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色火药_栗色火药与黑色火药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8-01

从60地续引进外国设备、材料和技术,建立兵器制造局、厂照外国式样进行制造,在品种、质量和生产技术上发生了变化,从此炮弹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

栗色火药_栗色火药与黑色火药

 

炮 弹19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的炮弹制造,皆为手工操作,均系前装滑膛炮弹,性能落后,加工粗糙从60地续引进外国设备、材料和技术,建立兵器制造局、厂照外国式样进行制造,在品种、质量和生产技术上发生了变化,从此炮弹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弹种上,19世纪60代主要制造前装滑膛和前装线膛炮弹1870年后,逐步开始制造后装线膛炮弹1890后,各种前装炮弹逐渐为后膛炮弹所代替迫击炮弹虽迟在1922其术技术能和工艺条件较适合中国当时国情,其发展速度和制造规模,都逐渐超过后膛炮弹,成为中国近代后期炮弹制造中的主体。

生产规模上,1863-1903年曾是炮弹制造蓬勃发展时期,全国先后制造炮弹的有22个局厂,大都从制造前装滑膛弹开始到制造后膛弹民国成立至1930年,随着火炮生产的发展,兴起了大中口径山、野炮弹和迫击炮弹的制造。

据统计,当时制造炮弹的工厂先后达16个,其中制造后膛弹的工厂11个,制造迫击炮弹的工厂12个(有7个厂兼生产两种弹)1931年至抗战期中,由于日本侵略及受战争条件的限制,生产炮弹的工厂最后减少到8个,其中制造后膛弹的工厂4个,制造迫击炮弹的工厂7个(有3个厂兼生产两种弹)。

抗日战争胜利后,制造炮弹的工厂增加到15个,其中制造后膛弹的8个,制造迫击炮弹的13个(有6个厂兼生产两种弹)从上可以看出,1930年后,后膛弹的制造是逐渐下降的,1945年后下降更快,而迫击炮弹的产量则逐渐上升。

1946年后,中国开始了57毫米无坐力炮弹、53毫米超迫击炮弹、60毫米迫击炮榴弹和236英寸火箭弹的研制,在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1.从前装弹到后膛弹(1)前装弹的发展1863年,上海炸弹三局曾采用手工操作仿制炸炮弹。

1864年苏州洋炮局开始采用机械加工方式制造炸炮弹以后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金陵制造局等也陆续制造,炮弹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据统计,晚清时期曾制造过炮弹的22个局、厂中,大多数皆从过前装弹的制造当时所制炮弹,一方面是为了与自制火炮配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外购火炮配套,因此其制造品种远多于自制火炮品种。

最初制造的主要是结构较简单的各种前装滑膛弹,如炸炮弹、阿姆斯特朗式前膛弹、山炮弹等少数单位还制造前装线膛炮弹如江南制造局17开始1子18子和40子前膛来复炮弹,1874年后制造乌理治炮弹;金陵制造局于1892年前后制造瓦瓦司三槽开花弹和铜珠来复炮弹,吉林机器局于1890年前后制造前膛铜钉开花弹等。

当时所造前装滑膛弹,外形仍与旧式炮弹相似,大多为球形,用生铁铸造;重量为6~180磅不等,分空心和实心两种,空心弹已装有慢燃药的木引或纸引,可以根据发射距离的远近,调整其燃烧时间,使炮弹在敌方上空爆炸另外,炮上不再用火绳点火,而是使用具有自发火能力之点火具(俗称自来火),克服了火绳易受潮的缺点。

所用发射药为经过造粒或压饼之黑火药和栗色火药,比土制黑药燃速慢、膛压低,对火炮更为有利前装线膛炮弹则因用于前装线膛炮,其外形具有特殊的导引部如瓦瓦司式炮弹,在弹外刻有与膛线吻合之沟槽;铜珠来复炮弹则具有排列成数行的点状突起物,以便在装入炮口时,嵌入膛线内,其头部呈蛋形,其余为长形圆柱体。

由于有膛线,弹道较稳定,弹为长柱形,装炸药量多,爆炸威力较大炮弹所用点火具,先后采用拉发点火具(拉火)、击发点火具(击火)和电发点火具(电火)等三种方式制造前装弹的主要单位有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福建机器局、湖北枪炮厂、山东机器局等。

其中以江南制造局及天津机器局产量最大江南制造局在1876年曾达到年产前装滑膛弹2.9万发,线膛弹3600发;天津机器局1876年生产前装开花弹6.8万发前装滑膛弹须从炮口装填,操作不便,弹丸弹道不稳,而前装线膛弹,装填复杂,发射速度慢。

