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丁丁网_上海交通简介
《人类未来》作者:(英)马丁·里斯译者:姚嵩,丁丁虫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日前,上海天文馆已完成压力测试,将于7月17日(本周六)正式开馆。这是迄今
《人类未来》作者:(英)马丁·里斯译者:姚嵩,丁丁虫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日前,上海天文馆已完成压力测试,将于7月17日(本周六)正式开馆这是迄今为止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坐落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占地面积约5.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上海天文馆以“连接人与宇宙”为设计理念,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为使命,以“为人们塑造完整的宇宙观”为愿景,鼓励人们感受星空、理解宇宙、思索未来。
内容简介“智识书系”之《人类未来》是一本立足科学、思考人类现状与未来的科普读物第一章分析了当下地球的一些潜在危机,包括能源、核威胁、气候变化等;第二章以当下科技发展为根据,预言生物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将对人类未来产生的改变及风险;第三章从地球和人类转向更宏大的宇宙,探讨太空飞行、外星智慧等天文、宇宙方面的远景;第四章来到科学的边界,以科学视野重新看待分析地球与人类的现状和发展本质;第五章回到人类,试图提供人类靠自身改变未来的可行途径和方式。
本书适合对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物理学感兴趣,并对未来存有思考和遐想的读者作者简介作者:马丁·里斯,英国皇家天文学家,曾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和天文研究所所长,曾为英国上议院成员,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他致力于国际科学领域研究,关注科技风险相关议题。
著有《我们的宇宙栖息地》(Our Cosmic Habitat)、《六个数》(Just Six Numbers)、《我们最后的时刻》(Our Final Hour)等现居英国剑桥译者:姚嵩,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现工作于上海科技馆,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展示部成员,大众天文台项目负责人译作有《太阳王》(合译)丁丁虫,科幻作家,翻译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译著有《穿越时空的少女》《墨攻》《看海的人》《美丽之星》《来自新世界》等。
内容节选我们为什么需要天文学?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也许是除医学之外最古老的一门(我得说前者产生的益处大于害处,因其有助于历法、计时和航海)而最近几十年的宇宙探索颇有成就月球上有了人类的足迹,前往其他行星的自动探测器传回了迷人而多彩的新世界照片,而且有探测器在某些行星上着陆。
现代望远镜扩展了我们的宇宙视野这些望远镜揭示了一座由非凡的物体组成的“动物园”——黑洞、中子星和巨大的爆发太阳所处的星系也就是银河系,它包含有上千亿颗恒星,所有的恒星都围绕着银河中心转动,那里藏着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
而这只是通过望远镜可以看见的上千亿个星系中的一个我们甚至探测到了“大爆炸”的“回声”,就是“大爆炸”在138亿年前引爆了这个扩张的宇宙,宇宙如此诞生,与此同时所有的自然基本粒子也诞生了
像我这种足不出户的理论家对这一进程贡献不多,这主要是得益于望远镜、航天器,以及计算机的发展多亏了这些进步,我们开始理解一整个事件的链条:原子、恒星、星系和行星如何产生于一种万物都被压缩到高温高密度状态的神秘开端,而在行星地球上,原子如何组成了生命,并开始了达尔文理论所说的演化,最终像我们这样能够思考这一切秘密的生物诞生了。
