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抗战电影_国民党抗战电影大全
注意这不是神剧!!!
在当下抗日神剧满天飞的年代,我想好多观众一打开电视剧就会对荧屏上的神剧感到厌恶,可笑,无奈,甚至愤怒……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怎能够被娱乐化呢?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剧都说是“神剧”,其实我们国家也有不少优秀的作品的,这些作品客观的还原那场令国人肃然起敬的战争。
本期讲古佬就打算给各位读者奉上那些优秀的作品由于篇幅有限,本期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反映国军正面抗战的优秀作品更多优秀作品还待日后慢慢推荐
那些年脑洞大开的神剧产物
NO.1第一部大陆反映国军抗战的电影——《血战台儿庄》年代:1986年导演: 杨光远 ,翟俊杰编剧: 田军利 , 费林军主演: 邵宏来 / 初国梁 / 江化霖
《血战台儿庄》海报这部电影是别看年代久远,但是其意义不同凡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国民党正面抗战的电影,当时这部电影在两岸政治引起了不小的波动从片名可知,这部片子就是讲述抗战中的台儿庄战役的,台儿庄战役是发生在徐州会战中一次国军战胜日军的重大战役。
由当时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的此战中国军队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战役由1938年3月16日一直持续到4月15日,中国军队歼敌一万余人,获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战役胜利。
反映台儿庄战役的油画电影用艺术的手法,史诗般的还原了台儿庄战役的历史当时拍摄电影的时候,是改革开放不久,一些文革遗留下的思想尚未剔除,因此电影拍摄阻力十分巨大部分人认为“共产党怎么能拍国民党的电影”,可以说在政治上,这部电影的拍摄有极高的风险,因此据说拍摄电影的时候,导演甚至带着毛主席语录到了片场。
整部电影光修改剧本,就达到17次之多
电影中和现实中的李宗仁极其相似,这特型演员绝对堪称一绝当时有一位荷兰的导演叫伊文思来到了中国,他与《血战台儿庄》的主创们见面原来,他曾经在1938年来过台儿庄,并拍摄了不少当时战役的纪录片当时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拍摄了不少关于中国抗战的影视作品,并带到海外放映。
在他的纪录片中不乏中国军人英勇抗战的片段,《血战台儿庄》中的“人梯渡桥”,“运河鏖战”均在纪录片中可以找到原型因此,可以说《血战台儿庄》中的许多战争场景的取材,基本上都有迹可循
真实历史上的国军士兵在台儿庄冲锋陷阵整部电影中,刻画了李宗仁,蒋介石,张自忠,池城峰等国民党高级指战员的正面形象其中,蒋介石在面对日本飞机轰炸时临危不惧的片段堪称一绝川军师长王铭章面对日军包围时,视死如归令人动容。
除了还原了国军高层,就连底层士兵的抵抗也有不少刻画,国军士兵们舍身炸坦克,与日军肉搏的场面比比皆是,影片一改以前对国民党士兵的贬低可以说,前所未有
电影中的蒋介石和真实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影片中,蒋介石亲自组织抗日英雄王铭章的追悼会,恰逢此时日军飞机轰炸,蒋介石镇定自如,临危不惧,一直演讲。这段镜头的拍摄与大陆以往所有抹黑蒋介石的电影完全相反。
电影中的国军士兵与历史上的一样,在大敌当前,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种电影表现在建国后还是首次影片完成的时候,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分管意识形态的习仲勋,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时任当时的统战部部长阎明复都甚至亲自过审了这部电影。
奇迹的是,这部电影过审了这部电影,随后除了在大陆上映还在香港台湾上映据说,当蒋经国看完电影时曾感叹“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没有给我父亲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也要做些调整”不久后,台湾方面居然同意了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的政策。
两岸从此走向新的历史时期
晚年蒋经国
电影中的士兵们穿着破烂,却视死如归比之当下小鲜肉化浓妆,打完仗发型还不乱,可见当年电影人的敬业影片中最后有一个长达四分钟的镜头:残垣断壁,城池上,敌我双方成百上千的尸体铺起的大路……城墙上一面残缺的青天白日旗在飘扬……。
电影剧照据说,当时原来的剧本呈现的是,全国人民锣鼓喧天的庆祝胜利,但是后来改了原因是,导演杨光远看到当时徐州会战中《新华日报》对战场的描写“眼前是一副断壁残垣的景象……到处一片狼藉……”是的,用血肉筑起钢铁长城……于是,导演把电影最后一幕改为“血肉长城”这也是全片最震撼的一幕。