因此,在后膛炮弹出现后,就逐渐被淘汰由于在部队中,新旧炮夹杂使用,前膛炮弹停止生产的时间先后不同如江南制造局的前装滑膛弹在1890年左右,停止生产,前装线膛弹在1897年左右才停止生产;金陵机器局在1898年基本结束前装炮弹的生产;而福建机器局则在1904-1906年尚在制造大小前装炮用铁子及前膛72磅开花弹子。

(2)后膛弹的兴起中国后膛炮弹的制造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间1867年至1873年江南制造局制成9磅子后膛熟铁来复炮1门1874年兰州制造局在赖长的监造下自制后膛大小开花子同时江南制造局开始制造1~5号克虏伯炮使用开花子和实心子。

1876年天津机器局也开始制造后膛镀铅来复炮弹此三局是中国最早进行后膛炮弹生产的局厂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金陵制造局,四川、吉林等机器局也开始仿制最初,年产量一般都未超过1万发进入19世纪90年代后,湖北枪炮厂,山西、福建等机器局也开始生产。

在晚清时期,先后有江南、金陵、湖北三厂的年产量都分别超过两万发以上如江南制造局于1898年年产各种后膛炮弹57万发,湖北枪炮厂于1899年年产37毫米克鲁森开花弹11.6万发当时生产的各种后膛炮弹主要为阿姆斯特朗式和克虏伯式,均为各种钢膛熟铁箍炮和全钢后膛架退式火炮所用。

其规格极为庞杂,有以1磅子、2磅子、6磅子、7磅子、12磅子、40磅子、67磅子、80磅子、100磅子、180磅子、250磅子、380磅子、800磅子命名的后膛炮的开花子、实心子和钢质子;19世纪90年代以后,也有以口径表示的30毫米、37毫米、47毫米、50毫米、53毫米、57毫米、60毫米、75毫米、80毫米、87毫米、120毫米、150毫米、170毫米、203毫米、210毫米、230毫米、235毫米、240毫米、280毫米、305毫米等炮弹。

这些弹在结构及性能上差别较大,大都较为落后,因此,将其统称为早期后膛炮弹早期后膛炮弹是属于后膛炮弹初期发展阶段的品种,其产品结构和性能变化较大,品种庞杂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炮弹弹体用包铅作导引部,有简单的碰炸引信,弹内装黑炸药,用袋装黑火药或栗色火药作发射药,无药筒,用一般点火具点火。

1890年前生产的炮弹,多属此类此类炮弹大多用于较原始的固定的或架退式火炮第二类炮弹弹体已开始用铜作导引部,炸药为黑炸药或石子药,发射药为无烟药,有底火及药筒,有较复杂的着发引信1890年后至20世纪初期所制快炮或过山炮炮弹属于此类。

这类炮弹的结构已基本接近于现代的炮弹(3)早期炮弹制造技术的发展仿制前装滑膛炮弹初期,加工方法主要采用手工,稍加部分机械加工以后陆续从国外引进设备,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如1864年苏州洋炮局弹体铸造所用化铁炉,一为“外国炉”,一为“内地泥炉”。

外国炉由外国人掌握,泥炉则由中国人操作所用砂型全部用人工做成,弹体铸好后再用车都方法加工弹口螺纹至1887年左右,天津机器局开始采用半机械化的铁模制造砂型,铁模可以摇动使其上下开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江南制造局已拥有地风箱、碾砂机、筛砂机、辊炭机、翻砂胎机等设备,熔铜、熔铁炉共十座,铁胎、铁模箱1300只,另有专铸梅花饼设备及刨床、钻床等,在铸造上已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

引信零件等的机加工,至19世纪末尚使用较简单车床、刨床、轧床、铡床、手搬冲床及磨床等,并以蒸汽机为动力,以天轴和皮带传动,引信装配用手工进行,压药用手搬压药机及压药机床天津机器局于1887年对火帽加工,已采用多孔位装药和压药。

铜壳制造,一般引长次数较多,达7~10次其退火方法,最初用双层铁箱置炭炉中烘烧,时间长而质量差;后改为隧式炉,质量开始有所提高产品制造所用原材料、工具,大都依赖进口,连油料、煤等辅助和消耗材料,都从国外购进。

1898年汉阳铁厂建成后,始改用该厂所产生铁最初,黑火药也依赖进口,称为“洋火药”,19世纪70年代,国内建立黑药厂后,始由国内供应江南制造局于1867-1874年间,在徐寿、徐建寅父子主持下,制成镪水、棉花药及汞爆药,为自制点火具、火帽、雷管等打下了基础,以后,上述几种火工品做到基本自给。

2.后膛炮弹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和火炮的发展,早期后膛炮炮弹被淘汰,逐步被大中口径的管退式山野炮炮弹所代替从1925年开始生产平射、高射炮炮弹1931--1945年生产的炮弹,大部分为中小口径火炮炮弹。

