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歌词_娃哈哈歌词完整版
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舞蹈是幼儿表达情感和态度、反映自己对社会的认知的一种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
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舞蹈是幼儿表达情感和态度、反映自己对社会的认知的一种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园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舞蹈创编的基本原则,选择适合幼儿的舞蹈主题及素材,创编贴近幼儿生活和能力水平的舞蹈作品,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和表演兴趣,培养幼儿欣赏美、感受美并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美的能力。
▍一、幼儿舞蹈创编的基本原则幼儿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儿童文学作品、自然界的花鸟虫鱼、幼儿的现实生活和幻想世界都可以成为舞蹈创编的素材3—6岁幼儿以具象思维为主,肢体语言相对简洁、直观,舞蹈表达也更形象、具体、有趣。
在创编幼儿舞蹈时,我园一般会遵循以下原则1.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年龄小、爱模仿,现阶段难以理解自己实际生活之外的事物因此,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内容能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也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在创编舞蹈时,教师应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容易被幼儿理解的主题,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激发幼儿对生活周边事物的探索兴趣,引导幼儿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形成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比如,作品《让我自己来》就是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选材,充分体现了幼儿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练习,最终学会了自己穿鞋、袜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个舞蹈呼吁家长敢于放手,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用科学的教育观陪伴与支持幼儿健康成长。
2.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学习方式、认知能力、身体动作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创编舞蹈时,应充分了解幼儿的身心发育情况,创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舞蹈动作小班幼儿骨骼和肌肉发育不成熟,身体平衡性、协调性相对较差,教师在编排舞蹈动作时,可以简单的手部动作为主,如扩指、向前摊手、向上双托手、旁按手、左右点指等。
中班幼儿动作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有了进一步发展,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关节也比较灵活,教师可以创编锻炼手指、手臂灵活度及增强手眼协调性的舞蹈动作,如提压腕、手臂波浪、配合不同舞步的摆臂等大班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灵敏性较好,理解能力、模仿能力和身体的反应能力也迅速发展,教师创编舞蹈动作时,可适当提升难度,加入相应的队形变化,尝试引导幼儿与同伴配合,如双人配合挽手转圈、单圈双圈的队形变化、高矮顺序的错落队形等。
3.舞蹈结构要完整一个好的故事包含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舞蹈也一样教师可以先根据舞蹈音乐的高潮部分编排出主题鲜明的核心舞蹈动作,再结合核心舞蹈动作及其他部分音乐的特点,进行舞蹈动作的扩展,逐一往各部分填充舞蹈动作,完善整体舞蹈结构。