最后的这组镜头你是否想起我们的国歌,把我们的血肉组成我们新的长城!NO.2聚焦于小人物的感动——《我的团长我的团》年代:2009年导演:康洪雷编剧: 兰晓龙主演: 段奕宏 / 张译 / 张国强 / 邢佳栋
《我的团长我的团》剧照这是一部另类的抗战作品,作品以一个残缺的“炮灰团”为叙事主线,讲述了一群被作为“炮灰”的士兵,用生命书写保家卫国的血泪故事故事的背景为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到1944年滇西大反攻。
整个炮灰团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其架空在整个大的抗战背景下,却呈现出别样的真实
剧中的炮灰团该剧的团队是曾经主打过《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优秀的作品可以在虚构的故事中将观众带入真实的故事《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为数不多的精品整部作品全是虚构的人和事,其仅仅以滇西大反攻的松山战役为原型,但这部剧却真实的还原了抗战原来最本来的惨烈面目。
很少有作品真正把抗战的惨烈拍的出来,这部剧算一个剧中男主龙文章在里面有一句台词“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那个样子”这句话是全剧的点睛之笔剧中的炮灰团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是北平小少爷孟凡了、陕西的军医郝兽医、东北佬迷龙、上海的阿译长官、湖南人不辣、广东兵蛇屁股……。
每一个人背后代表的则是一寸又一寸丢失的土地……大好河山,国土沦丧……“中国曾经辉煌伟大,如今却山河破碎”这部剧的浅层含义就是告诉我们“思考中国原来本来的样子”却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现实的残酷,让人不禁叩问,我们的国土本来应该是怎样?
我们的国家到底怎么了?
整部剧塑造的人物,突破了以往那些刀枪不入的主角光环形象炮灰团们都怕死,他们有些甚至是当年的有志青年,在经历战争的残酷后变得自私,麻木,对时代绝望,对未来迷茫,其实这可能是当时那种背景下底层士兵无奈战争的最真实反映,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没人知道战争到底是赢还是输,于是一些士兵会表现出无奈的逃避。
于是团长龙文章在剧中说了一句话“英国鬼死于狭隘与傲慢,中国鬼死于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这句话甚至道破了当时那个年代国人的劣根性,听天由命,漫不经心,这或许是就是那个年代没落挨打的本源
劣根性在这,听天由命,漫不经心。
总有人要牺牲的,牺牲的意义在哪里?为之坚持,仅仅想一次胜利,希望到绝望,绝望到希望,很多的死人活着是耻辱或是奢侈还是美好......剧中太多的东西难以表达剧中,这些毛病无限多的小人物却用生命换来了最后的胜利,哪怕被充当炮灰。
因为,总有人去付出什么,才能改变那个糟糕的现状“历史是所有人的人写的,不是一个两个,要不怎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呢”抗战中阵亡的军民3500万,这些人除了我们熟知的身先士卒的将军更多的是你我不熟悉的小人物,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在最底层用最自杀的方式去抵抗,但是历史书上很多时候他们只字没有,只有那残垣断壁,大好河山记住了那个年代他们的奉献,因为他们早已和山河大地化为一体了。
远征军名将,孙立人,戴安澜。除了这些名将,更多的是那些无名的人,那些战后化为尘土的墓碑。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
松山战役遗址翻开厚厚的抗战历史,找到松山战役松山战役: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历时95天,本次战役胜利将战线外推,打破滇西战役僵局,同时,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整场战役,滇西远征军在松山上打了整整10次才拿下松山阵地,固有10战松山之称。
剧中,南天门大战的原型历史上正是这场松山战役剧中有一段师长虞啸卿和团长龙文章在南天门战役的沙盘推演,这个沙盘推演正是血战松山的真实呈现,不过它在剧中被艺术呈现,故事的结局当然以炮灰团的付出而成功,但在历史上松山战役,中国军队正是在和剧中的沙盘对抗中一样伤亡惨重才拿下阵地。
松山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点"之战,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玉碎"战 。
松山战役
松山战役中的国军士兵松山血战历时120天,官兵阵亡8000余人,日本守军除一人化装突围全部战死,无一人被俘或投降,双方阵亡人数之比接近6:1另外,中国军人伤者逾万历史远比电视更残酷你若看出来更好,看不出也罢。
滇西远征军渡过怒江剧中阿译高唱的从军歌: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这歌曲虽然在剧中明显穿越了,因为这是1944年中国驻印军的曲子,但是它唱出那时中国青年们的希望。正是这一点点的希望,支撑到了我们到最后。为了忘却的胜利啊!