1945年后,大口径火炮炮弹曾有少量生产,并新仿制生产了无坐力火炮炮弹管退式火炮炮弹所用发射药为无烟药除1905年江南制造局所造克虏伯式75毫米管退式山炮榴弹弹体仍装黑火药外,1921年汉阳兵工厂所造10年式75毫米山炮炮弹弹体已用苦味酸炸药,1925年后各厂便先后采用梯恩梯作弹体炸药。

弹体材料除用生铁外已出现钢性铣和钢质弹体引信除单纯着发引信外,已使用着发和延期两用引信保险构逐渐复杂,功能也较齐全可靠后膛炮弹的发展时间长,品种多,制造工厂也多,情况较为复杂现将75毫米等主弹种发展情况,分述如下。

(1)75毫米山野炮弹的发展75米野中国近代生产时间最长量泛一种1905年清政府就曾作为建立36镇新兵的主要制式品种中国从国外引进的75毫米山炮品种10个、弹种27个,75毫米野炮品种9个、弹种23个中国仿制和改制的75毫米山炮弹约13个弹种,22个型号(按厂计同一弹种、一厂一个型号);75毫米野炮弹约6个弹种、10个型号。

先后制造的共有13个厂仅据上海兵工厂、广东兵器制造厂、东三省兵工厂、第五十、九十、七十工厂等6个厂的不完全统计,自1915年至1948年共生产75毫米炮弹53万余发中国生产的75毫米山炮弹主要品种有克虏伯式山炮弹、汉10年式75毫米山炮弹、晋36年式75毫米山炮弹,另外还生产过日 94式75毫米山炮弹、卜福斯式75毫米山炮弹及斯乃德23年式75毫米山炮弹等。

克虏伯式75毫米山炮弹为江南制造局于1905年最先仿制成功,有榴弹和榴霰弹两种以后巩县兵工厂于1921年、汉阳兵工厂于1925年也先后开始制造上述三厂所造克虏伯式75毫米山炮弹可以通用上海兵工厂所造榴弹为生铁铸成,内装黑色炸药135克,采用“大碰引”着发引信,弹丸重5.3公斤,最大射程4000米;榴霰弹则装20秒双用引信。

汉阳兵工厂所造与其相同巩县兵工厂则将榴弹弹体改为钢制,装梯恩梯炸药370克;榴霰弹引信则经该厂副厂长张恩孝改进为克虏伯式75药盘双用引信该引信在结构上,将原引信体上下内孔分隔式改为贯通式;药盘周边添加卡沿,防止火焰窜燃;另将药盘调整慢燃药的燃烧时间,由0~20秒改为0~42秒和0~60秒两种(前者用于75毫米山炮榴霰弹,后者用于75毫米野炮榴霰弹)。

其所用慢燃药,原系国外进口,后经张恩孝研究出配方和工艺,改为自制抗日战争中,第十一、一工厂由于钢料缺乏,又重新生产生铁榴弹,减少了梯恩梯装药量,威力相应降低第五十工厂生产的则与巩县兵工厂相同1921年汉阳兵工厂仿制日大正6年式75毫米山炮弹,定名为汉10年式75毫米山炮弹。

后东三省兵工厂和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亦相继仿造,制成晋13年式、辽14年式75毫米山炮弹,以后巩县兵工厂也生产过以上炮弹可通用但汉阳兵工厂造10年式75毫米山炮榴弹和榴霰弹,引信为日3年式复动引信,相近于20秒药盘双用引信。

榴弹装苦味酸炸药,弹丸全重641公斤,初速342米/秒,最大射程为悬炸5100米、碰炸6400米巩县兵工厂榴弹引信仍用大碰引,装梯恩梯炸药,弹丸全重670公斤晋13年式75毫米山炮榴弹改用晋13年式瞬发引信,无延期功能,弹重、初速与最大射程和汉阳兵工厂所造相同。

抗日战争中,第十一、一、五十工厂也曾制造此弹所制榴弹分为两种:一为生铁榴弹;一为压钢榴弹第五十工厂将引信改为自制的32年式引信32年式引信为该厂刘天威发明的29年式引信的改进型由于该引信具有双用功能,且构造简单,制造省工省料,使用简便灵敏,曾得到兵工署颁发的2000元奖金,定名为29年式引信。

晋36年式75毫米山炮弹,为西北实业公司于1947年仿日94式75毫米山炮弹制成,分为榴弹和榴霰弹两种榴弹所装引信与日94式75毫米山炮榴弹略有区别,将瞬发改为短延期,其弹丸装梯恩梯炸药205克,全重59公斤,初速370米/秒,最大射程7000米。