科学实际上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它超越了所有的国界与信念天文学更是如此夜空是我们所处环境中最常见之物贯穿人类历史,全世界的人们都会凝视星星,并以不同的方式来解读它们就在最近十年,相对于我们祖先的理解,夜空变得更为有趣了。
我们知道了大多数恒星并不只是闪烁的光点,而是被行星绕转,就和太阳的情形一样惊人的是,银河系存有数百万个类似地球的行星,也就是看起来宜居的行星但它们是否真的已经被占据了——那里有生命吗?甚至是智慧生命?很难想象会有什么问题比理解我们在整个宇宙格局中的位置更加重要。
各种媒体报道中的这些主题让数百万人着迷对于天文学家(还有类似于生态学等领域的人)来说,自己的领域吸引了如此大量的关注,实在是令人愉悦如果我只能和少数的同行专家来讨论我的研究工作,那么满足感也会下降很多另外,相对于公众有争议的那些话题,如核科学、机器人学,或者遗传学,天文学的表现更加正面,而且没有威胁。
外星生命是否存在?“多个有人世界”的猜想由来已久从17世纪到19世纪,人们广泛怀疑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是有人居住的这一推理更多出自神学而非科学19世纪的杰出思考者们提出生命一定是遍及宇宙的,否则的话如此广阔的空间看起来就是对造物主所做努力的极大浪费。
对这些想法的一个有趣的批判出自一部重要的著作《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作者是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自然选择理论的共同提出者华莱士对物理学家大卫·布儒斯特(物理学家以光学中的“布儒斯特角”纪念他)尤其严厉,后者推测认为即使月球也一定是有人居住的。
布儒斯特在他的书《不止一个世界》中提出,如果月球“被设定成仅仅是我们地球的一个光源,那么月球就不会有高大的山脉和死火山来让它的表面多种多样,也不会覆盖着由反光量不同的物质形成的大补丁,从而让表面呈现大陆和海洋的样子。
如果月球是一块平整的石灰或者白垩,才更适合当光源”到19世纪末,很多天文学家确信生命存在于太阳系其他行星之上,所以有一个十万法郎的奖项专门设立给第一个接触外星生命的人但这个奖项特别排除了与火星人的接触,因为那被认为是太过容易了!有一个关于火星上存在运河的错误声明,之前被认为是红色行星上存在智慧生命的铁证。
太空时代带来了重要的消息金星,一个阴云密布的星球,过去被认为是一个繁茂的热带沼泽世界,结果是一个破碎的、有腐蚀性的地狱水星是一块坑坑洼洼的被暴晒的石头甚至最像地球的火星,现在也被揭露出来是一片有着稀薄大气的寒冷沙漠。
不管怎样,NASA的好奇号探测器可能发现了水而且它检测到从地表下面冒出来的甲烷,也许是来自很久以前存活过的腐败生物——尽管那里现在看起来没有让人感兴趣的生命在离太阳更远也更冷的天体之中,聪明的赌注应该是押在木星的卫星欧罗巴(木卫二)和土星的卫星恩克拉多斯(土卫二)上,这两个卫星覆盖着冰层,可能存在着生物,在其下的海洋中游泳。
已经有太空探测器计划将要去探索它们了在土星的另一个卫星泰坦(土卫六)上的甲烷湖里,也可能存在奇特的生命但是没有人能对此表示肯定
在通俗文化里,外星人被描绘得有些像人,通常有两条腿,可能有触手,或者眼睛下面有柄,或许这样的生物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最有可能探测到的外星人不会是这种我强烈认为,如果我们会发现外星信号,这些信号更可能是来自极端复杂而强大的电子脑。
我这个推测得自地球上已经发生的事,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对生命与智慧如何在远未来演化的期盼差不多40亿年前,地球还年轻的时候,第一个微小的生命出现了;这个原始的生物圈演化成了今天不可思议的复杂生命网——人类正是其一部分。
但人类并不是这一过程的终点,实际上,甚至还未到达一半的位置上未来的演化——血肉生物并不占优势地位,而新人类纪元——将会向未来延续数十亿年假设有一些其他行星上有生命,而且其中一些上面的达尔文式演化遵循着与地球上相似的轨迹,其演化的关键阶段也极不可能跟地球同步。
如果智慧和科技在一个星球上的出现大大晚于地球(因为那颗行星还年轻,或者通过“瓶颈”期的时间更长),那么这个星球上就不会出现外星智慧的证据但是,一颗比太阳年老的恒星周围,生命可能就有10亿年或者更多的领先优势。
资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辑:段鹏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