乾陵未曾被盗掘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庞大和坚固陕西发现乾陵隧道,引起全国上下的关注。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历史学家郭沫若提议发掘乾陵然而,周恩来总理权衡利弊,思之再三,在《乾陵发掘计划》上提笔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先不要挖”。
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武则天和她的丈夫统治着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名望最为显赫的帝国他们死后,中宗、睿宗又将2位太子、3位王子、4位公主、8 位大臣等 17 座陪葬墓,按照墓主人生前的地位高低,由远及近地排列陪葬于乾陵。
东方帝王谷中的乾陵更显宏伟、壮观摘选自作家和谷文史散文新著《唐朝背影》西安出版社相关阅读:和谷《唐朝背影》 一 在咸阳城西北125公里外的田地里和谷《唐朝背影》 二 9个月取得天下,3 个月统一全国
和谷《唐朝背影》 三 关中平原北部,有一道横亘东西的山脉和谷《唐朝背影》 四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附:购书信息
预购《唐朝背影》请在“黄堡书院”公众号后台留言登记(姓名、电话、数目、地址)小编会与您联系并邮寄~
和 谷和谷,国家一级作家1952年生,陕西铜川黄堡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历任《长安》《特区法制》《百年陕西文艺经典》主编,陕西省文联副巡视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顾问 《市长张铁民》《无忧树》等多部作品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报告文学奖、新时期散文奖和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
著有《和谷文集》14卷、《柳公权传》、长篇小说《还乡》《谷雨》等60多部舞剧《白鹿原》《长恨歌》《孟姜女》编剧作品收入教材和北京高考试卷,翻译为英文、法文 从事文学创作之外,兼事书法绘画,画作《东原》《闺怨》《种豆南山》《北地》等入选《中国作家书画集》等多种书刊展览。
曾获陕西省直机关书画奖项和陕西中青年书画家称号 黄堡书院设有和谷文学(艺术)馆。【编辑】孙 阳【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