第九十工厂于1947年,参照日本94式75毫米山炮及美国75毫米山炮设计成新式75毫米山炮(即改造94式75毫米山炮)及75毫米榴弹,所用引信与日式相同(2)75毫米野炮弹中国生产的75毫米野炮弹主要有克虏伯式75毫米野炮弹、日 38式75毫米野炮弹两种。

克虏伯式75毫米野炮弹,是1913年湖北兵工厂和上海制造局分别仿克虏伯式75毫米野炮(又称陆炮)炮弹制成,有榴弹和榴霰弹两种两厂所制弹丸和诸元基本相同,装大碰引,弹丸全重6公斤、装炸药155克,初速510米/秒,最大射程6000米。

1928年上海兵工厂,鉴于美国1920年式75毫米野炮射程可达13700米,而克虏伯式75毫米野炮射程仅6000米,因此拟对该炮和炮弹进行改造,将炮管增长为口径的32倍,弹形系数由1减至063,弹重由6公斤增至65公斤,炮弹初速由510米/秒增至555米/秒,最大射程增至11000米。

1932年,该厂撤销,未正式生产1936年巩县兵工厂也因该弹形状陈旧,乃参考卜福斯式弹,将弹改为流线型,并采用卜福斯引信,射程可达8000米,兵工署下令制造,称为克虏伯式75毫米野炮尖锐榴弹该厂改称第十一工厂后,曾大量制造;另第一工厂也曾生产过该种炮弹的生铁榴弹。

38式75毫米野炮弹,东三省兵工厂1924年最先仿制成功,定名辽13年式75毫米野炮弹该弹最初为钢性铣榴弹,后为钢质榴弹,弹丸全重650公斤,装炸药500克,初速500米/秒,最大射程8250米巩县兵工厂及第五十工厂也生产过,均为钢质榴弹。

(3)77毫米野炮弹77毫米野炮弹是东三省兵工厂在1925年仿奥地利百禄厂18式77毫米野炮弹制造的,定名为辽14年式77毫米野炮弹其威力比日38式75毫米野炮弹更大巩县兵工厂也生产过14年式77毫米野炮新式榴弹。

两弹相比较,两种榴弹弹丸重皆为8公斤,但新式榴弹全备弹重11.915公斤,大干东三省兵工厂造的10127公斤东三省兵工厂的榴弹配辽14年式瞬短延期引信(该引信也用于该厂37毫米平射炮榴弹),巩县兵工厂造的配25式卜福斯二动引信,两种弹装发射药同为七孔管药。

但东三省兵工厂造初速为500米/秒,最大射程为10000米;巩县兵工厂造初速为5285米/秒,射程达11000米(4)88毫米野炮弹88毫米野炮弹是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1929年根据德国造炮工程师杜尔华和制图工程师梯尔建议而仿德国同类火炮炮弹制成的,定名为晋18年式88毫米野炮榴弹,子母弹。

榴弹重为9公斤,初速525米/秒,最大射程10500米该厂改属西北实业建设公司后,西北化学厂又组装此榴弹,并改用晋31年式引信,榴弹弹体改为半硬钢,装梯恩梯炸药900克,提高了威力,加大了射程(5)150毫米炮弹

1925年东三省兵工厂仿日38式150毫米榴弹,制成辽14年式150毫米榴弹炮榴弹,装苦味酸炸药,配用日88式瞬发引信,弹重36公斤抗日战争爆发后,由第十一一工厂等,利用旧药简整修而制成德30倍150毫米榴弹、32倍150毫米榴弹炮炮弹,两者材料皆为半硬钢,前者梯恩梯炸药先装在纸制壳内,再装入弹体。

两者均装23式延期(08秒)碰引(又称苏罗通式150二动引信),两种弹装药皆为变装药,有1~8号当为8号装药时,30倍150毫米榴弹初速520米/秒,最大射程13325米;32倍150毫米榴弹,初速为601米/秒,最大射程15100米。

第十一、一工厂尚用生铁制造过以上两种炮弹弹体,并用不同标志区别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北化学厂仿日38式150毫米榴弹制成生铁榴弹炸药改用梯恩梯炸药,1948年曾改用茶硝药(日本炸药名),即60%梯恩梯加40%硝酸钾的混合炸药。

弹重35公斤,引信改为日88式双用引信(6)37毫米平射炮弹由于国内制造37毫米平射炮的工厂较少,所以制造炮弹的工厂也不多,主要有东三省兵工厂及汉阳兵工厂1925年东三省兵工厂仿日大正11年式37毫米平射炮炮弹制成辽14年式平射炮用钢质榴弹。

该弹装梯恩梯炸药46.6克,弹丸全重0.658公斤,初速450米/秒,最大射程3330米1928年汉阳兵工厂仿本厂汉10年式75毫米山炮,制成新37毫米平射炮及其炮弹,炮弹装苦味酸炸药30克,全重0.535公斤,初速420米/秒,最大射程4000米。