剧中,年老的孟凡了,诉说着那段残酷的民族记忆。
NO.3虎贲万岁——《喋血孤城》年代:2010年导演: 沈东编剧: 马维干 / 连秀凤 / 沈东主演: 吕良伟 / 安以轩 / 袁文康 / 杨紫 / 谢孟伟
《喋血孤城》海报电影讲述的是1943年常德保卫战的故事。驻守常德的国军第74军57师临危受命,八千代号虎贲的将士在师长余程万带领下,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决一死战。
电影剧照这部电影是当时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沈东拍摄的。相比其他著名导演,沈东似乎默默无闻,他其实是专门拍摄主旋律电影的导演,其中2005年反映八路军抗战的主旋律电影的《太行山上》是他的成名之作。
电影《太行山上》海报《喋血孤城》以常德会战为背景展开,其74军57师被誉为虎贲部队剧中的57师师长余程万,更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余程万黄埔一期毕业,许多当年的同窗哪怕官职比他高也会谦虚的叫他一声老学长早在上高会战中余程万的部队的英勇战斗使他的部队获得“虎贲军”的美誉。
1943年11月,日军集结7个师团约10万人进攻常德,国军集中了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16个军43个师21万人迎战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顽强阻击,迟滞日军进攻,给敌重大消耗,击毙日军1万余人史称常德会战在整场战役中,常德成为双方必争之地,11月23日,日军3万余人兵临城下,三面合围常德。
余程万率领57师8000官兵迎战日军
真实历史上,国军在常德作战的图片如同电影表现一般,面对日军的劝降传单余程万在上面批写“余深受黄埔教育,只知不成功则成仁,余确信全师弟兄也是如此”面对城门相继失守之后,全师官兵马上在城内进行了巷战,与敌人消耗。
然而援军迟迟未到
电影中的巷战场面电影结尾,余程万写给妻子的家书其实是虚构的,但真实历史上余程万向长官发出最后一电:"弹尽人亡,城已破,友军观望不前刻大街小巷混战成一团职率副师长参谋长死守中央银行职余程万谨叩"
12月3日,余程万带领最后200余士兵突围,与友军汇合后收复常德,此时整个57师仅剩83人战后,余程万的突围却让他饱受争议,一些人认为他畏死潜逃,一些人认为他已经尽力不想做无谓牺牲战后,余程万被押往军事法庭,在上司王耀武的力保下才免于死刑。
余程万的扮演者吕良伟,没错他是昔日当红的香港男星,曾与周润发演过《上海滩》
真实的余程万《喋血孤城》这部作品,由于资金不足,因此出现不少武器穿帮,但是总的来说它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度还是值得赞赏的,其次整部片子请了大陆和港台两岸三地的演员演员共同完成,也算是炎黄子孙对那段历史的肯定了。
全片94分钟光战斗场面就过了1小时,因此算得上良心了。
电影中集中表现了常德会战中,白刃战,毒气战,巷战剧中,苗族士兵在遍地狼烟的常德城中幸存他哭着大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现在听我的,检查子弹,准备战斗!”特别让人感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纪念这次战斗,余程万觉得作为是后死者,有责任把这场壮烈的战斗记录下来,于是派人找到了当时著名作家张恨水,希望他能够写下"虎贲"军的感人故事张恨水先生答应了,其以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当时参战幸存者的回忆写了一本纪念常德保卫战的小说,并取名《虎贲万岁!》。
张恨水抗战后,74军之后改编为整编74师,1947年,虎贲军在孟良崮上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全歼NO.4被雪藏了10年的致敬——《铁血昆仑关》年代1995年导演: 杨光远编剧: 汪天云 / 李建琛主演: 刘颖涛 / 郑玉 / 王玉璋 / 绳中