比如,创编舞蹈《你笑起来真好看》时,歌曲前奏的一小段纯音乐就是整支舞蹈的“开端”,教师可以编排符合节奏的头部律动,为幼儿适应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做准备;吟唱部分“想去远方的山川,想去海边看海鸥……”是舞蹈的“发展”,因此,舞蹈动作不需要太过复杂,教师可以编排与歌词内容“山川”“海鸥”“嘴角”“眉梢”等相关的动作,为幼儿顺利进入音乐高潮部分做铺垫;而主题乐段“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儿一样……”作为舞蹈的“高潮”和核心部分,其动作应是最有特色和亮点的,教师可以编排双手托下巴展示笑脸的动作,再合拢双手后微微打开,展现歌词内容“春天的花儿”开放的情境;乐曲的结尾部分重复了两遍歌词“整个世界全部的时光,美得像画卷”,教师可以编排逐渐放慢的动作,如双手交叉缓慢放在胸前呈拥抱状,或组织幼儿摆出既定造型以结束整个舞蹈。
4.动作与音乐要契合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与音乐无法契合的舞蹈,就好像一首节拍、旋律错乱的歌因此,创编舞蹈前,教师应先重点了解音乐的风格特点、节拍节奏,再选取适宜的动作进行构思编排比如,儿歌《娃哈哈》旋律欢快活泼,歌词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人民的幸福生活。
首先,教师应确定舞蹈的基调是积极向上、欢快的其次,由于这首儿歌中很多节拍的第一拍是强拍、第二拍是弱拍,教师在创编时,动作重点应放在第一拍上,如第一拍向右旁踵步、脚后跟点地,第二拍收回脚成正步位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手铃,带幼儿运用简单的新疆舞动作唱跳,如一边摇手铃一边左右扭动脖子。
▍二、幼儿舞蹈创编的设计思路在创编幼儿舞蹈前,教师应先充分熟悉音乐,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态度,再依照音乐的特点构思舞蹈主题,创编与音乐契合的舞蹈动作1.分析音乐,研究曲式结构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离不开与音乐的完美契合。
鉴于幼儿舞蹈的多样性,教师在选择音乐后应第一时间确定舞蹈类型,为创编工作定好基调,再根据音乐风格、结构和节奏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1)分析音乐风格编排与音乐风格契合的动作,舞蹈才会更协调确定舞蹈音乐后,教师应第一时间完整地欣赏音乐,分析音乐的旋律、歌词等要素,确定舞蹈作品的主题风格。
一般来说,歌词内容与动物、植物等主题相关,语言温和、旋律轻快的音乐易受幼儿的喜爱比如,儿歌《蜗牛与黄鹂鸟》旋律轻松、节奏明快、歌词生动有趣,因此,该曲的编舞风格也应是轻快、活泼、可爱的在舞步选择上,教师可以加入踵步、娃娃步、后踢步、追步等更适合表现幼儿欢快情绪的舞步,肢体动作则以一拍一动或两拍一动为宜。
(2)分析音乐结构教师在创编舞蹈前,一定要对音乐结构进行完整的分析,如该乐曲共有几个乐段,乐段之间是否存在重复,是完全重复还是变化重复等只有将这些情况全部分析到位,才能为舞蹈动作的创编确定主体框架比如,奥尔夫音乐《蝴蝶幻想曲》是一首标准的二段式钢琴曲(即分为A、B两段),乐段清晰、层次鲜明。
教师在创编舞蹈时要结合各乐段的特点,用不同的动作来体现A段轻柔、舒缓,适合用缓慢爬行、蠕动等地面动作来表现幼虫的状态;B段轻松、活泼,适合用小碎步、华尔兹基本步来表现蛹破茧成蝶后翩翩起舞的状态(3)分析音乐节奏
音乐的节奏犹如舞蹈的“骨架”分析音乐节奏,有利于教师更有规律地创编舞蹈动作首先,教师需要了解所选音乐的节奏型,如一共有几个八拍,前奏、间奏、主旋律、尾音分别占的时长等其次,教师再根据分析结果,分别选择适合的动作填入各个部分。
比如,儿歌《娃哈哈》共有十六个八拍,有八个八拍为重复乐段其中,前奏、间奏各一个八拍,教师只需编排简单的点头、摇头动作即可;两段主旋律各三个八拍,教师可编排与歌词“娃哈哈,娃哈哈,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相契合的拍手、绕腕、踵步、娃娃步等舞蹈动作,传递该曲欢快、积极的主题思想。
2.选择素材,构思舞蹈主题幼儿的生活丰富多彩,任何一件生活琐事都可能成为教师构思一部舞蹈作品的主题素材教师选择幼儿舞蹈素材时,应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不仅要从幼儿的所思所想出发,即“求童心,唤童趣”,还应追求主题的新颖及对幼儿的教育意义。
(1)从幼儿生活经验中提取第一种是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动作加以提炼后创编为舞蹈动作比如,围绕“宝宝洗澡”这一日常生活事件,教师可以选取音乐《洗澡歌》,先将摇头、撒娇、噘嘴、哭泣等动作进行提炼、加工,表现幼儿一开始不愿意去洗澡的态度;再将涂抹香皂、吹泡泡、玩水、用毛巾洗澡等动作趣味化,表现幼儿享受洗澡的状态;最后,再编排闻气味、扬起下巴、原地转圈等动作表现幼儿洗澡后的满足感。
第二种是通过拟人化的形象来表现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比如,教师可以用“企鹅步”表现企鹅移动时可爱、笨拙、滑稽的模样,用大八字位、扩指来模仿青蛙有力的四肢等这种从幼儿生活经验中提取的舞蹈素材,更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幼儿学习、模仿的积极性也更高。
(2)从儿童艺术作品中取材幼儿对童话故事、动画片等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从幼儿熟悉的儿童艺术作品中寻找灵感,进行不同形式的二次创作比如,中班幼儿故事《老鼠嫁女》,讲述了老鼠夫妇为了给宝贝女儿找到合适的郎君,经过一番苦苦寻觅后竟决定要将女儿嫁给花猫的故事。