(7)37毫米战防炮弹1942年第十工厂制造苏罗通 37毫米战防炮用榴弹和破甲弹,采用瑞士苏罗通兵工厂1933年的图纸榴弹装瞬发引信,弹丸全重0.645公斤,装特屈儿炸药21克,初速839米/秒,最大射程6000米。

曳光破甲弹装弹底引信,弹丸全重0.69公斤,装泰安炸药10克,初速810米/秒这种火炮和弹药,当时尚属较先进的武器1944年陆军战车防御炮教导总队称:“该弹侵彻威力强大,因炮弹断面比重与药量增大,故初速亦增大,精度良好”(炮为第五十工厂制造)。

第十工厂在制造该弹时,为了与原生产的20毫米弹结合,曾将破甲弹火帽座,改用苏罗通20毫米破甲弹火帽座,曳光管改用截短后之苏罗通20毫米弹曳光管,并在铜弹带外购材料困难时改为自制为了补充在用火炮的弹药,第十工厂改为第五十工厂忠恕分厂后,1947年又以苏罗通37毫米弹为基础,改制了日94式和美式战防炮用苏罗通式37毫米榴弹和破甲弹,另制造了美式37毫米群子弹。

以上两种改制榴弹,完全采用苏罗通式37毫米榴弹引信,并设计了苏罗通式改良37毫米破甲引信,充分利用了该厂生产的苏罗通20毫米弹引信的零部件,在产品通用化上,做了不少工作37毫米战防炮弹的弹体、药筒及引信零部件的制造(包括其他小口径炮弹),全部采用机加工。

第十工厂所用设备绝大多数为1934年左右购自德国的精密自动车床及六角车床、专用冲床、铣床、无心磨床和卷簧机等,生产工艺较为先进,并编有较详细的工艺卡片,自行设计和制造了各种专用夹模具及量具,具有一定技术水平。

该厂从1942年至1949年共生产37毫米各式炮弹约31万发(8)高射炮弹中国制造高射炮弹的工厂较少,仅巩县兵工厂1924年曾造过40毫米高射炮弹;上海兵工厂于1928年改进设计过57毫米高射炮及其榴弹,但数量都很少。

抗日战争爆发后,外购弹药困难,为了对付日军轰炸,第十工厂于1939年开始仿制瑞士苏罗通20毫米高射炮曳光榴弹,于1941年试制成功所用图纸为瑞士苏罗通兵工厂1933年的图纸,属于曳光自炸炮弹,装苏罗通20瞬发引信,弹丸全重0134公斤,初速835米/秒,最大射程5600米,最大射高3600米。

曳光燃烧时间仅55秒,由于未发挥其全部威力,因此乃同时试制了苏罗通20毫米榴弹和曳光弹,后两种因无自炸机构,故仅用于平射1942年第十工厂又试制成功欧力根20毫米高射炮曳光榴弹和榴弹最初利用上海兵工厂绘制之简略蓝图,后根据实物测绘制成,为简化工艺,重新以苏罗通20毫米曳光榴弹为基础,进行了改进,大量使用了苏罗通20毫米曳光榴弹的零部件,以达到省工、省料的目的。

该弹的弹丸全重0128公斤,初速835米/秒,最大射程4500米66苏罗通20毫米曳光榴弹及37毫米曳光破甲弹,弹丸中所装泰安炸药为国内首先使用的一种新型炸药,从国外进口离心子特形铜条原从德国进口,来源断绝后,曾自作相同材料代替。

1941-1943年中,第十工厂共生产20毫米高射炮弹 52万余发(9)无坐力炮弹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制成功57毫米和75毫米两种无坐力炮,成为步兵对付装甲车辆、坦克的有力轻便新式武器1946年7月第五十工厂利用美商在重庆表演的机会,对其两种炮及炮弹进行了测绘,1947年8月美国又提供了这两种炮和弹的产品图纸。

该厂在1946年测绘后,先对57毫米无坐力炮和弹进行了试制,1947年11月试制成功,定名为36年式57毫米无坐力炮和炮弹国民政府曾奖给该厂法币1.5亿元该项武器参加了1948年新兵器表演,得到好评,并令大量制造。

该炮炮弹有榴弹、破甲弹及群子弹三种,先试成榴弹,进入批量生产,1948-1949年共生产15万余发,并又试制了群子弹和破甲弹57毫米无坐力炮弹的主要特点,是多孔的药筒和刻有与膛线吻合的斜槽弹带,用来帮助产生所需的膛内弹道。