电影海报此片为《血战台儿庄》的姐妹篇,两部片子同样出自导演,杨光远之手与《血战台儿庄》一样,看名字就能知道剧情的片子《铁血昆仑关》讲述的的是1939年的昆仑关战役与《血战台儿庄》不同的是,《铁血昆仑关》是根据小说《魂归昆仑关》改编的,因此相比前者它的文学性更强,但史实性却有所下降。
但是,昆仑关战役在抗战中地位还是十分高的
历史上的昆仑关战役图片电影主要讲述了国民党首支机械化部队200师在广西与日寇血战的故事其刻画了杜垏明,邱清泉,戴安澜等一批优秀国民党抗战军人的群像,同时也有对底层士兵作战生活的剧情这部片子,把昆仑关战役戏剧性的呈现了出来。
电影中国军攻占昆仑关的场景很多人或许对昆仑关战役比较陌生1939年11月15日,日军在北海湾龙门港登陆,攻占钦州、防城后,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的兵力于24日沿邕钦公路北犯侵占南宁12月4日进占昆仑关一旦日军在次站稳脚跟,日军队将从中国的西南部迂回威胁当时的大后方重庆,同时切断中国与越南等地的联系,进而封锁中国当时的外来补给。
为此当时国民政府集中14万多人的大军与日军在广西进行战斗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敌我双方在昆仑关进行血战,国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夺取了影响整个会战的地区昆仑关,同时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取得大捷
电影中日军切腹自尽
影片中的战斗场面这部电影本能成为与《血战台儿庄》一样齐名的大片,但其生不逢时90年代,台湾的李登辉上台,两岸关系紧张这部反映国军正面抗战的电影也因此受到种种影响,使之演员阵容稍弱,道具相对粗陋,多兵种作战的场面未得到应有展现。
,因此,片子里的出现了不少的穿帮,例如59坦克客串了里面的国民党坦克。
这位小哥后面的59坦克是穿帮的典型证据
台独分子李登辉然而,就是这个样子,导演依旧拍了下来该影片曾因昆仑关战役战果存在争议而被冻长达11年,据说2005年解禁时片名还被省略为“铁血”,后经亲历昆仑关战役的原广西区主席韦纯束给胡锦涛总书记写信才得以复名“铁血昆仑关”。
有人认为昆仑关战役,国军付出了很大代价,只能算惨胜,没有必要拍这种片子但是,殊不知抗战那场战役不是惨胜呢?说这种话的人真可谓是无知这部电影,也因政治问题,被禁止公映直到2005年这部电影才被刻印成为DVD出售,这部雪藏了10年的电影才重见天日。
电影中的国军行军片段尽管在大陆这部电影遭到种种冷眼,但是这部电影在国外却引起了轰动,这部电影甚至在西班牙的电影节上好评如潮,获得“历史见证奖”,而且破例连放两场面对着外国人士的掌声,杨光远导演说自己当时“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涌上心头”。
影片中不乏战场上尸山血海的表现影片中有一段场景是,深明大义的百姓用祖坟墓碑铺平公路,让装甲车上战场总攻开始后,中国军人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其实,在真实的昆仑关战役中,杜垏明在战役胜利后就说了一句话,“这次抗战的胜利,各位在战场上都亲眼看到了,请如实宣传,用不着格外夸大。
但有一点是需要着重宣传的,那就是要强调本军是民众的武力,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所以诸位要是记载这一此胜利,千万要带一笔:本军的胜利,其实也就是民众的胜利”
电影中杜垏明的形象十分正面杜垏明在战后下令修建了一座“陆军第5军抗日阵亡将领纪念碑”,含着热泪亲笔书写了400多字的悼念碑文。可见昆仑关战役的惨烈。
战后,国军士兵哀悼昆仑关战役中阵亡的战友NO.5淞沪会战的缩影——《捍卫者》年代:2017导演: 廖希 / 韩平 / 张巳阳编剧: 啸杨 / 却却 / 廖希主演: 白恩 / 吕星辰 / 赫子铭 《捍卫者》是一部讲述淞沪会战中宝山保卫战的电影。