教师可以将故事中的“抬花轿”“拜天地”“敲锣打鼓”等动作进行提炼,营造热闹的氛围,用仰头、手叉腰、抖腿等动作表现小花猫目的达成后得意扬扬的形象这一系列动作都可以与老鼠夫妇步伐沉重、擦拭眼泪的悲伤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3)从四季特点中提炼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魅力教师创编舞蹈时,可以从四季的特点中提炼素材比如,编排舞蹈《笋儿尖尖》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先蹲下,通过四肢由低到高的空间变化,以及搓手、双腿交错等动作,形象地展现春雷过后嫩笋破土而出、蓬勃生长的画面,带幼儿感受春天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景象。
又如,秋天到了,树叶离开大树后在寒风中到处飘零,最后化为春泥,滋润大地教师结合这些信息创编舞蹈时,可运用大量小碎步、双臂左右摇摆、原地转圈等动作,搭配服装和道具,呈现“秋天落叶”的美景,带幼儿在舞蹈中感受大自然季节变换的神奇魅力。
(4)从民俗文化、节日中选材民俗文化、节日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从民俗文化、节日中提取适合幼儿学习的素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舞蹈,创编有特色的舞蹈动作,通过舞蹈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比如,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创编舞蹈作品《赛龙舟》,为幼儿提供大鼓、龙舟桨等道具,让幼儿排排坐好,引导幼儿在激烈的音乐节奏中,上下前后滑动龙舟桨、屈膝伸腿、翻转桨板等,感受龙舟比赛的独特氛围当幼儿掌握这一系列基本动作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不断加快鼓点节奏,展现龙舟比赛激烈、生动的竞争场面。
3.融合音乐,创编舞蹈动作(1)分析对象,筛选动作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柔韧性、肌肉耐力不同教师创编舞蹈动作时,应根据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选择适合幼儿的动作,避免因超前学习给幼儿的身体带来伤害表1 3—6岁幼儿舞蹈适用步伐。
年龄阶段适用步伐3—4岁走步、碎步、小跑步、踵步、蹦跳步、踏步4—5岁旁移步、踵趾步、点步、踵趾小跑步、垫步、踏跳步5—6岁旁踢步、进退步、追步、后踢步、十字步、滑步、跑跳步、华尔兹基本步(2)结合音乐,灵活处理
①循序渐进式幼儿的动作发展有四个主要规律,即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无有规律教师在创编舞蹈时,应基于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从单一动作到需协调配合的复杂动作逐步递进比如,头部动作→上肢动作→下肢动作(如第一八拍叉腰、摇头,第二八拍拍手,第三八拍踏步);大的躯干动作→四肢动作→手部精细动作(如第一八拍扭胯,第二八拍娃娃步,第三八拍提压腕、转腕等);站立静止动作→跑步跳跃等大动作(如第一八拍双臂做小鸟飞翔的动作,第二八拍在第一八拍动作的基础上加碎步或小跑步)。
②重复再现式重复再现式,即将前面部分中已经出现的舞蹈动作在之后相似或适合的舞段中进行重复重复再现式包含整个舞段的完全重复再现、将舞蹈动作进行反方向演绎的对称重复、重点乐句或节拍进行改编的变化重复在这些舞段中,不管如何编排,都能在新的舞段中找到原始舞段的影子,这样不仅符合乐曲的节奏特点,也方便幼儿更好地记住舞蹈动作。
比如,编排舞蹈《郊游》的第一段和第三段时,教师可以采取整个舞段的完全重复再现,不做任何修改;也可以修改小部分动作,如演绎第一段“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时使用前后踏步,第三段调整为左右踏步,这种整体结构相似但又有细微不同的方式就是动作的变化重复。
③对比变化式动作的对比可以体现情绪的起伏变化为了使舞蹈的动作语言更生动、情绪更饱满,教师编排的动作要有对比性,如根据节奏的快与慢、旋律的强与弱等,创编前后、左右、上下等幅度有明显对比的动作比如,教师可以运用空间上下对比的形式创编舞蹈《赛龙舟》。
在前面乐段中,教师可以设计幼儿在地面坐着划龙舟的动作,后期再组织幼儿变换到站立位,带领幼儿在上下对比的动作变化中感受“划龙舟”的快乐创编幼儿舞蹈离不开幼儿的生活,更离不开教师的细心研究和耐心探索舞蹈创编不应满足于教会幼儿某些舞蹈技巧或一两支舞,更重要的是为幼儿大胆表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机会,并通过欣赏、模仿、学习、表演舞蹈的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提升幼儿对美的认识和表现力。
*原文刊发于《年轻人·幼师园地》2023年第7期。作者单位:湘潭市易俗河镇中心幼儿园。(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END
编辑丨龚关推荐订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