所用引信为延期、瞬发两用引信,弹丸全重1.248公斤,初速360米/秒,最大射程3660米第五十工厂在试制中,将铜制药筒改用铁皮冲孔后压成半圆形再焊接而成破甲弹为锥形的聚能装药,装弹头瞬发引信其炸药可用梯恩梯,也可用梯恩梯与黑索金组成的混合炸药,是中国最早使用黑索金作炸药的炮弹。

全弹重量根据所装炸药不同,分别为1.247公斤或1.257公斤,初速、射程与榴弹相同群子弹弹体,系铁皮卷制而成第五十工厂试制时,将钢球改为铁球,弹带与弹体之结合,改焊接为铆接,使其发射后易于散开,并减少了弹体壁合缝之间隙,提高了尺寸精度。

57无坐力炮弹(10)炮弹的制造工艺炮弹的制造初期,榴弹弹体仍用生铁铸造,1918年后,各厂逐渐添置大型水压设备,但仅用于榴霰弹弹体压制1930年后,榴弹大多改为钢料压制抗日战争中,由于钢料缺乏,部分炮弹又采用生铁铸造。

榴霰弹中的铅丸,亦采用铸造方法巩县兵工厂在1930年前已添置自动铸铅丸机,由熔料至铸成全部是自动的,每三秒钟可铸一粒,每日可铸600磅(约2万粒)弹体的机械加工,大多采用转台刀架元车、车弹底螺纹等较先进的专用机床,部分机床已能单机运转。

引信机械加工,除一般元车、钻床外,1930年前后已开始使用大小六角车床,1938年后第十、五十工厂开始采用转台刀架车床、自动靠模车床、自动车床、螺纹加工车床等但引信装配仍以手工操作为主药筒加工,也有很大改进,75毫米药筒仅5次引伸。

炮弹所需发射药,除汉阳兵工分厂、东三省兵工厂曾生产少量梯恩梯外,全部依赖进口在抗日战争期中,由于梯恩梯来源缺乏,曾广泛采用梯恩梯加硝酸盐组成的混合炸药金属材料在抗战期中供应困难时,第一工厂曾自制引信离心子、带簧及黄铜条等材料,除自用外,还供外厂使用。

1930年后各厂炮弹的加工,已有明确的工序划分和定额40年代后,开始编制详细的工序卡片,并附加工略图,以指导加工20世纪初期,各厂即开始设立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等实行检测1928年兵工署成立后,对检测工作逐渐改进。

1935年8月实行驻厂验收员或验收组,逐步健全检验制度,制定产品验收规格,统一验收标准,增加检验仪器和设备,检测工作逐渐走向正轨3.迫击炮弹的发展迫击炮是20世纪初期国外出现而在1918年后才广泛推广的一种武器。

由于其轻便,机动性好,而且弹道弯曲,成为炮兵和步兵之有力武器张作霖于1922年首先筹建奉天迫击炮厂(后改称辽宁迫击炮厂)从事80毫米和150毫米迫击炮和迫击炮弹的制造同年12月5日汉阳兵工厂也曾试制迫击炮两门,上海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于1923年仿制英国斯托克斯式75毫米迫击炮和迫击炮弹。

山东兵工厂于1924-1925年制造出84毫米迫击炮弹继后,广西炸弹厂、太原兵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广东兵器制造厂、重庆武器修理所、金陵兵工厂、巩县兵工厂等也相继制造至1930年止,各厂先后生产了45毫米、47毫米、50毫米、75毫米、80毫米、82毫米、82.5毫米、83毫米、84毫米、137毫米和150毫米等10余种口径的迫击炮弹。

1930年后,华阴兵工厂、柳州制弹厂也进行了制造抗日战争前夕,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又增加了120毫米迫击炮弹的生产抗日战争爆发后,迫击炮弹的生产有很大发展,在品种上,除继续制造82毫米、120毫米、150毫米迫击炮弹外,还增加了60毫米迫击炮弹的制造。

制造的工厂有第十、二十一、五十、一、四十、第二十一工厂安宁分厂、第五十工厂成都分厂等单位抗日战争胜利后,除原有工厂外,复建或迁建、改建的第九十、八十、六十、四十四工厂、西北实业公司等单位,亦大量制造迫击炮弹。

中国近代迫击炮弹总的发展情况是:在口径上由大中口径向中小口径发展;在弹种上,从榴弹发展到破甲弹和特种弹(1)150毫米迫击炮弹150毫米迫击炮弹是中国最早开始仿制的一种迫击炮弹奉天迫击炮厂于1922年已开始制造。

抗日战争爆发前还有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巩县兵工厂、华阴兵工厂等制造此弹但该炮和弹过于笨重,并在性能上存在一定问题,以后制造的工厂不多1940年第五十工厂试制成功的150毫米迫击炮弹,称29年式150毫米迫击炮弹。

