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之歌_蝗虫之歌歌词
在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四川省宣汉县,居住着近十万土家儿女,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其灿烂民族文化中的杰出代表。
点击题目下方四川画报关注我们薅草锣鼓在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四川省宣汉县,居住着近十万土家儿女,他们能歌善舞,勤劳勇敢,朴实善良,形成灿烂的民族文化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土家余门拳、摆手舞、哭嫁、唱孝歌、土家钱棍、唱土地、高台舞狮、端公舞、车灯、土家民歌、土家庙会等非遗文化十分丰富,。
而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手工制作锣
巴人后裔土家人宣汉县是土家族人在四川的唯一聚居地,这里同时也是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 级旅游风景区巴山大峡谷所在地,山水如画,风景迷人,川东土家族人就主要聚居在这里土家人是巴人后裔,宣汉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是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山大峡谷地区地处大巴山,至今还有巴河等地名,是《华阳国志》等记载的巴人生活的主要地区,与重庆、湖北土家人聚居区邻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与重庆、湖北土家人完全一致。
宣汉县是土家族人在四川的唯一聚居地,这里山水如画,风景迷人,川东土家族人就主要聚居在这里
古乐逢春着新枝《周礼》载:“击土鼓以乐田畴” 据考证,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产生于西周时期,成型于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汉代由于地势险要,古代巴人主要靠烧荒种地为生每年六七月,天气炎热,蛇虫猖獗,却需要给庄稼锄草;。
而猴群、野猪也会出来糟蹋庄稼为解除疲劳、驱赶野兽,便产生了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原生态地保留了巴人从原始狩猎向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转变时期诸多的生产生活习俗:打锣鼓和唱歌同步进行,锣鼓引子、唱腔曲式调式、唱词。
的内容到形式,特别是三至五人打唱的被称为武锣鼓的打法是这里独有的。而从歌词里也可以看出,薅草锣鼓被寄予了人们驱除虫害,获得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一群人在地里锄草唱和,两人在地头敲锣打鼓领唱,使得劳动者减轻疲乏,提高生产效率堪称真正的“劳动进行曲”“锣圆鼓圆,挎在胸前;老者少者,细听我言;神农植下五谷,虫蝗忽然发现;天子无法可治,许下贺功良愿;招集天下歌郎,来在歌场挑选;
内中选出两个,名叫陈功刘元;二人才高八斗,都是口聊舌辩;说得天花乱坠,讲得地道方圆;歌长唱了三日,虫蝗忽然不见;天子龙心大喜,许为歌中状元;唱歌就从那时起,肉口流传到今天”薅草锣鼓在这里的土家族人代代传承,一群人在地里。
锄草唱和,两人在地头敲锣打鼓领唱,使得劳动者减轻疲乏,提高了生产效率直到上世纪的集体生产时期,每个生产队都有一至二个锣鼓班子几十甚至上百人集体劳动,薅草锣鼓在旁边为之鼓劲加油的场面,十分壮观,堪称真正的“劳动进行曲”。
薅草锣鼓的歌词有不少为口头即兴创作薅草锣鼓的歌词有不少为口头即兴创作,歌词分单段体和多段体每一段句数绝大多数为偶句数,既有出句和对句,也有奇句数演唱形式分说、唱、半说半唱、表演唱;独唱、对唱、领唱、和唱等。
衬词以虚词为主也有实词。调式为民族五声徵调式。写作手法多用赋、比、兴,唱腔全是高腔山歌,高亢悠扬,给人遍山是歌之感。2008 年,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薅草锣鼓传承人袁诗安在研究唱词
传承有方名远扬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属于抢救性保护项目,如何有效传承是当务之急宣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探索出了一套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影响,被《达州日报》等媒体称为非遗保护的“宣汉经验”。
建立保护纪念碑宣汉县文化馆于2010 年在巴山大峡谷龙泉土家族乡所在地修建了一座“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保护区标志碑”碑文用几百字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独特价值等该碑的修建对游客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成为风景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建立薅草锣鼓协会其次,在龙泉、渡口等乡镇建立了薅草锣鼓协会,每一个乡镇都有专门的办公室将原来完全无组织的薅草锣鼓队伍集中了起来,提供固定的活动场所,宣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对相关的锣鼓引子、唱词、。
作品、制品等进行回忆、收集、保护,同时还进行交流。
薅草锣鼓唱本传承人举办培训班为了培养传承人,自从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宣汉县里要求每一个传承人都要带徒弟,个数不限,至少一个。同时要求有条件的传承人举办培训班。
薅草锣鼓传承人吴正菊,举办培训班,向小孩子传授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乡鸡唱街道人口居住相对集中,传承人吴正菊、彭千学先后办起了培训班,年龄从四五岁到四十多岁,人数由最初的几个到十几个,吴正菊培训班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四五十人。
他们利用周末或农闲时间举办不同的班,人人都积极参加,特别是当地开展什么活动大家都想上台一试身手,学习积极性很高。
袁诗安向小孩子传授薅草锣鼓薅草锣鼓展演在传承有序的情况下,宣汉县积极组织薅草锣鼓的展演从2011 年6月份在龙泉、渡口土家族乡等地举办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赛歌会以来,如今已经先后成功举办了六届最初的歌会,是在苞谷地里面实地打唱表演,这与原生态的薅草。
锣鼓环境完全一样,参加表演的人有一种真正在打薅草锣鼓的感觉如今,参加的队伍已经由最初的少数乡镇,扩展到现在的七八个乡参加,还有更多的乡镇都希望能加入其中而活动也由最初的文化馆非遗中心主办,提升为文广局和宣传部举办。
薅草锣鼓的演出大多在田间地头由此,赛歌会已经成为宣汉县非遗保护和民俗活动的一个品牌,每年赛歌会都吸引各地媒体前来进行专题报道,还吸引了达州、重庆、成都等地的文化、摄影爱好者前来观摩拍摄薅草锣鼓也积极借助各种机会走出去,将这古老艺术的风采传播给更。
多的人宣汉的薅草锣鼓队已经参加了达州市元九登高节、成都国际非遗节、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的表演2014 年宣汉的薅草锣鼓队代表四川冲击“我要上春晚”特别节目“直通春晚”,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土家薅草锣鼓的精彩。
薅草锣鼓这一项起于田野、延续了三千年的艺术,随着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加强,不仅没有遗失,还成为一张独具特色的地方名片,也必将在带动当地旅游开发和社会发展中,贡献文化的力量文 | 桂德承 陈琴画图| 张勇编辑 | 夏盛兰
本文摘自《四川画报》2017年4月刊更多精彩点击购买杂志
版权声明四川画报本文图片及内容为四川画报社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以上图片,请联系“视界”影像平台[sj.scpo.cn]工作人员联系人:邓女士。
电话:028-82009100转82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