影片以真实的民族英雄国军18军少校营长姚子青死守宝山城为蓝本,讲述了守城7天内守城将士与共存亡的壮举
电影海报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国军18军98师第583团3营600人在营长姚子青带领下坚守宝山城日军海陆空三军一起进攻,守城将士伤亡惨重。
9月7日,日军以坦克开道突入城内,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打尽最后一颗子弹,至当日上午10时,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围向上级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电影剧照
影片场面还算近几年来可以赞扬的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后,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于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 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
姚子青烈士
1938年3月12日,延安各界群众举行“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烈士大会”,毛泽东发表演讲赞扬姚子青等烈士是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姚子青将军为革命烈士。
这部片子,上映于2017年9月,没错,仅仅接在《战狼2》后面,然而票房惨淡在所有人都在茶余饭后谈论着《战狼2》血脉喷张的剧情时,这部片子只能被遗忘这部电影是典型的三无电影,无名导演,无小鲜肉,无大投资......因此,在如今这个年代也就只能被人们遗忘。
《战狼2》海报回到电影层面上,我认为作为战争片还是值得一看的首先,其以真实历史为蓝本,其次,电影中中国军队终于不是近些年来手撕鬼子的神操作了,影片表现的德械部队,不过也是拿着中正步枪,戴着德国钢盔而已,仅有的几门迫击炮已经是最好的火器了。
我最欣赏的还是,影片中还原的环形工事,这与历史照片中的很相似影片中,基本上所有演员的对白都很干脆,不会显得太做作,虽然有女主角,但是再也没有那种情情爱爱,有的多是国仇家恨,战死沙场就连男主姚子青的感情不过是对远方妻子的思念,紧紧的表现也只是一封家书“丈夫徐国,不必相送”。
电影中巷战场面十分精彩
影片中的国军武器装备还是还原了,但是日本的装备却有穿帮,海军居然开出了大和号,这无疑是败笔。
穿帮的大和号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爆发时的第一次陆海空大战,更是抗战中至关重要的一战,历时三个月的战斗,破碎了日军的速战设想,奠定了后来抗战以长江水网为核心的中日战争发展态势,把日军由北至南的迂回战略变为以长江为中心的战略变化,实际上是非常成功的,也正因为如此,日军才会深陷日后的持久战泥潭。
但不可否认的是,淞沪会战的惨烈,战后,国民党宣布战争中有30万人死亡,日本侵略者声称有4万多人死亡可见战斗之惨烈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国军一个师上去,不到半天时间,都被炮火及空中打击致残,至少都折损一半兵力,部队成建制被打残,国军伤亡及其惨重。
可见当时中日双方武器装备之差距宝山保卫战,姚子青的营能够坚持数日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壮举了而这仅仅是整个淞沪会战的缩影正所谓,一寸山河一寸血
淞沪会战中的国军工事,在影片中有所展现。
影片结尾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