引信为布朗德式二动引信,与82毫米迫击炮弹所用相同弹丸重22公斤,所配炮管有三种不同的长度,因此其初速依炮管长度不同而不同当为8个药包时,最大射程为2680~3143米1944年兵工署因该弹尾翼强度不够,发生近弹,曾令停止使用7个及7个以上药包。

尾管为三排孔或四排孔而尾翼厚度在21毫米以下者,要更换弹尾、底火和药包抗战胜利后,第五十工厂和西北实业公司分别制造了少量该种炮弹(2)120毫米迫击炮弹制造120毫米迫击炮弹的工厂,先后有西北实业公司、第二十一工厂、第九十工厂等3个厂。

其中西北实业公司于1934年最先开始制造,产6000发第二十一工厂于1944年试制成功33-1式120毫米迫击炮弹,至1949年共生产22万发,第九十工厂在1946年也制造过,月产5000~10000发。

第二十一工厂的33-1式120毫米迫击炮弹,系参照法国布朗德式120毫米迫击炮弹研制而成引信为布朗德式瞬发、延期两用引信,底火为猎枪弹底火,全重10.5公斤,4个药包时,最大射程5000米弹体先用生铁铸造,1944年改为钢性铣弹体,弹体强度增加,减薄了弹体厚度,增加了装药量57%,提高了炮弹威力。

1948年又利用接收的原第一工厂水压机,压制钢弹弹体,1949年正式出品,进一步提高了爆破威力

(3)82毫米迫击炮弹1927年巩县兵工厂最早制造82毫米迫击炮弹,1928年上海兵工厂也开始制造当时炮弹弹体与尾管连为一体,用生铁铸成,翼片用铁板直接插入弹尾槽内至1931年,上海兵工厂将弹分为A、B、C、D四种型式,结构基本相同,仅个别零部件连接方式与尺寸有差异。

其引信保险机构简单,无保护管1931年左右,华阴兵工厂也生产此弹1931年金陵兵工厂参考法国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及上海兵工厂的82毫米迫击炮和弹改行设计成新82毫米迫击炮和弹,命名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弹,成为中国82毫米迫击炮弹的制式品种。

该弹试制成功后,由于性能较好,重量适宜,为部队所乐用,因此金陵兵工厂(后为第二十一工厂)1935-1949年共生产593万余发1945年后制造82毫米迫击炮弹的工厂还有第二十一工厂綦江分厂、安宁分厂,第三十、四十、四十四、六十、九十工厂,西北实业公司等,据不完全统计,各厂共生产82毫米迫击炮弹600余万发,是迫击炮弹中产量最多的品种。

82毫米迫击炮弹所用引信在1935年前分瞬发、延期两种引信,1935年后,将两种功能合为一起,为瞬发延期两用1945年左右,为了减轻引信重量,又将延期机构取消,改为瞬发引信该弹重4.15公斤,装8个药包时,最大射程2500米。

除一般榴弹外,1936年金陵兵工厂还试制成功82毫米迫击炮黄磷弹弹体内装黄磷,引信与尾翼等与82毫米迫击炮弹相同1946年第二十一工厂以美制60毫米迫击炮照明弹作参考,试制82毫米照明弹,最初未获成功后用本厂的82毫米迫击炮弹改进,试制成功82毫米照明弹。

其发光强度、照明时间及射击距离都与美制60毫米迫击炮照明弹不相上下,曾少量生产582毫米迫击炮弹弹体的制造,各厂最初用生铁人工铸造1944年第二十一工厂改为机械铸造,材料由生铁改为半钢,使工作量减少五分之二,废品减少一半,装药量增加50%,在铸造技术上前进了一大步。

1947年,该厂又改进铁水出炉方法,炉前加设囤包,并在生铁中加废钢14%和回炉铁45%~65%,既节约了生铁,又增加了弹体强度制造迫击炮弹引信所用钢材,大多依靠进口,在供应困难时,也曾自制钢材代替如第二十一工厂1948年曾用废钢重铸,制成引信体,但夹灰多,材质不均匀,废品率在30%以上。

尾翼的1.5毫米厚钢皮,由第二十四工厂生产供应,因材料厚薄不匀,废品率在50%以上(4)60毫米迫击炮弹

60毫米迫击炮弹是1939年后中国最广泛制造和使用的一种迫击炮弹1939年第五十工厂开始试制,但未获成功1941年重新参照法国布朗德式设计,由该厂成都分厂试制,年底试制成功,命名为30年式60毫米迫击炮弹。

第十工厂1942年也筹造此弹,1943年试制成功两厂图纸于1947年基本达到统一60毫米迫击炮弹,虽然仿造较晚,但发展很快1949年底前,先后制造该弹的工厂达10余个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至1949年全国共生产60毫米迫击炮弹400余万发。

第五十工厂成都分厂最早制造的60毫米迫击炮弹(即 30年式 60毫米迫击炮弹),引信为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弹引信后因发生近弹,为了调整引信重量,减去了引信的延期体,加上其他改进,方使弹道趋于稳定该弹全重1.545公斤,填装4个药包时,初速133米/秒,最大射程1444米。

1947年第五十工厂忠恕分厂在制造60毫米迫击炮弹过程中,因200号药用尽,便以100号药代替但100号药原用于82毫米迫击炮弹,燃烧速度较慢,后减少尾管的传火孔,增加管内压力,结果其初速相同,膛压未增,未影响火炮寿命。

1946年,兵工署根据部队反映迫击炮弹底火容易受潮,曾提出应增加备份底火,并要求单底火之60毫米迫击炮弹初速须达到59米/秒,以保证和增强发火能力,避免产生近弹除60毫米迫击炮榴弹外,还制造有60毫米迫击炮照明弹。

1947年第五十工厂忠恕分厂仿美M83A1式60毫米迫击炮照明弹试制成功,称36年式迫击炮照明弹照明时间不短于25秒,发光强度为147755坎德拉(145000烛光),引信有时间药盘控制释放降落伞和照明剂的时间。

60毫米迫击炮弹所用35年式引信雷管,虽加有特屈儿,但无加强帽,起爆能量不足1948年,兵工署颁发《82毫米、60毫米迫击炮弹雷管装制法》,规定增加加强帽,并改变压药方法,使雷管质量有所提高弹体之装药:第五十工厂忠恕分厂为了更好地保持弹重的一致性,1947年左右曾将炸药室分为若干区域,并将不同炸药组成分为A、B、C三类。

A类炸药为固态梯恩梯加木屑(按3:1),B类炸药为硝酸盐,C类为熔铸梯恩梯按不同弹体重量,规定了分区装填不同成分的炸药用量弹体外之表面涂覆:在抗日战争期中,第十工厂因凡士林缺乏,曾改用生漆代替(5)53毫米超迫击炮弹。

为了对付装甲目标,第十工厂于1944年根据德军新兵器照片,设计了一种超口径迫击炮及其破甲弹,次年出样炮一门1946年改为第五十工厂忠恕分厂后,1947年11月试制成功两门,1948年命名为37年式53毫米超迫击炮及其破甲榴弹,但未大量生产。

53毫米超迫击炮弹采用梯恩梯锥形装药及特屈儿传爆剂,引信为瞬发碰炸式弹底引信,大部借用35年式引信零部件该弹属于一种套装发射式炮弹,即将尾管套扣在53毫米超迫击炮掷弹器头部,进行击发火尾管内孔直径(亦即掷弹器头部外径)为53毫米,故名53毫米超迫击炮弹。

全弹长550毫米,初速为74.4米/秒,最大射程650米,可穿透重叠放置的10毫米厚钢板 20块1949年1月该厂复改名为第十工厂后,又试制成功另一种炮榴弹,用53毫米超迫击炮弹弹头,另加接弹体管和60毫米迫击炮弹尾翼组成,使尾翼能放入普通60毫米迫击炮内进行发射,不须另制火炮。

1949年第十工厂还试制成功60毫米迫击炮长弹及53毫米超迫击炮黄磷弹、化学弹(装CN催泪剂)及榴弹,但未正式生产4.火箭弹的研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成功火箭的国家,用火药作飞行动力的火箭在明代即已出现。

1867年江南制造局曾建立火箭厂,制造6磅及12磅火箭至1873年,共生产600支1874年金陵制造局制造火箭1000支,该项火箭系一3尺喷筒,内装数十支箭,以火药力发出伤人1943年秋,中国引进了美国反坦克火箭简及火箭弹。

第二十一工厂1944年首先仿制美2.36英寸M6A3式火箭,中途曾一度停顿,1946年重新制造当时机械设备及材料皆采取临时办法及代用物品至1947年共试射22次,最后一次20发,弹道性能良好,命名为36年式236英寸火箭筒和火箭弹。

在此基础上,该厂1947年又仿制美M6A5式火箭弹,1948年试成,定名为37年式60毫米火箭弹1949年1-10月,共生产4000发36年式2.36英寸火箭弹,弹体(即战斗部)前部为锥形装药,装梯恩梯炸药021公斤,后部装弹底引信;弹中部(即发动机)装电发火管及固体燃料;尾部有喷嘴及尾翼。

火箭弹全重155公斤,可穿甲76毫米,最大射程640米

37年式火箭弹,结构与36年式类似,仅引信有所改进,其穿甲厚度与最大射程也与36年式相等,1946年第五十工厂成都分厂也曾试制成功4英寸和236英寸火箭弹,但未生产本文摘自《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末至民国的兵器工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